李公蕴
李太祖(越南语:/;974年3月8日—1028年3月31日),讳李公蕴(越南语:/),是越南李朝的开国君主,1009年至1028年在位。年号顺天,庙号太祖,谥号神武皇帝(越南语:/),葬于寿陵。
李太祖 | |
---|---|
大瞿越皇帝 | |
在位时间:1009年-1028年 | |
前任:黎龙铤(前黎朝) | |
继任:李太宗 | |
![]() | |
朝代 | 李朝 |
年号 | 顺天 |
姓名 | 李公蕴 |
庙号 | 太祖 |
谥号 | 神武皇帝 |
尊号 | 奉天至理应运自在 圣明龙见睿文英武 崇仁广孝天下太平 钦明光宅章明万邦 显应符感威震藩蛮 睿谋神功圣治则天 道政皇帝[1] |
出生 | 974年3月8日 |
出生地 | 大瞿越北江古法州亭榜村 |
逝世 | 1028年3月31日 | (54岁)
逝世地 | 大瞿越升龙皇城 |
陵墓 | 寿陵 |
父 | 显庆王 |
母 | 明德太后范氏 |
养父 | 李庆文 |
生平
来历之谜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等越南史料记载,李公蕴籍贯北江古法州亭榜村(今越南北宁省慈山市亭榜坊),时至今日亭榜村中依然保存着李氏祖坟和家祠。但是,李公蕴出生时的具体状况在越南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越南民间传说李公蕴没有父亲,其母氏游蕉山时,梦见与神人交合,随后便生下了李公蕴。李公蕴三岁的时候,范氏将其送到古法寺的法师李庆文处当养子。[2][3]
越南的正史《大越史记全书》则仅仅记载李公蕴在继位后追封生父为显庆王,并没有对其生父有更多的记载。[4]
然而根据现代中国学者的考证,李公蕴出生于中国泉州。在北宋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中记载,越南皇帝李公蕴是闽南人。[lower-alpha 1]而在泉州晋江县安海镇发现的一本名叫《李庄𤆬内李氏房谱》的李氏家谱中则记载,李公蕴是李淳安的次子,字兆衍,生于北宋雍熙元年正月十四日(984年2月18日),卒于天圣六年十月十八日(1028年11月7日),幼年时随李淳安前往安南做生意;而长兄李公藻则被留在安海的李家庄中蔡乡,成为当地李姓始祖。华侨大学华人研究所李天锡教授,结合《宋史》和《元史》考证后认为,李公蕴和陈朝的开国皇帝陈煚都是来自泉州安海的华侨。[5][6][7]
出仕前黎朝
李公蕴聪明好学,而且器宇轩昂。在他年幼的时候曾经游学于六祖寺。僧人万行见了李公蕴后,认为李公蕴是非凡之人,异日必然是一位治世明君。[9][3]
李公蕴长大了以后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去种田经商,而是喜欢涉猎经史。后来,李公蕴出仕于前黎朝,官拜殿前军,[10]并娶黎桓之女黎氏佛银为妻,并被赐姓黎氏。[lower-alpha 2]黎桓死后,黎中宗嗣位,但不久黎中宗就被弟弟黎龙铤杀害。群臣皆四散逃跑,唯独李公蕴抱着黎中宗的尸体痛哭。黎卧朝帝(黎龙铤)认为李公蕴是忠臣,任命李公蕴为四厢军副指挥使,引之为亲信。后来又升为左亲卫殿前指挥使。[10]
新嗣位的卧朝帝是一位暴虐的君主,他的统治不得人心。黎龙铤在位期间,古法州延蕴乡的一颗木棉树震裂,该乡的百姓在树根上发现了一行字:「树根杳杳,禾刀木落。十八子成,东阿入地,木异再生。震宫见日,兑宫隐星。六七年间,天下太平。」万行认为「十八子」就是「李」字,其谶寓意着黎氏当亡、李氏当兴。万行还私下找到李公蕴,认为他必然成为未来的君主。李公蕴害怕被卧朝帝知道,派遣兄长将万行藏在了蕉山。卧朝帝知道了这个谶语,并开始诛杀身边的李姓大臣。但卧朝帝信任李公蕴,李公蕴得以幸免于难。[4]
经过了这件事后,李公蕴起了篡夺皇位之心,秘密培养自己的党羽,并深得人心。[4]
平定内乱、创建李朝
1009年,卧朝皇帝驾崩。皇太子黎龙乍年方十岁,卧朝帝的两个弟弟黎明昶、黎明提(黎龙𫔂)起兵争夺皇位。时任左亲卫殿前指挥使的李公蕴与右殿前指挥使阮低各率龙兵五百人,以保卫宫殿为名进入皇宫。祗候陶甘沐知道李公蕴觊觎皇位已久,劝其受禅称帝。李公蕴最初怀疑是个阴谋,威胁要将陶甘沐逮捕;但最终在陶甘沐的劝说下决定夺取皇位。在陶甘沐和万行的策划下,李公蕴率兵杀死了黎明昶、黎明提,顺利篡夺皇位,恢复原姓李,创建李朝。[9][lower-alpha 2]次年改元顺天,群臣上尊号奉天至理应运自在圣明龙见睿文英武崇仁广孝天下太平钦明光宅章明万邦显应符感威震藩蛮睿谋神功圣治则天道政皇帝[1]()。[9][11]追封生父为显庆王,生母为明德太后。[4]
迁都升龙
李公蕴即位后不久,就下令将都城从华闾迁到了大罗城。根据《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李公蕴乘龙舟来到大罗城下之时,忽然在龙舟旁边出现了一条黄龙。群臣认为是大吉之兆,李公蕴遂将大罗城改名为升龙城,大规模修建宫殿。又改古法州为天德府,北江为天德江,华闾为长安府。又在天德府修建宗庙,是为李八帝庙。[11]
内政改革
前黎朝施行暴虐的军事统治,严刑酷法,致使民众十分不满。李公蕴即位后一改前朝皇帝的作风,即位当年即下令焚毁前黎朝的残酷刑具,此举使他得到了民心。[11]
在税收问题上,李公蕴于1013年制定了潭池田土之税、桑洲钱谷之税、山源藩镇产物之税、关隘讥察碱盐之税、蛮獠犀象香料之税、源头木条花果之税。由各公主掌管征收这些税收。[2][12]
外交政策
李公蕴即位之初,一反前黎朝的主动侵略政策,在对外政策上主张和平。李公蕴在刚即位后不久便释放了被黎卧朝帝俘虏的芒族人,厚赐他们并且放回故乡。[11]然而在此之后安南又开始转入攻势。
李公蕴在1010年派遣使者向北宋请求册封,被宋真宗册封为交趾郡王领静海节度使。 [11]此后,李公蕴又多次遣使出使北宋。1016年,李公蕴又被宋朝加封为南平王。[13]
1022年,李公蕴命令其子翊圣王讨伐大元历。[14]
军事政策
前黎朝时期,安南全国分为十道,各道都由武将管理。这使地方的势力非常大,各道的将军拥兵自重。李公蕴即位后,将全国分为二十四个路,路之下设置州、府、乡、社等行政机构。他还模仿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将各个路的长官称为知府,由朝廷委派的文官担任。而对于芒族聚居地的爱州、驩州,李公蕴在那里设置寨,施行与内地完全不同的军事统治,[9]这是因为芒族经常反对朝廷统治的缘故。李公蕴对于国内的芒族叛乱毫不手软。1011年,李公蕴率兵平定了莒隆的芒族叛乱,俘获其首领并焚毁其部落的驻地。[11]
与此同时,李公蕴册封其诸子为王,并让他们长期带兵出征。[2]
家族
- 兄:武威王[16]李某
皇后
子女
- 六子十三女:
- 子:
- 开天王 皇太子 李太宗 李佛玛(又名李德政,黎氏佛银所生,后为李朝第二代皇帝)[12]
- 开国王 李菩[12]
- 东征王 李力[13][lower-alpha 3]
- 翊圣王[lower-alpha 3]
- 武德王[lower-alpha 3]
- 威明王李晃(李日㫕,黎氏佛银所生,《粤甸幽灵集》中有其事迹的传说)
- 女:
(其余的称号不详与失名)
后世纪念
影视形象
演员 | 影视作品 |
范进禄 刘成达(少年) | 《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电视剧) |
Quách Ngọc Ngoan | 《升龙渴望》(电影) |
注释
- 《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桓死,安南大乱,久无酋长。其后国人共立闽人李公蕴为主。」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三》:「广西转运使何亮言:『交州黎至忠,苛虐不法,众心离叛。其卒也,一子才十岁,弟明提、明昶用兵争立,大校李公蕴率土人逐而杀之。公蕴年始二十六,至忠最所亲任,常令以黎为姓,既而自领州事,称安南静海军权留后。且移文言见率方物奉贡,请降制命。』上曰:『至忠不义而得,公蕴尤而效之,益可恶也。』即诏亮安抚边民,察视机事以闻。先是,至忠遣使贡奉,犹在京师,上令以其状谕之,如欲行服亦听,使人闻之,掩泣而已。(黎至忠卒,李公蕴杀其二弟,遂据交州。至忠未尝被杀也。国史云公蕴遂图至忠,又云至忠年才二十六,皆误,今但从实录、会要及稽古录。)」然而李公蕴被赐黎姓的说法仅见于当时的中国史料,在越南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东征王、翊圣王、武德王叛乱之时,李太宗称他们为「兄弟」。由此可知他们都是李公蕴的儿子。( → 《大越史记全书》216页)
参考文献
引用
- 此尊号见《大越史记全书》。《越史略》中“章明”作“昭彰”,“藩蛮”作“蕃蛮”。
- 《越南史略》第三卷第四章
- 《大越史记全书》207页
- 《大越史记全书》202~203页
-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01期), 2002年, (01期): 56–61 [2018-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 (简体中文) 千年前泉州人李公蕴越南当皇帝 越南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简体中文) 两安海人曾是安南皇帝 有关专家考证李公蕴、陈日煚籍属晋江安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Lynn Pa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28. ISBN 0674252101.
- 《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主编,第四编第九章第一节
- 《大越史记全书》198页
- 《大越史记全书》208~209页
- 《大越史记全书》210~211页
- 《大越史记全书》212~213页
- 《大越史记全书》214~215页
- 《大越史记全书》216~217页
- 《大越史记全书》204页
- . [2008-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书目
![]() |
越南语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作者:李太祖 |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迁都诏》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 《校合本 大越史记全书》(全三册),陈荆和 编校,
- 《宋史·卷四百八十八·列传第二百四十七·外国四·交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越南历史》(Lịch Sử Việt Na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编着: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翻译: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1976年3月)
- 《越南史略》(中文版译名为《越南通史》),陈仲金 着,戴可来 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
- 《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 编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ISBN 978-7-300-03402-7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