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明
生平
1841年时为千总,以剿匪出力,赏蓝翎。后历任嘉义守备,凤山县游击、建宁镇总兵等职。1862年(同治元年)奉旨接任曾元福担任台湾镇总兵。是台湾清治时期此期间,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首长。
曾玉明曾率林文察与乡勇在基隆击退小刀会,也曾参与平定戴潮春事件。咸丰、同治年间,台湾武官中有所谓的大曾与小曾,大曾指曾玉明,小曾指曾元福。两曾原籍均福建泉州晋江县,早年均行伍出身均官至台湾总兵,皆参予平定戴万生之役,两人均在台南置有宅第,且其次子均中举人[1]。
戴潮春事件评价
林豪在《东瀛纪事》一书中,以唐代哥舒翰以及明末孙传庭的典故[lower-alpha 1],描述台湾镇总兵林向荣的困境,直言致使斗六门失守、林向荣阵亡,远在百里外的监军(暗指台湾道道台洪毓琛)应引此为咎。此外,林豪也批评鹿港驻军(曾玉明)作壁上观、不作为的态度。[2]
根据奏章纪录,原护理福建陆路提督石栋是派拨 1000 名「水陆精兵」随曾玉明赴台,但实际上仅 600 名兵员,而且并非曾玉明所熟悉的台勇,兵源乃由石栋提供,而曾玉明也收到新任福建巡抚徐宗干的指示,他来台任务是「意在剿抚兼施,带兵勇无多。」于是曾玉明来台也以策反、离间天地会部众为主。根据台湾学者柯志明《熟番与奸民.下册》一书中,叙述曾玉明来台之后,几乎仅守鹿港一方之地,少见战功,被清末乡绅林豪不时批评,吴德功亦评价不高,但柯志明却认为曾玉明在仅有 600 兵员的条件下,能坚守一方,并多方汇整战场状况反应予朝廷,更与民间各路村庄创建联系管道,实属不易。[3]:843-846
注释
- 《东瀛纪事》原文:「熊襄愍有言:『令箭催而张帅殒命,马上催而三路丧命』,是以哥舒翰奉诏出关,英雄扼腕,孙传庭横刀入阵,猛士成禽,坐令远近震动,贼势燎原,前事不忘,可为殷鉴,况彼才不及古人者乎!」
参考数据
- 书目
- 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 顾敏耀,东瀛纪事校注,台北:台湾书房,2011。
- 引用
官衔 | ||
---|---|---|
前任: 曾元福 |
台湾镇总兵 1862年上任 |
继任: 曾元福 |
前任: 叶长春 |
台湾北路协副将 1853年上任 |
继任: 曾元福 |
前任: 曾元福 |
台湾北路协副将 1859年上任 |
继任: 夏汝贤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