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王

日本国王日本掌握政权者(尤其是武家政权的统治者)在中世纪近世时期在外交上使用的称号。

日本 日本国王
地方君主
足利家家纹
末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
详情
尊称国王
殿下
公方
上样
大树样
开国君主足利尊氏(创建幕府)
足利义满(使用国王头衔)
末代君主足利义昭
创建1338年(幕府肇建)
1392年(明德和约,统一南北两朝廷
1401年(以国王为外交头衔)
终结1573年(槙岛城之战
居所京都二条高仓第(1338年-1349年)
京都三条坊门殿(1349年-1381年)
京都花之御所(1381年-1559年)
京都二条御所(1559年-1573年)
产生方式名义上:天皇任命
实际上:继承制
觊觎者宗家:断绝
镰仓公方系统:足利浩平(现当主,为足利基氏后裔)
平岛公方系统:足利义弘(现当主,为足利义维后裔)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接受了明朝「日本国王」的封号后,日本国王成为室町幕府将军的外交称谓江户幕府将军则多自称「日本国大君」。

简介

最早,中国朝廷把日本的领导人称作「倭王」。到了唐朝以后,改称「日本国王」。在《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中,收录有《敕日本国王书》一文。在《元史日本传》中,也提到大元皇帝忽必烈向日本送出国书,要求「日本国王」服从元朝的统治。这里面的「日本国王」都是指当时的日本天皇

明朝创建以后,明太祖向日本派遣使节,要求日本取缔倭寇并向明朝朝贡。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占据九州一带的南朝怀良亲王拒绝,把明朝派来的七个使节处决室町幕府驱逐了怀良亲王的势力后,室町幕府和九州一带的大名仍旧以「日本国王怀良」的名义与明朝进行贸易

室町幕府将军受限于国内经济,试图恢复明日贸易,自1374年起曾数次向明朝派遣使节。1374年,足利义满以「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向明朝朝贡,要求与明朝贸易。然而明朝拒绝了室町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太祖认为「大觉系」的「日本国王怀良」(或作良怀)才是日本正统君主,而「持明系」则是乱臣。足利义满是「持明系」的军官,更不应与之通交。

1401年,足利义满接受博多商人肥富的意见,以「日本国王臣源义满」的名义,遣肥富和僧人祖阿携表文向明朝朝贡建文帝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然而使者滞华期间,明朝发生了靖难之变,燕王朱棣武力打败了金陵的姪子建文帝,夺了帝位,是为永乐帝。被责以篡位恶名的永乐帝,眼见「外夷」日本的使臣到来,永乐十分高兴,认为蛮夷来朝,是作为天子之德的铁证,因此立即册封源道义(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赐日本国王之印,发给勘合符,明朝正式与日本创建宗藩关系。

此后,室町幕府的将军都使用「日本国王」的称号与明朝通连外交。在战国时期,幕府的通交权实际上掌握在细川氏大内氏毛利氏宗氏这些门阀大名的手里,这些要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常常伪造含有幕府将军署名的国书,与明朝进行贸易。

1596年,因万历朝鲜之战谈和的缘故,明朝万历帝册封太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平秀吉」,秀吉拒绝接受明朝的封号再战。万历帝的册封诏书现保存于大阪历史博物馆中,被今日的日本政府认定为重要文化财产

江户幕府以后,多数武士士大夫受到儒家臣名分的思想,幕府将军不愿意对外僭越天皇,国书上之称号改为「日本国大君」。在江户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时代,新井白石的改革中,幕府将军的称号一度被改为室町时代的「日本国王」,直到第八代德川吉宗继任将军,新井白石失势,日本国王的称号亦被废除,改回「日本国大君」。

中国历史上,中国朝廷称日本的领导人(包括天皇及幕府将军)为「王」或「日本国王」。而朝鲜半岛的国王则称日本领导人为「日王」(일왕)。不仅是朝鲜还包括越南等东亚文化圈的国家,皆不承认「日本天皇」这一称号,认为只有中国皇帝才能称「皇」。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仍然长期称日本天皇为“日王”[1],但在官方正式场合则称之为天皇(천황)[2]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 《明史日本传》
  • 平凡社 《日本史大事典》
  • 新田一郎着 《》 讲谈社
  • 今谷明着 《》 中公新书
  • 田中健夫着 《》 吉川弘文馆

外部链接

  1. . 文化广播公司. 1989-01-07 [2021-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3) (韩语). 히로히토 일왕이 오늘 오전 6시 33분 87살의 일기로 숙환으로 사망했습니다.
  2. . KBS. 2019-10-22 [2019-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