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敕語

教育》(日语: Kyōiku Chokugo),是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文件,其宗旨成為戰前日本教育的主軸。《教育敕語》由山縣有朋内閣內閣法制局長官井上毅等人負責起草,於1890年10月30日頒布。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日語舊字體

神化

《教育敕語》文本一度被國家神道神化。至昭和年間,無論在本土或殖民地的日本國民學校皆須設立奉安殿,將明治天皇伉儷的照片與《教育敕語》一同供奉,並強制學生背誦。

概要

《教育敕語》當時不只在日本本土,海外殖民地亦一體適用,以朝鮮教育令臺灣教育令等規範之。由於天皇下詔為「敕語」(,如同中國皇帝用「敕諭」)形式,所以日本政府機關稱「」或「」與其它敕語作區別。

《教育敕語》以漢文訓讀體編寫。文部省《漢英法德教育敕語譯纂》()的標準漢譯至1909年才出爐,在此之前臺灣總督府於1897年2月18日以訓令第十五號發布漢譯教育敕語。

內容

教育敕語發布50周年紀念郵票(1940年發行)
教育敕語(1942年3月)
原文(舊字舊假名)
新字新假名版,附標點、振假名
文部省《漢英法德教育敕語譯纂》(原文無標點)
臺灣總督府官定漢譯

宗旨

《教育敕語》的主要目的,是糾正當時日本教育偏重於歐美器物的介紹,而忽略道德教育的問題。而道德教育為日本所固有,不可輕言廢棄。故《教育敕語》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也必須培養、鍛鍊自身的道德與修養,成為小學在固定慶典時必須朗讀的文件。但是從明治時期,西園寺公望等人都批評過,《教育敕語》的內容過度側重於國家主義;也曾經發生過內村鑑三拒絕向《教育敕語》行禮的「不敬事件」。而且在日本於1938年通過《國家總動員法》後,《教育敕語》的內容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教典。

戰後

二戰結束後,在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占領軍主導之下,《教育敕語》於1946年起從教育體系中被排除;然而,《教育敕語》中提倡道德教育的內容在《教育基本法》中仍被保存。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教育敕語

外部連結

  • (日語)
  • (日語)
  • (日語)
  • (日語)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