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所
慰安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亚战场设置的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场所。1931年11月,大日本帝国海军将日侨在上海虹口经营的4家风俗场所指定为日本海军特别慰安所,这是世界首批慰安所,“慰安所”一词首次出现。[1][2]
慰安所 | |||||||
![]() 位于上海东宝兴路125弄的日军第一个慰安所“大一沙龙”遗址 | |||||||
汉语名称 | |||||||
---|---|---|---|---|---|---|---|
简化字 | |||||||
| |||||||
名称 | |||||||
谚文 | |||||||
汉字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和同盟国军进入亚太战场后,日本和韩国为防止美军骚扰当地妇女,也曾设立针对美军的慰安所。[3][4][5][6]。
历史
1931年11月,大日本帝国海军将日侨在上海虹口经营的4家风俗场所指定为日本海军特别“慰安所”,“慰安所”一词正式出现。[1][2]其中“大一沙龙”(上海东宝兴路125弄)为是世界第一个日军慰安所,亦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慰安所。[7]其它三所是“小松亭”(虬江路大富里5号)、“永乐馆”(狄思威路)、“三好馆”(吴淞路松柏里)[8] 1932年1月中国的上海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在上海组建“慰安妇团”并开始增加上海慰安所的数量。[9]1937年12月,日军进占南京之后随之而起的性侵案件不断,造成中国人更强烈的抗日意识,国际舆论也对日本激烈谴责。为此,日本开始在中国有组织地广泛推广上海的模式,标志着慰安妇制度的正式形成。[9]
运营
慰安所大致分为「军直营」、「军专用」、「军利用」。「军直营」是由军方设置、运营、利用。「军专用」是军方设置、由民间业者负责经营、利用者限定为军人。「军利用」是民间的卖春设施、提供给军方军人使用。「军专用」的慰安所占大多数。
一般认为日本慰安妇是出于被迫的。有各式各样的支付形式、如利用者直接向慰安妇提供金钱与军票。亦有由经营者以保管、贮金的名义从慰安妇手中收回金钱与军票。亦有人以化粧品与镜子之类的小东西送与慰安妇当作金钱。
日本政府的调查
1993年8月4日,日本内阁官房内阁外政审议室发表「」调查报告。
设置的时期
一二八事变至日本投降。
经营及管理
慰安所多由民间经营,部份地域由旧日本军直接经营。民间经营的场合,旧日本军对慰安所的开设许可、提供施设、制定规定、经营管理慰安所等直接有关的项目皆有参与。
参考文献
- 上海149家慰安所是日军暴行铁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
- 让曾被凌辱的同胞永被铭记-揭秘日军慰安所(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新闻网
- 日本战后招募七万女子 为占领美军慰安内幕,人民网
- . 东亚日报. 1957年7月21日 [2010年7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7月22日).
- . 东亚日报. 1961年9月14日 [2010年7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16日).
- . 东亚日报. 1957年2月26日 [2010年7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27日).
- 上海将保留世界第一家日军慰安所 不忘侵华铁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搜狐网
- "大一沙龙":亚洲第一个日军慰安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易新闻
- “慰安妇”问题的过去与近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世界军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