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
后宫泛指一夫多妻制的国家中君主、贵族之妻妾于皇宫、贵族府第的住处,后来又借指后妃(妃嫔)。为了保持后宫女性的贞洁,后宫一般禁止君主、宅第主人,及其幼年后嗣之外的男性进入,职务多由女官、宫女担任,如需要男性仆役则以阉人(宦官)担当。
东亚
中国后宫
古代帝王对应星象天廷将王后寝宫称为后宫,也就是北极四,并不包括勾陈六星所对应王妃宫。后来反而不包括同体天王正位宫闱的皇后寑宫中宫,而专指妃嫔寝宫或再加上紫微垣其他相关职务如阴德二星、御女四星等。
中国的后宫在宫廷之内,是天子家庭生活的场所,也是皇后以下之妃嫔之寝宫所在。后宫内劳动职务由女官与宦官负责。
以唐代制度为例,后宫之职官由内官(妃嫔)、宫官(女官)、内侍省(宦官)三部门构成。内官即妃嫔,分为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每一妃皆一人)、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每一嫔皆一人)、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正三品~正五品,每一妇皆九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正六品~正八品,每一妻皆二十七人)。正六品以下之宫官则是负责宫中内职务的女官,分为「六尚」:尚宫(总务的工作)、尚仪(掌管礼乐)、尚服(掌管衣服)、尚食(掌管食物)、尚寝(掌管居住空间)、尚功(掌管工艺)。另置宫正,取缔后宫内违规者。内侍省则由宦官主理。
明、清后以“三宫六院”来指代内廷。皇城故宫内以干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三宫”即指内廷中路的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六院”是“东路六宫(东宫)”和“西路六宫(西宫)”的总称,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总称为“六院”。“东路六宫”又称为“东宫”,即:延禧宫、景仁宫、承干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西路六宫”又称为“西宫”,即: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启祥宫。[1]
“内廷”即是皇帝与其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代指后宫。
平安时代以后出现的位号
- 中宫():本来是皇后的别称。后来立多于一名皇后,就以中宫称等同于天皇之平妻。上皇退位后所迎娶之正室亦称为中宫。
- 女御():本来是嫔的别称,后来成为仅次于皇后、中宫之妃嫔位号。
- 更衣():本来是「便殿」的女官,后来因为常于天皇寝室侍寝,于是改为妃嫔。
- 御息所():本来「御息所」为对女官之称呼,后来因为御息所常被天皇宠幸,于是成为更衣以下妃嫔之称呼。后来又转为指受天皇宠幸的女官以及称呼皇太子、亲王之妻妾。
- 御匣殿():负责缝制、藏放天皇衣物的女官机构,该机构长官称为御匣殿别当,同时御匣殿也是贞观殿别称。后期御匣殿也成为天皇妃嫔的称号之一,如藤原道隆的四女进入一条天皇的后宫之后就被称做御匣殿。
- 尚侍(ないしのかみ):参照内侍司。
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世界的后宫()本义为禁止之地,神圣密室。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时期,苏丹的后宫,等级秩序严谨,以在位苏丹的母亲(称苏丹皇太后)地位最高并拥有绝对的权力,有部分苏丹皇太后甚至能代替苏丹本身执掌国政。初期,苏丹的正室称苏丹夫人[lower-alpha 1],其之下为可敦,可敦之下为的庶妃,有御妻(土耳其语:[lower-alpha 2])、幸人(土耳其语:)[lower-alpha 3])、睐人(土耳其语:)[lower-alpha 4]等庶妃。自17世纪起废除苏丹夫人及可敦称号,苏丹正室改称皇后(土耳其语:),人数可多于一人,还可拥有多位妃(土耳其语:)、御妻、幸人或睐人。除非得到苏丹特许,可敦或妃以下的各级庶妃皆不可在苏丹面前坐在椅子上,她们只能铺上坐垫席地而坐。
此外,后宫中还有多名不同等级、职务的宫女和女官,她们有机会获苏丹宠幸,获苏丹宠幸的宫女称为宠宫人(土耳其语:)。有些会被封为睐人或幸人,晋身妃嫔行列。幸人生育皇子后则升为御妻。
流行文化延伸
由于一男独有多女关系的特征,流行文化作品中,也存在类似的,多名女性角色对一名男性主角持有好感或恋爱关系的,几乎没有其他男性角色介入的作品类型,由于类似后宫的男女关系特征,所以也以“后宫”来称呼这类作品 。
注释
- 音译为「哈塞基苏丹」,可达四人
- 原意为「女人」或「妻子」。
- 原意为「幸运者」。
- 音译格兹代,原意为「被注视的」,即被苏丹注视。
参考文献
- 《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ISBN:7-216-00281-4/G·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