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劲

台语:Āu-ngē[1];亦作同音的[2])是位在台湾高雄市楠梓区境内的一个聚落。


( 劲、硬、硬 )
靠近捷运后劲站的后劲聚落
靠近捷运后劲站的后劲聚落
国家中华民国
城市高雄市
行政区划楠梓区
设庄清朝
设区1909年
并入楠梓庄1920年
设区1945年
并入楠梓区1945年
语源明郑的「后劲镇」军团
位于加昌路和外环西路人行道上后劲地名告示牌

地理位置

后劲旧部落含盖了楠梓区境内的锦屏里、玉屏里、金田、稔田,以及瑞屏里[3]。整个后劲地区则位在半屏山后劲溪所夹区域[4],四周传统上有左营右昌、楠梓(楠梓坑)等聚落。同时,后劲也位处高雄炼油厂楠梓加工区、宏毅社区(中油宿舍区)、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以及高雄都会公园(原西青埔垃圾掩埋场)[4]之间。

行政区划沿革

20世纪初《台湾堡图》中所绘的后劲、后劲庄与邻近地带。

后劲在清朝时期属于福建台湾省台南府(1887年建省前为福建省台湾道台湾府凤山县半屏里后劲庄;日本统治初期改府为县,改县为支厅,半屏里改为台南县凤山支厅所辖;1897年全台重划,改为凤山县打狗辨务署管辖;1898年凤山县并入台南县,打狗辨务暑并入凤山辨务署。

1901年时废县置厅,厅下设支厅,后劲庄归凤山厅楠梓坑支厅管辖;1909年时,凤山厅并入台南厅,后劲庄与周围三庄设为楠梓坑支厅下辖的后劲区,后劲庄为后劲区役场(类似今之区公所)所在处[5]

1920年行政区改制后,后劲庄改为高雄州高雄郡楠梓庄所辖的大字「后劲」[6],下有「后劲」、「月眉」小字。

1924年高雄州高雄市成立,同时高雄郡废除,此时后劲做为楠梓庄的一部分,被编入冈山郡管辖。1943年高雄市扩编时楠梓庄部分并入高雄市,后劲于此时并入高雄市。

战后初期后劲改制为中华民国台湾省高雄市下的「后劲区」,1945年并入楠梓区,成为该区一部分。

历史

后劲地区早期是茑松文化[7]与凤鼻头文化[8]的分布范围,当地有后劲遗址[9],出土有贝冢等文物,属于距今2000到400年左右的金属器或金石并用时期[10]

「后劲」一名,是源自郑成功的抗「七十二镇」之一,称「后劲镇」[4]明郑在台湾创建政权后,派遣各镇设屯开垦,其中后劲镇即是在今日后劲一带拓垦[4][11]

清朝时期,由于后劲位置靠近左营凤山县城,因此有许多移民进入,并逐渐发展成为是高雄地区的早期街市之一,当地至今仍保有老街[7]与陈家、林家等古厝[12]

二战时期美军所摄的燃料厂空照图,左下可见当时的后劲聚落。

1913年,在后劲溪与楠梓坑溪汇合处附近建设了称做「水龙头」的抽水站,以供应甘蔗等农业灌溉所需[4][13]。同时后劲也成为桥仔头糖厂的一座卫星聚落[7]。1933年底的统计中,后劲有人口约2283人[14]。到了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第六海军燃料厂[15][16]在后劲设厂[4]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于1946年于海军燃料厂原址设立中油高雄炼油总厂。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时,高雄要塞司令部曾派兵包围厂区,之后有数名工人被逮捕或击杀[17][7]

后来炼油厂进一步扩充厂区,包括1968年设立「一轻」,与1975年设立「二轻」等轻油裂解[4][18]。同时,楠梓加工出口区也在1969年设立于后劲的农田地带,[4]后劲也因此成为外地劳工与稍后的外籍劳工聚集地[7]

配合一轻与二轻关厂时程,政府在1987年计划再于后劲设立「五轻」[19],并引发长期的「后劲反五轻」抗争运动[4][13]。1990年,五轻在警力戒护下动工,同时也承诺25年后「迁厂」,并于1994年激活[18][20]

2006年8月1日,辖内和平国中、和平国小依传统地名,正名后劲国中后劲国小。2008年通车的高雄捷运红线,在后劲聚落旁设有后劲站[21]

重要庙宇

  • 后劲圣云宫:创建于明末清初,主祀保生大帝,位于圣云街129号,为该地境主庙。
  • 后劲凤屏宫:创建于清朝末年,主祀五谷仙帝,后劲东路22号。
  • 后劲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迦蓝尊神,位于后劲西路122号。
  • 后劲有万应公庙:位于学专路372号。
  • 后劲明修堂:主祀关圣帝君,位于后劲东路132巷15号。
  • 后劲南海堂:主祀观世音菩萨,位于高峰街30巷17号。

参考来源

  1. . 中华民国教育部.
  2. . 高雄市议会. [2011-01-22].
  3. . 高雄市政府都市发展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4. . 后劲文物馆. 2007. ISBN 9789868394209.
  5. . 台湾日日新报社. 1910.
  6. . 泉君の日本语教育史讲座. [201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1).
  7. 郑水萍. . 高雄市文化中心. ISBN 9570260440.
  8. . 考古学习网. [2011-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4).
  9. . 串门文化. 2000. ISBN 957-68637-7-6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10. 龚琪岚等. . 中国地理学会学刊. 2012.
  11. 连横. . [201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12. 许辉隆. . 国立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 2008.
  13.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1-01-17].
  14. . 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 1934.
  15. . [201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16. . [201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7.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组. . 时报文化. 1994. ISBN 9571309060.
  18. . 台湾工业文化资产馆. [201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19. . 自由时报. 2008-04-25 [201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1).
  20. 朱淑娟. . 环境信息中心. 2010-09-25 [201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30).
  21. . 高雄捷运.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