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

张勋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少轩松寿老人,中国江西南昌府奉新县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将领。清朝官至江南提督,护理两江总督),民国时,为长江巡阅使定武上将军,封忠勇亲王[1]

张勋
大清忠武亲王[1]
内阁政务总长首席议政大臣
任期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君主宣统帝
前任无(张勋复辟)
袁世凯内阁总理大臣
继任无(复辟失败)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54-12-14)1854年12月14日
大清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
逝世1923年9月11日(1923岁—09—11)(68岁)
 中华民国直隶省天津县
国籍 中华民国
政党宗社党

1912年,宣统退位民国创建,张勋在民国创建后仍表示忠于清室,刻意不剪发辫,故绰号辫帅,1914年袁世凯任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军为了表示忠于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

1917年张勋发动政变,拥戴宣统帝复辟,自任忠勇亲王、政务总长(即总理首相)、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首席议政大臣,史称张勋复辟,但被段祺瑞讨伐而失败,张勋避居天津租界,定武军也被撤销番号。1918年北洋政府将张勋特赦,又任其「全国林垦督办」,张勋不就。

1923年病逝,逊清小朝廷之为忠武,称忠武亲王

经历

张勋父母早丧,1884年(光绪十年)在长沙入伍。中法战争潘鼎新广西,历保至副将,后隶广西提督苏元春[2]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改隶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相当于营长),行营中军(相当于近卫队官)。后随袁世凯到山东镇压拳匪

1899年,升至总兵

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侍卫官

辛亥革命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3日,任江南提督[3]。10月10日,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两江总督张人骏调张勋江防营入守江宁(江苏南京)[4],防备陆军第九镇新军起义。11月4日,新军起义,被清军击退,革命军重整后,于12月2日攻陷南京[5],张勋退走。12月7日清廷开放发型,取消强制剃发留辫,「听军民自便」[6],张勋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士兵,人称“辫子军”、“辫军”。12月26日,张勋率本部3,000余人,加上山东清军3,000人及马队300人,与安徽布政使兼会办河南军务倪嗣冲,以津浦铁路为重点,进击南京[7]:45

1912年1月,护理两江总督[8]。22日,张勋率军攻占颍州盱眙亳州宿迁正阳关宿州固镇寿州[7]:45。1月上旬,广东北伐军于下关誓师,渡江北上,由李济深浦口筹建司令部,高级参谋林震为前敌总指挥,1月27日,粤军于固镇大败张勋军,追赶数十[9],清军退向徐州。后张勋要求停战协商,2月10日,双方代表于符离集车站会谈[10],张勋代表不同意自徐州北退一百里外,和谈破裂[7]:45。北伐军进迫徐州,追至徐州以北三十,张勋经兖州逃到济南[11][7]:45。12日,清帝退位

二次革命

1913年,袁世凯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张勋心中仍效忠清室,故禁其部曲剪辫。二次革命爆发,7月17日,授陆军上将衔[12],19日,任江北镇抚使[13],奉袁世凯命,率部往江宁镇压讨袁军。9月1日,张勋攻下江宁,3日,袁世凯即命为江苏都督[14],但因军兵入城后,杀人抢掠[15],更有日本侨民三人被杀[16],酿成中日外交风波[17],日本派军舰至南京施压,28日,张勋身穿清朝官服,到南京日本领事馆道歉[18]。12月16日,袁世凯命冯国璋署江苏都督,张勋改任长江巡阅使[19]

1914年6月30日,裁撤各省都督,于北京建将军府,袁世凯授张勋为定武上将军,兼长江巡阅使[20]

徐州会议

1915年12月21日,袁世凯意图称帝,封赏各省军民政长官,授张勋为一等公[21]

1916年4月10日,张勋以长江巡阅使兼署督理安徽军务[22],他虽是安徽督军,却留在江苏徐州,不驻于安庆(省会)[23],8月时,江苏督军冯国璋曾下逐客令,张勋竟答道:“江苏为长江流域之一,本人既兼任长江巡阅使,则江苏亦为势力范围”[24]。是年5月下旬,张勋与冯国璋、倪嗣二人邀请各省代表到南京会议,商讨解决护国战争办法,但会议不成功,张勋再请各代表到徐州商议,密筹成立同盟[25],于6月9日代表各省提出要纲十条[26]。自8月起,他不断地抨击国会,要求审查议员资格,9月13日,张勋联合倪嗣、桂题张作霖等共13名督军,反对政府任命张耀曾司法总长,毫不讳言武人政[27]。22日,张勋提出议案八条,与十多省代表在徐州会商,25日,他和倪嗣等数十人联名电请北京政府,阻止唐绍仪出任外交总长

宣统复辟

1917年3月,北京段祺瑞政府决定与德国断交,张勋表示反对[28]。5月,段祺瑞为向德国宣战一事,再与大总统黎元洪争执,黎元洪撤除段祺瑞总理职务,二人争相拉拢张勋进京调停,张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建帝制,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又称「辫军复辟」、「丁巳复辟」等。7月12日,皖系军阀段祺瑞率“讨逆军”击败张勋。张勋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溥仪退位后,张勋被民国政府通缉,逃到天津德租界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人才难得”为由将张勋特赦[注 1][29]。获得自由后,他一直蛰居天津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专心经营实业。大总统徐世昌授予其“全国林垦督办”的官衔,未就职。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病逝,终年68岁,葬在家乡奉新县赤田村,获逊清小朝廷赐谥“忠武”,称忠武亲王

末代亲王

1917年7月1日成立复辟内阁溥仪封张勋为忠勇亲王[1]黎元洪为一等公。授张勋(政务总长兼首席议政大臣)、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为议政大臣,万绳栻胡嗣瑗为内阁阁丞。

授梁敦彦外务部尚书雷震春陆军部尚书、朱家宝民政部尚书、张镇芳度支部尚书、王士珍参谋部尚书。

徐世昌康有为弼德院正、副院长。

授张勋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冯国璋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陆荣廷两广总督,并以曹锟等为各省巡抚提督

评价

  • 1913年11月,张勋任中国孔教会名誉会长,康有为任总会会长,陈焕章为主任干事。
  • 张勋通过刘廷琛与居住在青岛支持清朝复辟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保持良好关系,卫礼贤曾建议溥仪娶一名德国皇室公主为“皇后”,这样德国就有理由公开支持宣统复位。由于溥仪老师陈宝琛等人反对,这一主张未能实施。[注 2][30]。张勋还派密使见德驻上海总领事克里平(Hubert Knipping)表示对德取友好政策。1917年,张勋反对中国对德断交宣战
  • 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31]
  • 江西护军欧阳武:“戴发效孤忠,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参见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73》,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分类

注释

  1.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洪宪帝制祸首」和与张勋的「辫军复辟等案人犯」,一律特赦,获得自由后寄居天津。
  2. 劳乃宣悄悄地从青岛带来了一封信。发信者的名字记不清了,只知道是一个德国人,代表德国皇室表示愿意支持清室复辟。劳乃宣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机缘,如果再加上德清两皇室结亲,就更有把握。“这个德国人就是劳乃宣朋友卫礼贤。」

参考文献

  1. 赵焰. . 凤凰网读书.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3).
  2. . 申报 (上海). 1911-11-15.
  3. . 新闻报 (上海). 1911-10-05. (阴历)八月十二日……上谕:张人骏奏提督因病,恳请开缺一折,江南提督刘光才着准其开缺……着张勋调补……
  4. . 申报 (上海). 1911-10-20. ▲松江 新授江南提督张军门勋因鄂乱卒起,奉江督檄,调赴宁防缉,未能来松履新……饬将提督印信文档,派弁赉往,定于初八日,在宁接事……
  5. . 时事新报 (上海). 1911-12-03. 其四(各处专电) 各报馆鉴:宁城已于今日十时,我军克服。镇军政府。文(即阴历十二日)
  6. . 时事新报 (上海). 1911-12-09. (阴历)十月十七日……奉旨:资政院奏恳请降旨即行剪发以昭大同一折,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钦此。
  7. 南京市俞允尧. . 《历史大观园》总第68期,1991年2月1日第2期 (广州: 中山大学历史系).
  8.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率将领47人联名致电清政府,要求共和,张勋系衔「护理两江总督」,见. 神州日报 (上海). 1912-02-05.
  9. . 神州日报 (上海). 1912-01-29. 各报馆均鉴:张贼于有(25)日以十八营东犯固镇,镇军患寡,退守新桥,粤军连夜由蚌端口赴援。宥(26)早,火车甫到,敌即以炮轰击,车头微伤,全军无恙,粤军旋与接战,敌退去。感(27)早七时,大战于新机(桥)北,敌军败溃,大获胜利,直追数十,过浍河北,尚未收兵。粤军第二协本日复由宁开往蚌端口,再接再厉,直抵黄龙在指顾间。邹鲁。勘 (28)。
  10. . 神州日报 (上海). 1912-02-13. 徐州张军门勋鉴:函备悉……前承发阅清内阁来电,请派员与民军和衷商议,来函已派有妥员等,因拟请约定阴历廿三日,两方均在符离集会议……须有代表全权一人或二人,带同随员不得过五人,护兵不得过十人……贵处派来督队官,已付复函,昨夜回徐,如趁车迟滞,万难如期,则准于廿四日会议,乞勿延缓,盼速电复。驻宿州民军司令部。印
  11. . 新闻报 (上海). 1912-02-12. 据临淮函,张勋兵在徐州被民军攻击,子弹粮饷两皆告罄,军心涣散,遂在郡抢掠商民财物,张勋见事机不可收拾,又无后援,乃偕心腹数十人藉出城观阵为名,逃往山东……
  12. (PDF). 政府公报. 1913-07-18, (431号).
  13. (PDF). 政府公报. 1913-07-20, (433号).
  14. (PDF). 政府公报. 1913-09-04, (479号).
  15. . 盛京时报 (奉天). 1913-09-25.
  16. (PDF). 政府公报. 1913-09-13, (488号). 本月一日官军攻复江宁省城,尚值兵匪扰攘之时,适有日本人民三名惨被戕害,幷有抢掠日本商店情事……
  17. 南京事件 (1913年).ウィキペディア.(日本语)
  18. . 盛京时报 (奉天). 1913-10-01.
  19. (PDF). 政府公报. 1913-12-17, (583号).
  20. (PDF). 政府公报. 1914-07-01, (773号)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8).
  21. (PDF). 政府公报. 1915-12-22, (1302号).
  22. (PDF). 政府公报. 1916-04-11, (96号).
  23. . 神州日报 (上海). 1916-07-17. 张勋之任皖督,离奇怪诞,莫名言状,曾就皖垣设一行署,仅于门首高张一牌,上书『定武上将军长江巡阅使兼督安徽军务张行署』字样,而署中并无一人一骑……竟以虚设机关,付诸不闻不问之列,斯亦奇矣
  24. 陶菊隐. . 初版. 上海: 中华书局. 1948.
  25. . 时事新报 (上海). 1916-06-14. 张巡阅使于袁项城未故之前……特派代表由徐赴宁,迎各省代表赴徐会议……各代表于六日午后由宁赴徐者,共十二省,计三十余员……八日……午后在署正式开会,推张君(勋)为主席……签发通电,至薄暮始散会,九日各代表仍囘宁,各返本省
  26. . 盛京时报 (奉天). 1916-06-20.
  27. . 民国日报 (上海). 1916-09-19. 敢援匹夫有责之义,不辞武人政之嫌,事在必行
  28. . 新闻报 (上海). 1917-03-15. 民国三年,德日之战,借地用兵,破坏中立,亦未提出抗议……我国于封禁线内,向无一航一舰之往来,本无人民生命财产之可言,何中立国权利之与有……且结好于此方者,开罪于彼方,利害相权,要当熟审。从来外交方针,当以国势强弱为断
  29. .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30. 溥仪《我的前半生》:
  31. . 徐世平. 凤凰网. [2012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中文(简体)).


官衔
前任:
袁世凯
大清国政务总长
兼首席议政大臣
张勋复辟内阁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继任:
段祺瑞
(国务总理第二次内阁)
前任:
李经羲
张勋复辟内阁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继任:
段祺瑞
(第二次内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