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部
女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计三画,是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38个(三画的中为第9个)。女部构字时可位于上、下、左、右方。
| ||
(U+5973) 「女性」 | ||
汉语拼音: | nǚ | |
注音符号: | ㄋㄩˇ | |
国语罗马字: | neu | |
威妥玛拼音: | nü3 | |
耶鲁粤语拼音: | néuih | |
粤语拼音方案: | neoi5 | |
台语白话字: | lú | |
日语读音: | ジョ jo おんな onna | |
日语别名: | ||
谚文: | ||
: | ||
笔顺动画 | ||
字形
- 甲骨文
- 金文
- 简牍
- 大篆
- 小篆
名称
- 汉语:女部(拼音:nǚbù,注音:ㄋㄩˇㄅㄨˋ)、女字偏、女字旁(位于左方或左中右结构的中间时)、女字底(位于底部时)
- 日语:
- 朝鲜语:
字例
部首外笔画 | 字例
-{ |
---|---|
0 | 女 |
1 | 𡚦 |
2 | 㚢奴奵奶 |
3 | 㚣奻㚤㚥㚦㚧妆㚨𡚴𡚸𡚺奺姹好奾奿奷奸她妀妁如妃妄妅 |
4 | 㚩㚪㚫㚬㚭㚮㚯妠妡妢妣妤妥妦妧妨妩𡛀𡛁𡛂𡛓𡛔𡛕妊妋妌妎妏妚妛妜妆妞妟妉妐妑妒妓妔妕妖妗妘妙 |
5 | 㚰㚱㚲㚳㚴㚵㚶㚷㚸㚹㚺㚻㚼㚽㚾㚿㛀㛁妬妭妮妯妰妱妲妳妴妵妶妷妸妹妺妻妼妽妾妿姀姁姂姃姄姅姆姇姈姉姊始姌姗姎姏姐姑姒姓委姕姖姗𡛟𡛤𡛥𡛦𡛧𡛨𡛺𡛻𡛼𡛾 |
6 | 姘娀威娂娃娈㛂㛃㛄㛅㛆㛇㛈㛉㛊㛋㛌姘姙姚姛姜姝姞姟姠姡姢姣姤姥奸姧姨姩姪姫姭姮姯姰姱姲姳姴姵姶姷姸姹姺姻姼姽姾姿妍𡜍𡜆𡜐𡜤𡜦 |
7 | 姬娧娊娋娌娍娎娏娚娜娝娞娟娪娫娭娮娱娱娯娽娉娐娑娒娓娔娕娖娗娘𫰛娠娡娢娣娤娥娦娧娨娩娰娲娳㛍㛎㛏㛐㛑㛒㛓㛔㛕㛖㛗㛘㛙㛚㛛㛜𫝦㛞㛡㛢㛤姬𡜮𡜺𡜻𡜼𡜱𡝂𡝃𡝔𡝕𡝖𡝗妤 |
8 | 妇娬娺娻娼娾娿婊婋婌婍婎婏婚婛婜婝婞婟婪婫婬娅婮婯娵娶娷娸娹婀娄婂婃婄婅婆婇婈婉婐婑婒婓婔婕婖婗婘婙婠𫝫婢婣婤婥妇婧婨婩婰婱婲婳婵婶㛥㛦㛧㛨㛩㛪㛫㛬㛭𡝬𡝭𡝮𡝯𡝦𡝰𡝱𡝳𡝴𡞕𡞖𡞗婢 |
9 | 㛮㛼婺婻婼婽婾婿媊媋媌媍媎媏媚媛媜媝媞媟婷婸婹媀媁媂媃媄媅媆媇𫝨媉媑媒媓媔媕媖媗媘媙媠媡媢媣媤媥媦娲媨媩媪媫媬媮妫嫏㛮㛯㛰㛱㛲㛳㛴㛵㛶㛷㛸㛹㛺㛻㛼㛽㛾㛿𡞫𡞰𡞱𡞲𡞳𡞴㛟𡟃𡟇𡟙𡟚𡟛𡟜𡟟𡟥㜀㜁㜂㜃㚯𡠣 |
10 | 媵媐㛀媱媲媳媴媵媶媷媸媹媺媻媪妈媾媿嫀嫁嫂嫃嫄嫅嫆嫇嫈嫉嫊袅嫌嫍嫎嫐嫑嫒嫓嫔𡟯𡟵𡟶𡟸𡟹𡟺𡟻𡟼㜊㜋㜌㜍㜎㛣㜅㜆㜇㜈㜉𫝧㜑㜒㜓㜔 |
11 | 嫕嫖妪嫘嫙嫚嫛嫜嫝嫞嫟嫠嫡嫢嫣嫤嫥嫦嫧嫨嫩嫪嫫嫬嫭嫮嫯嫰嫱嫲㜚㜛㜜㜝㜞㜟𡠪𡠭𡠺𡠻㜕㜖𡞋㜘㜙㜠㜡𡞱𡠠𡠨𡠩㛿𡡀𡡂𡡅𡡆𡡇 |
12 | 娆嫳嫴妩嫶嫷嫸嫹娴娴嫼嫽嫾婳妫嬊婵娇嬍嬎嬏嬁嬂媭嬄嬅嬆𫝬娆嬉𡡞𡡻㜣㜤㜥㜦㜧㜨𡡒𡡡𡡢𡡣𡡤𡡦𡡧𡡷㛠𡢄𡢅𡢐 |
13 | 嬚嬛嬜嬝嬞嬟嬐嬑嬒嬓嬔嬕嬖嬗嬘嫱嬠嫒嬢嬴𡢠𡢡𡢢𡢻𡢼𡢽𡢾𡢿𡣄㜪㜫㜬㜭𡢞𡢟㜩 |
14 | 嫔嬫嬬嬭嬮嬯𪥰嬷嬥𫝩嬧嬨嬩婴嬱嬲嬳嬵嬶嬷𡣑𡣖𡣗𡣘𡣙𡣧𡣨㜮㜯嬨 |
15 | 嬺𪥿嬼嬽婶𡣺𡣻㜰㜱 |
16 | 嬾嬿嬹𡤊㜲㜳㜴㜵𡤃𡤄𡤅 |
17 | 孀孁孂娘𫝮孅𫝭㜶𡝠㜸𡤐𡤑𡤒𡤓𡤔𡤕 |
18 | 𪥫孈孉𡤜𡤟㜹𡤠 |
19 | 孊㛤娈㜺𡤢𡤧 |
20 | 孍 |
21 | 𡠟孏 |
23 | 㜻㜼 |
30 | 𡤻
}- |
性别歧视和女权主义争议
一些女权主义者或支持性别平等者提出,女部下的汉字有不少具有贬义,例如「奴、妖、妒、奸、嫌」等,学习、书写或阅读这些汉字时会无意间贬低女性地位。[1]一些人更是主张对这些汉字进行改革。[2]
例如,2010年,一名律师撰文指出「娱、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姘、婊、嫖」16个汉字「歧视女性」,并提出了改造方案,例如“奸”改为“犭行”,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强奸犯罪。[3]而反对者认为,改变汉字不符合文本发展的规律;即使真的改造了,也只是“纸面文章”,并不能真正让女性体会到社会的尊重。改变女性地位,应当从法律和社会文化的完善着手。[3][4]
2015年,北京一个由65名艺术家组织的《:性别暴力伤害的文化符号》艺术展被当局叫停,但是相关内容仍然得到了海外媒体的报道[5];展览的学术召集人佟玉洁在展览准备的文章中写道:「为什么由一个女人变成三个女人的字是具有如此政治和道德想像的符号,是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理论仇恨的对象?」[6]
韩国有艺术家创作了《》(谁创造了女人的汉字/特征?“”在此为双关语)一书,书本藏在硬皮小盒中,象征封建思想对女性的禁锢,而其独特的折叠和翻页方式则模仿了女性阴部的形状;书中收录的汉字依次为「姓、妙、婚、姻、妊、好、姑、委、奸、妬、妄、妖、娼、妾、妃、女」,每个字被书页分为两部分,并配以偏旁的英文解释,借此解构女性在东亚社会的形象。[7]
安徽大学文典学院的汪宇平于201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对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简编》中的女部字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有贬义字56个,褒义的70个,中性的184个。尽管如此,作者仍然认为这三类女部字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8]
类似的争议也存在于一些区分「阴阳性」的欧洲语言中,例如以阳性作为各种词汇的原型。这类现象被称为「语言性别歧视()」。[1]
参考文献
- 邱慕天. . 台湾醒报. 2018-09-10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 黄玉顺. . 中国儒学网. 1994-03-04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4).
- . 现代快报. 2010-01-21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5) –新浪新闻.
- 程俊. . 联合早报. 2010-01-22.
- ARTTALK. . 搜狐. 2017-02-27.
- 狄雨霏.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5-12-24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 . 女人迷. 2018-11-15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 汪宇平. . 安徽文学. 2014, (372): 16–17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