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陂头
地名由来
大陂头是未改道前的山贝河(又称为大陂头河)河畔和元朗大马路交界一带的土地,在嘉庆二十四年(1820年)编成的新安县志中已被提及。过去,大陂头是山贝河多个支流汇合出海的地方,有一处截水堰(水坡),用以引河水灌溉农田,故以名之。[1]
历史
国共内战时期,来港难民和贫民沿着多条大陂头溪流的壆上搭建木屋,形成一大片与水坑、水田交织的大陂头村木屋区。[2][3]河畔亦建有多间需要大量用水的牛皮厂,废染料污水散播臭味,亦令河床大受污染。大坡头一带是低洼地区,多次在大雨后河水泛滥发生水灾,很多木屋居民受影响而流离失所,多次水灾令政府决心于1963年落实元朗防洪工程计划,将河道重建成一条大明渠(元朗大坑渠)和数条支渠木屋居民被安置到水牛岭平房区。周边土地随即被平整,建有多所公共建筑。[4][5]
随着元朗新市镇的发展,最后一间皮革厂亦于1970年代末迁离,大陂头成为元朗市中心的重要部份。除了老一辈元朗居民外,大陂头作为地名已很少被人使用。
主要建筑和地点

大陂头径
参考数据
- 嘉庆二十四年《新安县志》卷四〈山水略.水〉:「大陂头,在五都马田之右,水自南坑、水蕉诸山流下,堰以灌田。」
- . 华侨日报. 1954-12-30.
- . 香港工商日报. 1958-09-23.
- . 华侨日报. 1961-02-07.
- . 大公报. 1964-07-10.
- . 华侨日报. 1986-04-08.
- . [2022-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7).
- (PDF). [2022-09-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07).
- . [2022-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7) (中文(繁体)).
|
|||||
---|---|---|---|---|---|
|
|||||
![]() |
|||||
![]()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本区主要地方 |
北区、大埔区 | |||
元朗 - 十八乡 - 大棠 - 屏山 - 洪水桥 - 村 - 天水围 - 米埔 - 新田 - 落马洲 - 洲头 - 牛潭尾 - 锦田 - 八乡 - 石岗 |
|||||
区内其他地方 |
|||||
元朗市中心 - 鸡地 - 元朗南 - 元朗工业邨/东头工业区 - 元朗旧墟 - |
|||||
屯门区、 荃湾区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