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王国
大肚王国(未知[lower-alpha 1]—1732年)是一个史前时期在台湾中部由台湾原住民巴布拉族、巴布萨族、巴则海族、阿立昆族、罗亚族创建的多部落酋邦。「米达赫」(荷兰语:,荷兰语发音:[ˈmɪdɑx] ( ⓘ))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员工大卫·赖特(David Wright)定义的一个拥有特殊政治地位的郡省地域[1],他称呼统治者为「米达赫王」(Keizer van Middag)[1],在官方的热兰遮城日志中尊称该统治者为「君主」(vorst),《巴达维亚城日记》则是称「番仔王」(Quataongh)。
大肚王国 米达赫 Middag | |||||||
---|---|---|---|---|---|---|---|
未知—1732年 | |||||||
![]() 大肚王国于17世纪时的可能疆域 | |||||||
首都 | 大肚南社(主要在今台中市大肚区一带) | ||||||
常用语言 | 中西部平原台湾南岛语群(其中拍瀑拉语为通行语言) 巴则海语 | ||||||
政府 | 跨部落联盟 | ||||||
白昼之王 | |||||||
• ?-1648年 | 甘仔辖·阿拉米 | ||||||
• 1648年-? | 甘仔辖·马禄 | ||||||
历史 | |||||||
• 创建 | 未知 | ||||||
• 荷兰军队第二度进攻,阿拉米与东印度公司签约 | 1645年 | ||||||
• 阿拉米逝世,马禄继任大肚王 | 1648年 | ||||||
• 明郑与中部平埔族冲突 | 1661年 | ||||||
• 沙辘社之役 | 1670年 | ||||||
•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 1732年 | ||||||
ISO 3166码 | TW | ||||||
| |||||||
今属于 | ![]() |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 | |||||||||||
在鼎盛时期的领域范围南端约到鹿港,在大肚溪上中下游的流域。荷兰时期的领域范围主要在今天的台中市,以及彰化县北部和南投县的一部分,[2][3]其性质推测可能为一松散的部落联盟,因为其政体无文本证据证明具有组织和有效率的统治形式[4]。
统治者
大肚王有文献记载且较能考证的君主(白昼之王)有两位,分别是甘仔辖·阿拉米[lower-alpha 2](荷兰语:[lower-alpha 3])和甘仔辖·马禄[lower-alpha 4](荷兰语:)。汉人称大肚王为[lower-alpha 5],学者翁佳音推测可能系闽南语番仔王 (Hoan-á-ong)的转讹[5]。荷语称其为白昼之王(荷兰语:[lower-alpha 6]),台湾原住民则称之为Lelien[lower-alpha 7]。历任大肚王皆以「甘仔辖氏」为统治者之姓氏,而甘仔辖也是拍瀑拉语的别称。甘仔辖·阿拉米于1648年驾崩后[lower-alpha 8],其外甥甘仔辖·马禄继任大肚王。马禄继位后,由于尚年轻[lower-alpha 9],所以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交涉时,大部份都由其继父塔拉荷持籐杖出席集会,且因当时大肚社系倾向以女性内核来维持家系,当地实权在马禄的外祖母手中。[7]
统治性质与内涵
有学者认为,荷兰文献中的大肚王之「王」与 kingship概念不一定相同[7]。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台御史的黄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肚山形,远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长名大眉。」说明17世纪台湾中部确实有一个「番长」存在,而其可能是跨部落的。
「王」的角色,是在祭典仪式中扮演对众人祈福的角色,社众对「王」呈贡猎物。「王权」的内涵,包括对辖下之社发生纷争时担任仲裁,并提供实质庇护的能力。此一属巴布拉族的「王」,辖下统治19或20社,包含巴布拉、巴宰、巴布萨、阿立昆、罗亚等不同族群;依据苏格兰人大卫·赖特(David Wright)的记载,大肚王国最强盛的时候曾统治27个部落,只是后来有9至10部落独立[8]:82。「王」所属的大肚南社倾向以女性为内核来维持家系;王外出时的仪式性权力展现并不明显,只有一、二名随从跟随,也没有定夺属民生死的权利[7]。
「大肚王」通过流域体系创建的政治主权,具有地理环境相对稳定、握有河口区位等地理因素的基础,利于在当时的背景下,通过流域体系创建跨语族的统治;然后,「王」的统治内涵,再通过诸如控制首获猎物权、仲裁属民世俗纷争、提供部份实质庇护,与扮演祭仪中的象征性角色等含括经济、政治、军事与意识型态上的实践,形塑出以「王」为统治范围──以河口一带为权力内核、流域体系为空间网络的区域轮廓。[7][9]
历史
大航海时代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24年起殖民台湾之后,于1638年获海盗情报,知在中部马芝遴地区(彰化县福兴乡与鹿港镇一带)计22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社是由一位叫甘仔辖·阿拉米(Kamachat Aslamie)的领袖所统辖,但荷兰人起初未派兵征服。
大卫·赖特(David Wright)是17世纪40年代居住在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苏格兰代理人,他将米达格列入11个平原地区的“郡或省”[10]。然而,在具官方色彩的热兰遮城日志中,荷兰人称呼大肚地区的统治者与瑯峤地区都是「君主」(荷兰语:vorst,地位次于国王),且瑯峤君主相比大肚君主的威势更大。
到了1642年8月,荷兰人征服北台湾西班牙人后,将其目标转为征服西部平原的原住民,以连通台湾南北的道路。直到1644年,荷兰上尉Piter Boon才正式率兵远征北台湾未臣服的原住民,战胜后南下打通陆路[8]:74,因为遭遇巴布拉族的强烈反击而未成功。翌年Piter Boon再度进攻,摧毁了13座反荷部落[8]:78,Kamachat Aslamie只得接受范布炼(Simon van Breen/1643-1647)牧师的协调。[11]
1645年4月荷兰人召开南部的地方会议,Kamachat Aslamie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订定条约,表示臣服,内容与瑯峤君主与荷兰人签订的瑯峤条约内容类同,丧失不少权力。不过直到1662年荷兰人离开台湾为止,大肚王国都维持半独立状态。大肚王国不肯接受基督教,只让欧洲人通过领土而不准他们定居,也无荷语的翻译员[8]。
明郑时期
大肚王国对于后来的明郑时期郑氏政权亦对抗之。1661年郑成功领兵渡海攻打荷兰东印度公司军队,取得台湾统治权,大肚王国顽强抵抗郑军,导致郑成功等人认为他们受到荷兰的煽动。由于郑军当时尚未攻下安平,就已缺粮,因此下令往北屯垦,就地取粮或种植,因此与大肚王国诸社发生激烈冲突,此次冲突,郑军将领杨祖阵亡,一镇之兵(约五百人)「无一生还者」。后来郑军再派出将领黄安,以埋伏之计袭杀大肚社头目。
郑成功赶走荷兰人之后,为了反清之需要,实施「兵农合一」政策,派遣郑军分赴各地屯垦,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动空间,导致郑氏政权和大肚王国数次武装冲突。
其中1670年大肚王国辖下的沙辘社抵抗郑氏侵略,遭郑氏政权将领刘国轩强力进攻,屠杀至仅剩六人,几乎灭族,史称沙辘社之役。
历史年表
起始年代见注释1。
-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登陆台湾。
- 1638年:荷人获海盗情报,得知大肚王国的存在。
- 1640年代:大卫·赖特记载:米达赫区的领土为大肚王(Keizer van Middag)所辖有。
- 1644年:荷人进攻台湾北部的凯达格兰族,事成后南下进攻大肚王国,失败。
- 1645年:荷人再度进攻,毁13部落,国王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约,依约定要参加地方会议,同年牛骂社、沙辘社与斗尾龙岸社独立,势力开始衰退。
- 1648年:大肚王甘仔辖·阿拉米逝世,由其外甥甘仔辖·马禄获选为继任人选。
- 1650年代:约翰史楚斯游记:「福尔摩沙是个非常富庶之岛……最富庶的地方现由大肚王所统辖」。
- 1654年:甘仔辖·马禄和继父特罗噶(Terroge)一同出席集会领受籐杖。
- 1661年:明郑军队登陆后与大肚王国发生武装冲突,郑军将领高凌战死;郑成功令杨祖征之,又被杀;郑成功派黄安、陈瑞进攻,诱杀大肚将领阿德狗让,战火遍及大肚王国诸社。
- 1662年:明郑政权击败荷兰并占领台湾南部。
- 1664年:郑经派刘国轩到半线屯田。
- 1670年:郑经、刘国轩举兵征服大肚王国,进攻大肚、沙辘、斗尾龙岸等社并屠杀原住民,战胜的明郑得以吞并大肚台地以西、神冈等地。大肚王国大部解体。
- 1683年:清朝征台并击溃明郑海军,明郑数月后后投降。
- 1731年: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爆发。
- 1732年:负责征伐大甲西社的福建分巡台湾道倪象恺的刘姓表亲为求立功,将大肚社(在今台中市大肚区)五名前来帮助官府运粮的「良番」(归顺的原住民)斩首引发不满,大肚王国集结大肚社与十余社原住民围攻彰化,清国派台湾镇总兵王郡以及岸里社的部分原住民征伐,大肚社等社兵败投降,大肚王国完全瓦解。
- 1823年:中部平埔族因生活困难而大举迁往埔里。
辖下部落
原文名 | 中文名 | 位置 | 族群 |
---|---|---|---|
Darida Suyt | 大肚南社 | 台中市大肚区社脚庄一带 | 巴布拉族[12]:57-59 |
Darida Babat | 大肚中社 | 台中市大肚区山仔脚、顶街一带 | |
Darida Amicien | 大肚北社 | ||
Bodor | 水里社 | 台中市龙井区龙目井一带 | |
Salagh | 沙辘社 | 台中市沙鹿区一带 | |
Gomagh | 牛骂社 | 台中市清水区一带 | |
Babosacq | 猫雾捒社 | 台中市南屯区一带 | |
Aboan Tarranogan | 斗尾龙岸 | 苗栗县三义、卓兰与
台中市外埔、后里、东势一带 |
泰雅族或巴宰族 |
岸里社 | 台中市神冈区大社、社南、岸里一带 | 巴宰族 | |
Aboan Auran | 乌牛栏社 | 台中市丰原区丰田里一带 | |
Aboan Balis | 麻里兰社(阿里史社?) | 台中市丰原区社皮里一带 | |
Aboan Poali | 朴仔篱社 | 台中市丰原区朴子里一带 | |
Asock | 阿束社 | 彰化县和美镇、伸港乡一带 | 巴布萨族 |
Baberiangh | 半线、柴坑仔社 | 彰化县彰化市一带 | |
Kakar Baroch | 猫罗社 | 彰化县芬园乡旧社村一带 | 阿立昆族 |
Kakar Sakaly | 彰化县芬园乡茄荖一带 | ||
Kakar Tachabou | 1648年并入大武郡社 | ||
Tausa Mato | 北投社 | 南投县草屯镇一带 | |
Tausa Talakey | 南投社 | 南投县南投市一带 | |
Tausa Bata | 南投县名间乡万丹番仔寮 | ||
Tavocol | 大武郡社 | 彰化县社头乡一带 |
相关作品
注释
- 关于大肚王国起始年代未见史料有记载,现有不同说法。主要有16世纪说、17世纪说。在骆芬美所着《被误解的台湾史》一书中则采用16世纪中期说。这些说法由于没有确凿的依据能够证实,因此受到质疑。荷兰人得知该王国的存在的时间为1638年(17世纪)。
- 「甘仔辖」又作「干仔辖」、「干马辖」、「干仔旱」、「加玛哈」,其中「干仔辖」、「干马辖」、「干仔旱」有出现在清朝的土地调查文书中;「阿拉米」又作「阿斯拉米」。
- Camachat又作Kamachat、Kamacht、Tackamaha;Aslamie又作Aslamies。
- 「马禄」又作「妈吕」。
- Quataong又作Quataongh、Quata Ong、Quata Ongh,中文为「柯大王」。
- 荷兰文的middag对应到英文的midday、noon或afternoon,字面上有「中午」、「白天」的意味,但在现代荷兰文中专指「下午」。
- 「白昼之王」又称「中昼之王」、「白日大帝」、「平埔太阳王」。
- 漫画家杜福安于绘本《大肚王传奇》中指出阿拉米为抑郁而终,享年四十多岁。[6]
- 杜福安绘本《大肚王传奇》中指出马禄继位时年约3岁。[6]
参考文献
- 甘为霖. (pdf). 《荷据下的福尔摩莎》.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7). 惟译者误译荷兰语发音,g应该翻译成「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 [201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 李建霖. . 中华民国教育部 、中华民国原民会.
- 陈国栋,《台湾的山海经验》,台北市:远流,ISBN 978-957-32-5679-3,页382
- 翁佳音,〈被遗忘的台湾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台湾风物》42卷4期,页184
- 杜福安,大肚王传奇 42-1
- 康培德,《环境、空间与区域:地理学观点下十七世纪中叶「大肚王」统治的消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页12
- 中村孝志. . 板桥市: 稻乡. ISBN 957-9628-60-2.
- Mann 1986; Wickham 1988: 63-78
- Valentijn, François. . Campbell, William (编). . London: Kegan Paul. 1903: 6 [First published 1724 in Oud en Nieuw Oost-Indiën]. LCCN 04007338.
- 赖永祥,十七世纪荷兰驻台宣教师名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赖永祥长老史料库,retrieved on 2013-07-29。
- 梁志辉. .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1-07-01 [2022-10-24]. ISBN 97895702888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外部链接
- 大肚番王传奇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信息网
- 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联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联盟
- 台南「吉贝耍」之《台湾大明史.明代王国.建文王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