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部

士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计三画,是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33个(三画的中为第4个)。繁体字中,一字带「士」且无其他部首时归为士部。

第33个康熙部首
U+2F20)
(U+58EB)
「学者」
汉语拼音shì
注音符号ㄕˋ
国语罗马字:shyh
威妥玛拼音shih4
耶鲁粤语拼音:sih
粤语拼音方案si6
台语白话字
日语读音:音读:シ shi
训读:さむらい samurai
日语别名:
谚文
笔顺动画

须注意的是,在正体中文中,士部和土部不同,士字上面的横比下面的长,而土字下面的横比上面的长;而简体中文中,士部则是土部的附形部首,不单列。

部首单字解释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1. 有才能可以任事的人。
  2. 男子的通称。
  3. 人的通称。
  4. 古代四民之一,即士农工商。
  5. 称有官位的人。
  6. 军人。
  7. 介于军官与士兵之间的领导干部。有士官长、上士、中士、下士。

「士」的本义

「士」在中国历史上多数解作读书人,属四民(士农工商)之首。「士」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不鲜,有解作文德之士,有解作农民,莫衷一是。探源索始,需从「士」字的构形追查。徐中舒和严一萍认为「士」与「王」字同源,「士」与「王」在金文中构形很相似,「士」象端正危坐的人,指官长或治狱之官,而「王」字亦象端拱而坐的人,指帝王,地位较高。吴其昌补充「士」字和「王」字与「工」字的构形相近,「工」本指伐木之斧,是先民的原始工具,有了斧则可以做各样事情,因此才明白为何《说文解字》把「士」解作「事」。吴其昌再把「士」引申为斧,可用于战事,亦可用于刑罚,所以可以解作战士或运行刑罚之官,而运行此等事情的都是男人,因此,「士」几经引申,可解作男子。[1][2]

字形

名称

  • 汉语:士部(拼音:shìbù,注音:ㄕˋ ㄅㄨˋ)
  • 日语:
  • 朝鲜语:

字例

部首外笔画字例

-{

0
1
2
3
4壮声壱売
5垂壳
6壴壵
7
8壷壸
9壹壶壻㚃
10
11寿壾
12壿㚄夀
13𡔿夁

}-

参考文献

  • 国语辞典,东方出版社
  1. 十三经注疏》、《白虎通疏证》、许慎说文解字》、高明古文本类编》、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周法高金文诂林》、王国维观堂集林》、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李孝定甲骨文本集释》、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中国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
  2. 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源〉、郭沫若〈释祖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