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
坐禅(梵语:,罗马化:pratisaṃlāna / pratisaṃlayana;巴利语:)[1][2][3],又称禅坐、打坐、静坐、燕坐或宴坐,是指以坐姿禅修,源起于印度瑜伽。步行走动禅修称为行禅或经行。
禅修的坐姿有很多,但都以「七支坐法」作为调整、检核坐姿的七个主要重点。传入中国之后,道教及儒教也将坐禅列为自我修练方法之一。
历史
冥想、静坐、禅修是印度流行的修行方法,随着各地修行团体信仰教义的不同,对于如何才能达到「解脱」各自不同,但整体来说仍以通过坐禅达到禅定境界为主。
根据佛教经典,释迦牟尼为了寻求解脱,遍访名师,曾先后参访数论派上师阿罗逻伽蓝及教导非想非非想处之法的郁陀罗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释迦牟尼认为两者的禅修方法,都不是究竟解脱,先后离开这两个修行团体,独自修行许久仍无法悟道,最后在菩提迦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由缘起和四圣谛而悟道。
坐禅方法的发展
佛陀时代
佛陀成道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逾波罗(巴利语/梵语:ajapāla)榕树下、目真邻陀树(巴利语:mucalinda,梵语:mucilinda)下、罗阇耶他那树(巴利语:rājāyatana,梵语:rajatana)下端坐思惟(此为《巴利律》之记载,共计二十八日。不同经论对菩提树下悟道到梵天劝请的经过叙述不一,如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是菩提树七日,牟枝磷陀树mucilinda七日,菩提树下七日,为二十一日,其他律藏、佛传和《佛本行集经》的记载亦各有出入),这是佛教创立的坐禅之始[6][7]。又,经藏中记载佛陀成道后,会在白日坐禅,傍晚用功完毕,从静室出来,接着在屋外阴影处经行[8]。
利用坐禅的姿势坐好之后,使用五停心等方法,使心念集中、统一到一个对象,让心渐渐地平稳、安定于一念上,再以四念住等方法来观察到现象的无常、无我,断除我见、我执。
佛陀时代的阿罗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修定,于定中如实悟得缘起、无常、无我的俱解脱阿罗汉,另一种是以未达初禅的定力,如实悟得缘起、无常、无我,而证悟的慧解脱阿罗汉。虽然佛陀时代有人可以通过听闻佛法便证得阿罗汉,但仍属少数,多数阿罗汉仍是修行禅定的俱解脱阿罗汉。
禅坐姿势
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各家略有不同,通常指的是手、足、背、肩、舌、口、眼七个部位的最适合收心、摄心的姿势、位置。
- 双足结跏趺坐 - 双盘:结跏趺坐。依右脚在上或左脚在上,而又称为不动金刚坐或吉祥如意坐。 - 单盘:又称半跏趺坐。 - 跨鹤坐:又名日本坐。 - 天神坐:又叫缅甸坐。是南传佛教在听法或是打坐时常坐的姿势。 - 正襟危坐:不一定要盘腿,只要上半身保持打坐的姿势。 - 如意自在坐
- 手结法界定印
- 脊背挺直,腰挺,放松
- 双肩平正,放松
- 舌尖略抵上腭
- 口闭
- 眼睛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落在前方
禅坐用具
- 方垫
- 蒲团
- 毛巾
参见
- 善坐
- 止观
参考文献
- .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 .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 《杂阿含807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复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
《相应部54相应11经》: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比丘们!我要独坐三个月(temāsaṃ paṭisallīyituṃ),除以一人送施食外,不论谁都不应该来见我。」 -
《杂阿含968经》:给孤独长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诸比丘禅思未起,我宁可过诸外道住处。」
《别译杂阿含202经》:(给孤独长者)复作是念:「我若往彼,日时故早,如来犹未从禅定起,我今应先至彼外道所住之处。」
《增支部10集93经》:那时,屋主给孤独这么想:「这大概不是见世尊的适当时机,世尊在独坐(Paṭisallīno bhagavā);也不是见值得尊敬的比丘们的适当时机,值得尊敬的比丘们在独坐,让我前往其他外道游行者们的园林。」 -
《杂阿含234经》:时,舍利弗从禅觉(pratisaṃlayanād vyutthāya),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中部151经》:那时,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时,从独坐中出来(paṭisallānā vuṭṭhito),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 - .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 . [2022-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 《中阿含婆罗婆堂经》:尔时,世尊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堂上来下,于堂影中露地经行
《长部27经世界开端经》:那时,世尊在傍晚时,从独坐(paṭisallānā)中出来,从高楼下来后,在屋外高楼影子处经行(caṅkam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