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中

何中中博士,MBEJP英语:1906年3月28日—1979年9月15日),香港基督教教育家,1946年至1974年间任香港真光中学校长,她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对该校发展奠下重要基石。在任校长期间,何中中也曾于1968年至1974年担任港府教育委员会委员。

何中中博士
Dr. Ho Chung-chung
出生(1906-03-28)1906年3月28日
 英属香港
逝世1979年9月15日(1979岁—09—15)(73岁)
 加拿大温哥华
职业教育家校长

何中中生于香港,早年先后受教于英华女学校、广州真光女子中学岭南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是当时少有在海外置受高等教育华人女性。大学毕业后,她在母校广州真光任教,并在1937年随校迁至香港。二次大战结束后,何中中担任香港真光中学首任校长,掌管校政前后28年。她任内主张学生并重,而且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学校不应只注重传授知识,也要协助学生寻找目标;她还规定学生必须穿着天蓝色传统长衫和束短发,使长衫短发成为当时真光女生的标记。

何中中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她长年担任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合一堂堂主任的助祭,也出任该会辖下多所教会学校的校董职务。为表扬她终身对教育方面的贡献,何中中曾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且屡获英廷赐封勋衔。

生平

早年生涯

何中中祖籍广东南海[1]1906年3月28日生于香港[2]与香港开端口初年的华人牧师何福堂同宗。[3]何中中一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她的父亲何高俊医生(Dr. Ho Ko-tsun)早年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与革命家孙中山同是校友,[4]毕业后长年在湾仔东约公立医局提供义诊,是该局唯一的主诊医生。[4]他行医前后逾40年,曾获英廷赐予OBE勋衔[2]何中中另有两名胞妹,分别名叫何育中和何尾中。[5]

何中中在1920年获父亲送到英华女学校读书,但当时重男轻女之风仍重,加上要照顾身体欠佳的祖母,在英华只读了两年多的何中中被迫在1923年1月缀学,此后待在家中自修国学[4]虽然如此,受父亲行医助人的精神启发,她自少立志成为教师,对社会作出贡献。[4]一直到1928年,已22岁的何中中终获父亲批准投考属于教会学校的广州市真光女子中学,并获取录入读高中。[2]1930年毕业后,何中中考入广州岭南大学,主修教育,于1934年6月获取文学士学位。[2]

大学毕业后,何中中旋于1934年9月返母校广州市真光女子中学任教历史,1935年9月至1936年间兼任教务主任。[2]在1936年,她进一步前赴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深造,于1937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6]

香港真光中学

何中中在1937年9月返广州真光重执教鞭,但当时正值中日战争,任教不出一星期,日军即对广州市展开猛烈空袭,全市陷入混乱。[2]何中中遂随校迁到香港湾仔附近的肇辉台继续办学。[7]迁港以后,她在1937年9月至1941年7月出任教务主任,未几,日军在1941年12月挥军香港,爆发香港保卫战,同年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爵士投降,标志着香港沦陷[2]

香港沦陷后,真光中学与及早自1935年在香港创立的小学部一概停办。[8]至1942年,真光中学于粤北连县三江圩复校,1943年和1945年再先后迁往曲江县连县双喜山[7]这时期的何中中则与家人一直留在香港至1942年9月,及后,她转往广州湾(今湛江市)的私立培才小学任教,由1943年1月至1945年12月间担任教务主任。[2]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1945年8月香港重光,何中中在1946年1月1日获聘为位于香港坚道的真光女子中学小学部校长,设法重整校业,初时共有学生411名、教师20名,并获1,000港元经费。[4]翌年2月,小学部增设初中,学生人数也增至452人,至1948年,学校向教育司署登记正式名为香港真光中学[9]另一边厢,广州真光在1945年9月于白鹤洞旧址复课,1947年由马仪英博士接任校长,可是不久以后国共内战中国大陆政权易帜,马仪英在1949年迁校到香港九龙塘沙福道,创立九龙真光中学,所以在战后初期,香港岛和九龙各有一所真光中学,两者继续互有联系。[7]

香港真光中学位于大坑道的校址。

为应付战后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何中中在1949年向港府申请拨地扩充中学部,获港府在1950年呼出大坑道一幅土地兴建新校舍。[9]在1951年9月,初中部率先迁入大坑道新校舍,同年又增设高中部。[10]在1953年11月,港府再呼出大坑道相连土地供扩建之用,促成第二小学和幼稚园校舍与中学部扩建部份相继在1956年和1960年建成,并先后邀得港督葛量洪爵士夫人柏立基爵士主持落成激活仪式。[9]除了上述扩建外,何中中在校长任内还修建了真光堂和喷水池等设施,为庆祝真光创校百周年纪念,何中中在1972年还为学校筹建百龄堂和游泳池[9]复至1973年,原设于坚道的真光第一小学也一并并入大坑道校址。[9][10]

香港真光创校之初虽为中文中学,但何中中也特别重视学生的英文水平,所以在校内增加英文科的时数,而一般科目在课堂上虽然以广东话授课,但采用的课本均为英文。[4][10]在1972年,何中中为学校增设英文部,各级由初中起每年增设一班,专门以英语授课。[11]有关决定在当时虽然引起一阵争议,但何中中强调中文班别会继续重视英文,英文班也不会减低中文的重要性,确保学生不会「不中不西」。[11]不过,随着学校发展以及港府教育制度的演变,香港真光复于1998年取消中文班,正式改为英文中学

何中中另一办学理念,是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也应尽力培育学生的品德和身心健康,以及协助学生寻找人生目标,因此,香港真光尤其重视德育[12]何中中经常勉励学生要有责任感,鼓励学生创建互助友爱的精神,齐心解决问题。在她的安排下,学校还每年举办圣诞节收集寒衣运动和筹募助学金游艺会,前者平均每年从学生收集逾22,000件旧衣物,用以分赠有需要的人士和慈善团体;后者则放手让学生们自行策划,再将游艺会的收益补贴校内清贫学生的学费。[12]何中中还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义务工作,为此,她在任内甚至特别联系心光盲人院等团体,通过照顾残疾人士长者等有需要的人士,让学生切身处地了解社会和学懂关怀弱势社群。[12]为了更有效地推行校政,何中中每年均与教员为来年的工作订定教学和辅导的目标,此外又支持教师发展专长,以针对学生的需要。[12]

对于六、七十年代青少年的不良风气,何中中曾作不少批评。她强调青少年不应追棒物质功利主义[12]也大力反对学生追逐潮流和作时尚打扮。[13]为保持真光中学作为女校的淳朴校风,何中中规定学生一律穿着天蓝色的传统长衫校服,长衫长度应及膝下两吋,学生也不准留长发。[13]虽然校内一直有声音希望校方放宽不留长发的规定,但何中中坚不让步,为了以身作则,她平时更以穿长衫、束短发的模样示人,使长衫短发成为真光女生的标记。[13]一直到她卸任校长后多年,校方才于1993年放宽容许学生留长发,但初时只准学生「绑孖辫」。到2004年,校方进一步放宽,容许学生「绑马尾」上学,至此该校的发型规管才与香港主流学校看齐。

其他公职

除担任香港真光中学校长一职以外,何中中自1948年和1949年起分别出任香港真光中学和九龙真光中学校董。[2]在1973年,为纪念真光中学创校百周年,九龙真光中学校董会决议在九龙油麻地筹建真光女书院,何中中也参与其中,并在1973年至1976年间担任真光女书院的创校校董。[14]在任校长后期,她又参与筹建香港真光书院,促使书院在1975年于香港真光书院的坚道旧校址创校。[15]

何中中自1948年起出任英华女学校校董,嗣后又兼任北角卫理小学公理书院英华书院校董。[2][16]在大专教育方面,自香港中文大学在1963年创立后,她历任中文大学入学试委员会委员,并在1964年至1971年出任联合书院校董,[17]到1971年和1972年起相继出任新亚书院崇基学院校董。[16]具丰富教学经验的何中中,早年曾任教师会中文部筹备委员及司库,也是港府升中考试委员会委员,她在1968年获港府委任为香港中文中学毕业会考委员会委员,同年起出任港府教育委员会委员,就中小学政策向港府提供意见。[16]在1973年,她进而出任香港中文中学毕业会考委员会主席一职,至翌年卸任,同时卸下教育委员会职务。[16]

何中中是虔诚的基督徒,与所属的中华基督教会关系深厚。在1956年6月17日,她获该会委任为旗下香港合一堂女执事;[2]在1956年至1957年、及在1959年1月至1963年7月期间,她是香港合一堂堂主任李贞明牧师的助祭,后来复由1957年至1958年、以及由1963年至1976年间,担任继任堂主任翁珏光牧师之助祭。[2]除了香港合一堂的教会事工,何中中还长年担任合一堂幼稚园校董,1960年起兼任合一堂小学校董,1967年起再兼任该校校监,也是中华基督教会湾仔堂小学校董。[16]另一方面,何中中是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学务委员会主席,负责担任辖下荃湾全完学校大埔墟正而学校大澳学校上水堂幼稚园、元朗真光学校屯门拔臣学校等二十多家中小学的校董。[16]

何中中早年还担任过女青年会会董,1962年至1968年间是香港基督教协进会运行委员,另外也是香港心理卫生会创会会员及世界心理卫生联盟会员。[16]在1959年,何中中获取基督普世合一奖学金(Ecumenical Fellowship),得以暂时放下真光中学的教务,以研究生身份到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深造宗教学课程。[2][6]在美留学期间,她在1960年4月获邀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出席白宫儿童及青少年事务会议(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Children and Youth),同年学成返港。[2]

为表扬何中中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英廷在1953年6月2日向她颁授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勋章[2]在1955年的元旦授勋名单中又向她赐予MBE勋衔,她在1961年5月30日再获港府奉委为非官守太平绅士[2]在1959年10月10日游美期间,何中中获俄亥俄州西方女子学院(Western College for Women)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

晚年生涯

担任香港真光中学校长前后28年的何中中在1974年7月荣休,为表彰她毕生对教育界的贡献,香港大学在1975年3月向她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6]同年5月又获美国康州州立中央学院(Central Connecticut State College,康州州立中央大学前身)邀请成为该校学生会荣誉会员。[16]

卸任校长后的何中中仍相当活跃,她继续担任多所教育机构的校董工作,又不时返回香港真光中学演讲,且热心教会工作。[11]在退休后数年间,她游遍美国加拿大澳洲各地,探访海外各地数百名真光旧生。[11]在1975年5月,何中中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复于1976年卸下了香港的所有工作。晚年的她相当关注当地华侨子女的教育,更一手在1979年2月于列治文市创立真光中文学校,出任校董会主席兼校监。[18]

可是,真光中文学校草创数月后,身患癌病的何中中就在1979年9月15日上午8时15分,病逝于温哥华圣约瑟医院,终年73岁。[19]何中中的安息礼拜在同年9月18日于温哥华协和礼拜堂举行,仪式所得帛金一概赠予当地防癌研究中心;[19]香港方面,中华基督教会和香港真光中学为表哀悼,也在同年9月23日于合一堂举行追思礼拜,各界致悼者众。[18]何中中终身未嫁,她的遗体在1979年10月26日安葬于温哥华市郊的山景坟场(Mountain View Cemetery),[19]她毕生任教于香港真光中学的胞妹何尾中、以及总务主任陈简卿两人身后,也相继在1984年葬于何中中墓旁。[20]

为纪念何中中的贡献,香港真光中学特别为她在校内竖立一座半身雕像,而温哥华真光中文学校的新教学大楼在2002年落成后,也特别将大楼命名为「何中中博士纪念楼」。

主要经历
  • 广州真光女子中学教师
    (1934年9月-1936年)
  • 广州真光女子中学教务主任
    (1935年9月-1936年)
  • 广州真光女子中学教师
    (1937年9月)
  • 广州真光女子中学(香港)教务主任
    (1937年9月-1941年7月)
  • 广州湾培才小学教务主任
    (1943年1月-1945年12月)
  • 香港真光中学校长
    (1946年1月1日-1974年7月)
  • 香港真光中学校董
    (1948年-1976年)
  • 英华女学校校董
    (1948年-1976年)
  • 九龙真光中学校董
    (1949年-1976年)
  • 香港合一堂堂主任助祭
    (1956年-1976年)
  •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运行委员
    (1962年-1968年)
  •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校董
    (1964年-1971年)
  • 港府教育委员会委员
    (1968年-1974年)
  •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董
    (1971年-1974年)
  •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董
    (1972年-1976年)
  • 香港中文中学毕业会考委员会主席
    (1973年-1974年)
  • 真光女书院校董
    (1973年-1976年)
  • 真光中文学校校董会主席兼校监
    (1979年2月-1979年9月)

荣誉

殊勋

  • 加冕勋章 (1953年6月2日)
  • M.B.E. (1955年元旦授勋名单[21]
  • J.P. (非官守,1961年5月30日)

荣誉学位

荣誉文学博士:
  • 西方女子学院(L.H.D.;1959年10月10日)
  • 香港大学(D.Litt.;1975年3月)

相关条目

注脚

  1. 〈何中中〉,《传记文学》第416-421卷,传记文学杂志社,1997年。
  2. Luzzatto, Rola, "HO Chung Chung", Hong Kong Who's Who, 1973.
  3. Smith, Carl, "A Sense of Histor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 26, 1986.
  4. "Chung Chung HO", Honorary Degrees Congreg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5.
  5. 〈何高俊医生昨晚逝世〉(1953年6月7日)
  6. "HO, CHUNG CHUNG", The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New York : Alumni Office, 1970.
  7. 〈广州真光女子中学的变迁〉,《芳村文史第一辑》,广州:荔湾区政协,造访于2011年3月13日。
  8. 〈学校历史及办学〉,《香港真光中学小学部》,造访于2011年3月13日。
  9. "History", The 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of Hong Kong, retrieved on 13 March 2011.
  10. 〈校园历史篇.七十五周年校史影音讲稿〉,《老师手记》,造访于2011年3月13日。
  11. 林江仙,〈访问何中中校长的回忆〉,《华侨日报》第六张第一页,1979年9月24日。
  12. "The Honorary Graduates' Speech Presented by Chung Chung HO", Honorary Degrees Congreg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5.
  13. 〈香港真光女中校长何中中,指出女子穿性感服装,导致男子干出性罪行〉,《工商日报》第六页,1970年5月21日。
  14. 《真光女书院校史》,九龙:真光女书院,2009年。
  15. 〈学校历史〉,《香港真光书院》,造访于2011年3月13日。
  16. 岑维休主编,《香港年鉴》,香港:华侨日报,历年(1960年-1979年)。
  17. 〈联合书院聘请三位新董事:何添、钟士元及何中中〉,《工商日报》第六页,1964年10月23日。
  18. 〈何中中博士病逝〉,《华侨日报》第六张第一页,1979年9月18日。
  19. 〈何中中女士仙逝〉,《大汉公报》第一页,温哥华,1979年9月17日。
  20. "ho-hs", Community Services - Mountain View Cemetery, retrieved on 13 March 2011.
  21. "Supplement to Issue 40366", London Gazette, 31 December 1954, p.26.

参考数据

英文数据

  • "Supplement to Issue 40366", London Gazette, 31 December 1954, p. 26.
  • "HO, CHUNG CHUNG", The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New York : Alumni Office, 1970. 网上版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Luzzatto, Rola, "HO Chung Chung", Hong Kong Who's Who, 1973.
  • "Chung Chung HO", Honorary Degrees Congreg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5. 网页一网页二
  • "The Honorary Graduates' Speech Presented by Chung Chung HO", Honorary Degrees Congreg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5. 网页
  • Smith, Carl, "A Sense of Histor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 26, 1986. 网上版本
  • "ho-hs", Community Services - Mountain View Cemetery, retrieved on 13 March 2011. 网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History", The 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of Hong Kong, retrieved on 13 March 2011. 网页

中文数据

  • 〈何高俊医生昨晚逝世〉,《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1953年6月7日。
  • 岑维休主编,《香港年鉴》,香港:华侨日报,历年(1960年-1979年)。
  • 〈联合书院聘请三位新董事:何添、钟士元及何中中〉,《工商日报》第六页,1964年10月23日。
  • 〈香港真光女中校长何中中,指出女子穿性感服装,导致男子干出性罪行〉,《工商日报》第六页,1970年5月21日。
  • 〈何中中女士仙逝〉,《大汉公报》第一页,温哥华,1979年9月17日。网上版本
  • 〈何中中博士病逝〉,《华侨日报》第六张第一页,1979年9月18日。
  • 林江仙,〈访问何中中校长的回忆〉,《华侨日报》第六张第一页,1979年9月24日。
  • 〈何中中〉,《传记文学》第416-421卷,传记文学杂志社,1997年。
  • 〈学校历史及办学〉,《香港真光中学小学部》,造访于2011年3月13日。网页
  • 〈校园历史篇.七十五周年校史影音讲稿〉,《老师手记》,造访于2011年3月13日。网页Archive.is存盘,存档日期2013-01-05
  • 〈广州真光女子中学的变迁〉,《芳村文史第一辑》,广州:荔湾区政协,造访于2011年3月13日。网页Archive.is存盘,存档日期2012-11-27
  • 《真光女书院校史》,九龙:真光女书院,2009年。
  • 〈学校历史〉,《香港真光书院》,造访于2011年3月13日。网页

延伸阅读

  • 何中中,《何中中文集》,香港:香港真光中学,2005年。
  • 梁文仪等编,《留芳颂》,香港:香港真光中学,2005年。

外部链接

学术机关职务
前任:
曹何玉瑛
香港真光小学校长
(1935年-1941年)
香港真光中学校长
1946年-1974年
继任:
黄秀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