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堂
历史
它源自1843年由不同教派合作而以公理宗为主导的伦敦传道会(即今之世界传道会)理雅各牧师将在马六甲创设的英华书院迁移到香港,而早一年另一位伦敦会的传教士合信医生由澳门到港,在摩利臣山创建医院成为伦敦会的首个据点,理雅各等人亦暂居在医院内,并筹划兴建差会大楼,1844年购入港岛第98号地段,创建差会大楼作为伦敦会在港的总部,内设英华书院及学生宿舍、传教士宿舍、印刷厂和铸字模厂,一方面传福音,一方面办教育,信主华人在该院受洗,称为「英华书院公会」。在香港开端口以后约50年,欧籍人士与华人是分隔居住与活动,在1843年理雅各在现时文咸街和皇后大道中交界称为下市场的华人居住地区,购入191号地段设立「下市场堂」,于次年第二个主日开幕,由何福堂主理,是首所为华人专设的教堂。「下市场堂」于1848年重建为一所可容300人的教堂,但于1851年12月28日维多利亚城大火中焚毁,其后获伦敦会拨款重建。而在1845年位于差会大楼旁伊利近街的愉宁堂落成,教堂主要由在港的欧籍社群捐款兴建,每个主日早上供欧籍人士崇拜,而下午2时则供华人使用,其后由于不敷应用,出售旧堂,并于士丹顿街购地另建新堂,于1866年6月揭幕。
伦敦会一向的政策是推动当地人士走向「自养、自治、自传」,称为「三自原则」,到了1870年代在港的华人教会已略具规模,并可达到财政自立。其时发生愉宁堂的牧养与产权问题的争议,最终伦敦会于1880年放弃担任愉宁堂的信托人,华人信徒再无法定权力使用教堂。1883年伦敦会计划卖出环境已不适合用作聚会用的「下市场堂」,再购入高三桂(高露云太太)位于荷李活道的物业,将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兴建由何启捐资纪念的亡妻的雅丽氏医院,余下则供华人自建会堂。华人信徒几经辛苦才筹集足够资金于1888年建成道济会堂。堂内设有由何乔汉老师教授的小学,按当时的惯例称为「何馆」,共有四班。
1904年成立新界传道会开展新界的福音工作。1910年,张祝龄倡议改中央长老制为堂议会制,在长老部外另设值理部,按年由选举组织而成,分各部处事,每月举行一次会议。1914年道济会堂首先参与香港九大公会发起每月一次的联祷会,同年复办英华书院,初时没有固定校址,其后暂借礼贤会的般咸道大楼为校舍,直到1928年才迁入旺角弼街的永久校舍。1912年创办《大光报》,发刊日获孙中山亲题「兴国同春」,直至1938年停刊。1921年,加入中华基督教会,改名为「中华基督教会道济会堂」。
1922年雅丽氏医院迁往般含道与那打素医院合并扩建,道济会堂因地契相连亦同时搬迁,于1921年9月18日最后一次主日崇拜后迁出,暂借附近的青年会作主日学和其他活动。兴建新堂一波三折,由于1922年发生香港海员大罢工而使工程延误,于1924年10月10日举行新堂奠基,其后的省港大罢工更使建堂工程停顿,直至1926年新堂终于落成,经信众投票公决,选名「合一堂」,长老名称改为「执事」,由8月16日开始使用新名称,10月9日下午2时举行揭幕仪式,由张声和牧师主持启钥礼,而何启之姊何妙龄则主持副堂启钥礼。由这天开始,合一堂成为本港第一间实行男女杂座的华人基督教会。「道济会堂」四个大字的石刻,今天仍屹立于合一堂正门左方之基石上。
植堂及学校
合一堂除本堂合一堂香港堂外,自1950年代以后开拓了3所单位堂,即九龙合一堂、北角合一堂、马鞍山合一堂,另有合一堂港运城布道所,并通过开办幼稚园,即合一堂陈伯宏纪念幼稚园和合一堂单家传纪念幼稚园、小学合一堂学校 和耆年中心(合一堂耆年中心)传道和服务。此外,合一堂与英华女学校、培英中学及坚道真光英文中学联系,推动学生福音工作。
- 九龙合一堂
- 北角合一堂
- 马鞍山合一堂
参考文献
- 刘绍麟. . 香港: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 2003年. ISBN 988-97531-1-1.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合一堂 |
-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九龙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学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香港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北角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马鞍山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西区文物径 (二)
-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法团条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