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语言教学
母语教学,又称方言教学,自明代以来有明确记载,[1][2]在现代意思有三种。传统意思是,师生之间以当地母语为授课语言讲授各个科目,属母语教学范筹。[3]普通话接管了各地母语作为授课语言后,2010年代有小量学校为了拯救当地母语,产生了两种新的意思,一,学校另开一课教母语,目标是达至能生活交际;[3]二,为了承传童谣、说书评弹、曲艺等带有表演性质的乡土民俗而讲授在该表演用得上的母语,以「方言文化进课堂」为名目,实则不教生活交际用得上的母语。[3]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其中第六条「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0年代末母语全面撤出中国大陆的小学。2000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本法》,更衍生了学校推普的任务指针。2003年起各省传媒陆续反映学生不会当地母语的现象。[4]
以母语为教学语言
| |||||
| |||||
| |||||
| |||||
WikiProject:中国传统声音 |
推普前
「明清时,各地用方言教书是普遍现象。」[1][2]明清时,游走各州县蒙学(儿童启蒙学堂)的教书先生,常备该县的正音字典,协助他以当地母语对学童母语教学。[1]清末,赵元任 「六岁 (1898年) 从私塾老师学会用常州方言诵读四书五经」。[5]1955年教育部指示「学校必须逐步用普通话教学……首先从语文科做起」,当地母语教学开始被取代。[6]浙师大王洪钟教授:「从前人们不但交流用方言,而且在私塾里用方言朗读文章;而现在年轻一代由于从小学普通话,方言对他们来说仅用于乡邻交流,看到汉字根本想不到它的方言读音,用方言说话时也想不到对应的字,就使方言和书面语之间的联系割裂了」。[7]
中国留下有声电影记录的讲学,1929年摄于上海,师生在8分钟视频里皆以吴语对答。[8]2018年浙江湖州德清县某老人回忆,由村小升上县城初中,自然而然学习县城的语言,「进了中学,必须讲德清方言,否则就难以与他人交流。」[9]1932年章太炎(浙江余杭人)访问北京大学国文学系以吴语开讲《广论语骈枝》,[10]同年访问江苏吴县律师公会以吴语开讲《尚书》。[11]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吴语开讲《古史新证》(含《殷周制度论》)、先秦《仪礼》、《说文》等课,并以吴语指导研究生西北史地学和元朝历史,[12][13]均以吴语为主。[14][15]
另开一课教母语(听说)
官方态度微妙
在语言教学,「教授母语与教授外语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外语通常默认受教者在学校教育之前没有或较少机会接触这种语言」,[25]由于中国儿童属于「较少机会接触」的情况,母语课大抵教该母语的入门听力和口说。然而,官方对母语课的态度微妙,认为教母语只应在于传承乡土(传统)文化,而不应是学习母语本身。
在具有国家语委官方背景的学者的观点中:
- 王莉宁博士[注 1]认为「不教,但允许还会说的人在课外说」(注:按教育部规定课上不允许说),她指「不是让方言成为教学用语,也不是提倡把地方话学习纳入教学体系[...]应允许中小学、幼儿园在课外说方言,让方言成为青少年日常用语之一」。[30]
- 李佳博士[注 2]尤其提出现代的科技和政治概念应以普通话表达,指「不能喧宾夺主,用方言教学去取代文化教学,因为使用方言进行交际并不属于课堂教学应该承担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使用方言诵读现代文或进行即兴演讲时,由于语料本身承载的传统文化因素较少,师生双方的注意力就更容易聚焦到方言本身,如字音是否标准、遣词造句是否地道[...]。受自身发展程度和规范化程度的制约,绝大多数汉语方言都无法精确、顺畅地表达现代科技术语和政治社会概念,只能将普通话词汇变为方言发音来表达现代名物,这种处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并不大」。[3]
另开一课教「方言背后的民俗」
学校以「方言文化进课堂」为名目,大抵是为了传承带表演性质的乡土民俗,而讲授在该表演用得上的母语,实则不教母语本身(不教听力和口说),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达致以母语在生活交际。
在具有国家语委官方背景的学者的观点中:
- 王莉宁博士[注 1]的理解是「乡土」,她说「方言文化读本和乡土教材,试点开设方言文化校本课程,组织童谣传唱、学唱地方戏、方言经典吟诵等校园活动」[30]。
- 李佳博士[注 2]指「『方言文化进课堂』……如童谣说唱、方言讲古[注 5]、戏曲曲艺欣赏[注 6]、文化读本选修等,将对方言的情感寓于传统文化教学之中。」[3]这些课程主要划入「音乐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的类别。[32]
四川大学研究汉语训诂学的俞理明教授[注 3]指出,基于成本考量,方言作为“地方艺术研究”、“文化艺术欣赏”的教材充足,推行「方言文化进课堂」比较容易;而教孩子会讲、会听一门方言的教材 (亦即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来学习的教材)水平参差,编新教材有成本,难免有阻力。[40]
据教育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山东烟台、山东东营、湖南长沙、湖南耒阳、浙江杭州、浙江温岭、广东潮汕出现了由学校或教师组织的「方言文化进课堂」。[41]
注脚
引用来源
- 江巧珍; 孙承平. . 《黄山学院学报》. 2003年11月, (4): 50-53. 原文引录:「明清时,各地用方言教书是普遍现象。」
- 基达. . 《语文建设》. 1963, (9)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原文引录:「过去方言区的学校一般都是用方言教学的」
- 李佳. . 《语言文本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本应用研究所). 2017, (2)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 前半部免费转载至:. 微信公众号中国语情. 2018-02-28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 李中. . 新华网、金羊网、南方网等一稿多投. 2003-10.
在广东推广普通话,好不好?当然好!可是,别把推广普通话变成扼杀广东话。千年来的粤人说广东话,为了各种需要,广东人也需要跟外地交流沟通、也需要说普通话,可是,别逼我们只说普通话。也许我到上海时,希望能与对方用普通话沟通已经可以,但我们从来不去设想上海人之间用普通话沟通,因为那不关我的事。
作者在12月摘录各方反响:. 湘里妹子. 2003-12-04 [2020-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6). - 冯爱珍. . 清华大学新闻网-转自中华读书报. 2001-08-15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 中国教育部. 1955-11-17 [202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 金璐; 林楚依. . 金华新闻网. 2012-07-25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附吴语字幕版本,见:. bilibili网站. [202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8).。没字幕的原始版本,收藏于. Fox Movietone News Story. 1929-03-14 [202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8).,馆藏号MVTN_2-517,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s Moving Image Research Collections.
- . 德清新闻 (德清县广播电视台). 2018-04-10: 第6页 [2021-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 桑兵. . 《历史研究》. 2002, (4).
- 桑兵. . 《历史研究》. 2002, (4): 注释第5-6条 [2021-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彭华. . 舒大刚 (编). . 成都: 巴蜀书社. 2009年12月 [2021-04-13]. ISBN 97878075255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该文后略经修订,收入:彭华 (编). .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 「代前言」页.
- 孙敦恒. . 清华大学校史组 (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年. 全文转载至:. 中国教育网. 2011-04-08 [2021-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 .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2013-06-20 [2021-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在讲到海宁名人和方言的部分时,姚若丰老师着重向大家介绍了王国维、章克标、胡明扬和徐志摩,和大家分享了很多这些名人与海宁方言间的趣事。任教清华之时,王国维先生的授课以海宁方言为主
- 姚淦铭(讲者). . 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 2004-11-05 [202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 Language policies for Hong Kong schools since 1997, V Kan, B Adamson. London Review of education, 2010.
- Li, VWK; Majhanovich, SE. (PD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Research. 2010.
- 谢锡金 (编). (PDF).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4 [2021-02-22]. ISBN 978-988-8208-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2).
- 林淑期. (硕士论文).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2010. hdl:11296/e9wrat.
- 吴宗立; 陈惠萍. (PDF). 《国民教育研究集刊》. 2005, 13: 209-230 [2021-05-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25).
- Hsieh, Hsiu-Mei; Field, Sherry L. (PDF). Language Society and Culture. 2011, (32) [2021-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05).
- Gill, Saran Kaur. . AILA Review. 2007, 20 (1).
- 杨金川. . 黄美冰(副校长) (编). (PDF). 槟城: 韩江传媒大学学院. 2019年8月 [2021-06-22]. ISBN 978-967-1721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05).
- 韦介武. . 汉学研究通信. 2000, 19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2-23). 已忽略文本“issue1” (帮助)
- 欧登草娃. (PDF).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2014年2月15日, (153) [2020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年10月15日).
- .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06-25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8).
- 杜玮. . 中国新闻周刊. 2020-07-06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 北京语言大学.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 中国协同创新网.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王莉宁. .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6日07版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15-02-04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黄晓东. . 《文化遗产》. 2018, (3) [202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 . 语思.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6).
-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资阵容. 2019-03-06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王垚,周霖. . (转自成都商报). 2017-06-06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7).
- 肖竹. . ——转自潇湘晨报. 2019-09-15 [202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陈敏. . 2020 [2021-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资阵容. 2019-02-28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 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2015-08-25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颜雪. . 四川新闻网(转自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2019-05-21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沿海三地“方言文化进课堂”状况》,收入教育部语言文本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商务印书馆,2016年. 文章前半部免费转载至:. 微信公众号中国语情. 2018-04-10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