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语言教学
母語教学,又稱方言教學,自明代以來有明確記載,[1][2]在現代意思有三種。傳統意思是,師生之間以當地母語為授課語言講授各個科目,屬母語教學範籌。[3]普通話接管了各地母語作為授課語言後,2010年代有小量學校為了拯救當地母語,產生了兩種新的意思,一,學校另開一課教母語,目標是達至能生活交際;[3]二,為了承傳童谣、說書評彈、曲艺等帶有表演性質的鄉土民俗而講授在該表演用得上的母語,以「方言文化进课堂」為名目,實則不教生活交際用得上的母語。[3]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其中第六条「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90年代末母語全面撤出中國大陸的小學。2000年10月第九屆全國人大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更衍生了學校推普的任務指標。2003年起各省傳媒陸續反映學生不會當地母語的现象。[4]
以母語為教學語言
| |||||
| |||||
| |||||
| |||||
WikiProject:中國傳統聲音 |
推普前
「明清時,各地用方言教書是普遍現象。」[1][2]明清時,游走各州縣蒙學(兒童啟蒙學堂)的教書先生,常備該縣的正音字典,協助他以當地母語對學童母語教學。[1]清末,赵元任 「六岁 (1898年) 从私塾老师学会用常州方言诵读四书五经」。[5]1955年教育部指示「学校必须逐步用普通话教学……首先从语文科做起」,當地母語教學開始被取代。[6]浙师大王洪钟教授:「从前人们不但交流用方言,而且在私塾里用方言朗读文章;而现在年轻一代由于从小学普通话,方言对他们来说仅用于乡邻交流,看到汉字根本想不到它的方言读音,用方言说话时也想不到对应的字,就使方言和书面语之间的联系割裂了」。[7]
中國留下有聲電影記錄的講學,1929年攝於上海,師生在8分鐘影片裡皆以吳語對答。[8]2018年浙江湖州德清縣某老人回憶,由村小升上縣城初中,自然而然學習縣城的語言,「进了中学,必须讲德清方言,否则就难以与他人交流。」[9]1932年章太炎(浙江餘杭人)訪問北京大學国文学系以吳語開講《广论语骈枝》,[10]同年訪問江蘇吴县律师公会以吳語開讲《尚书》。[11]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以吳語開講《古史新证》(含《殷周制度論》)、先秦《儀禮》、《說文》等課,並以吳語指導研究生西北史地學和元朝歷史,[12][13]均以吳語為主。[14][15]
另開一課教母語(聽說)
官方態度微妙
在语言教学,「教授母语与教授外语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外语通常默认受教者在学校教育之前没有或较少机会接触这种语言」,[25]由於中國兒童屬於「较少机会接触」的情況,母語課大抵教該母語的入門聽力和口說。然而,官方對母語課的態度微妙,認為教母語只應在於傳承鄉土(傳統)文化,而不應是學習母語本身。
在具有國家語委官方背景的學者的观点中:
- 王莉宁博士[註 1]认为「不教,但允許還會說的人在課外說」(註:按教育部規定課上不允許說),她指「不是讓方言成為教學用語,也不是提倡把地方話學習納入教學體系[...]應允許中小學、幼兒園在課外說方言,讓方言成為青少年日常用語之一」。[30]
- 李佳博士[註 2]尤其提出现代的科技和政治概念應以普通話表達,指「不能喧宾夺主,用方言教学去取代文化教学,因为使用方言进行交际并不属于课堂教学应该承担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使用方言诵读現代文或进行即兴演讲时,由于语料本身承载的传统文化因素较少,师生双方的注意力就更容易聚焦到方言本身,如字音是否标准、遣词造句是否地道[...]。受自身发展程度和规范化程度的制约,绝大多数汉语方言都无法精确、顺畅地表达现代科技术语和政治社会概念,只能将普通话词汇变为方言发音来表达现代名物,这种处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并不大」。[3]
另開一課教「方言背後的民俗」
學校以「方言文化进课堂」為名目,大抵是為了傳承帶表演性質的鄉土民俗,而講授在該表演用得上的母語,實則不教母語本身(不教聽力和口說),目的並不是讓學生達致以母語在生活交際。
在具有國家語委官方背景的學者的观点中:
- 王莉宁博士[註 1]的理解是「乡土」,她說「方言文化读本和乡土教材,试点开设方言文化校本课程,组织童谣传唱、学唱地方戏、方言经典吟诵等校园活动」[30]。
- 李佳博士[註 2]指「『方言文化进课堂』……如童谣说唱、方言讲古[註 5]、戏曲曲艺欣赏[註 6]、文化读本选修等,将对方言的情感寓于传统文化教学之中。」[3]這些課程主要劃入「音乐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的類別。[32]
四川大學研究漢語訓詁學的俞理明教授[註 3]指出,基於成本考量,方言作为“地方艺术研究”、“文化艺术欣赏”的教材充足,推行「方言文化进课堂」比較容易;而教孩子會講、會聽一門方言的教材 (亦即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来学习的教材)水平參差,編新教材有成本,難免有阻力。[40]
據教育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山东烟台、山东东营、湖南长沙、湖南耒阳、浙江杭州、浙江温岭、广东潮汕出现了由学校或教师组织的「方言文化进课堂」。[41]
注腳
引用來源
- 江巧珍; 孫承平. . 《黄山学院学报》. 2003年11月, (4): 50-53. 原文引錄:「明清時,各地用方言教書是普遍現象。」
- 基达. . 《语文建设》. 1963, (9)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原文引錄:「過去方言區的學校一般都是用方言教學的」
- 李佳. . 《语言文字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2017, (2)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 前半部免費轉載至:. 微信公眾號中国语情. 2018-02-28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 李中. . 新華網、金羊网、南方網等一稿多投. 2003-10.
在广东推广普通话,好不好?当然好!可是,别把推广普通话变成扼杀广东话。千年来的粤人说广东话,为了各种需要,广东人也需要跟外地交流沟通、也需要说普通话,可是,别逼我们只说普通话。也许我到上海时,希望能与对方用普通话沟通已经可以,但我们从来不去设想上海人之间用普通话沟通,因为那不关我的事。
作者在12月摘錄各方反響:. 湘里妹子. 2003-12-04 [2020-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6). - 冯爱珍. . 清华大学新闻网-轉自中華讀書報. 2001-08-15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 中國教育部. 1955-11-17 [202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 金璐; 林楚依. . 金华新闻网. 2012-07-25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附吳語字幕版本,見:. bilibili網站. [202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8).。沒字幕的原始版本,收藏於. Fox Movietone News Story. 1929-03-14 [202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8).,館藏號MVTN_2-517,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s Moving Image Research Collections.
- . 德清新聞 (德清县广播电视台). 2018-04-10: 第6頁 [2021-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 桑兵. . 《历史研究》. 2002, (4).
- 桑兵. . 《历史研究》. 2002, (4): 註釋第5-6條 [2021-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 彭华. . 舒大刚 (编). . 成都: 巴蜀书社. 2009年12月 [2021-04-13]. ISBN 97878075255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该文后略经修订,收入:彭华 (编). .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 「代前言」頁.
- 孙敦恒. . 清华大学校史组 (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年. 全文轉載至:. 中國教育網. 2011-04-08 [2021-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 .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2013-06-20 [2021-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6).
在讲到海宁名人和方言的部分时,姚若丰老师着重向大家介绍了王国维、章克标、胡明扬和徐志摩,和大家分享了很多这些名人与海宁方言间的趣事。任教清华之时,王国维先生的授课以海宁方言为主
- 姚淦铭(講者). . 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講壇》. 2004-11-05 [202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 Language policies for Hong Kong schools since 1997, V Kan, B Adamson. London Review of education, 2010.
- Li, VWK; Majhanovich, SE. (PD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Research. 2010.
- 謝錫金 (编). (PDF).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4 [2021-02-22]. ISBN 978-988-8208-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2).
- 林淑期. (碩士论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2010. hdl:11296/e9wrat.
- 吳宗立; 陳惠萍. (PDF). 《國民教育研究集刊》. 2005, 13: 209-230 [2021-05-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25).
- Hsieh, Hsiu-Mei; Field, Sherry L. (PDF). Language Society and Culture. 2011, (32) [2021-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05).
- Gill, Saran Kaur. . AILA Review. 2007, 20 (1).
- 杨金川. . 黄美冰(副校長) (编). (PDF). 檳城: 韩江传媒大学学院. 2019年8月 [2021-06-22]. ISBN 978-967-17212-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05).
- 韋介武. . 漢學研究通訊. 2000, 19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2-23). 已忽略文本“issue1” (帮助)
- 欧登草娃. (PDF).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2014年2月15日, (153) [2020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年10月15日).
- .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06-25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8).
- 杜玮. . 中國新聞周刊. 2020-07-06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 北京语言大学.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 中国协同创新网.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王莉宁. .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16日07版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15-02-04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黄晓东. . 《文化遗产》. 2018, (3) [202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 . 語思.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6).
-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资阵容. 2019-03-06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王垚,周霖. . (轉自成都商报). 2017-06-06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7).
- 肖竹. . ——轉自潇湘晨报. 2019-09-15 [202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陈敏. . 2020 [2021-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资阵容. 2019-02-28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 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2015-08-25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颜雪. . 四川新聞網(轉自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2019-05-21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沿海三地“方言文化进课堂”状况》,收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商务印书馆,2016年. 文章前半部免費轉載至:. 微信公眾號中国语情. 2018-04-10 [202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