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尊
三尊,又稱為三聖,是東亞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神佛造像術語。三尊形式最早起源於印度,是呈現神佛造像的一種方式,以中尊為主,左右二尊脅侍,表彰中尊之功德、協助教化眾生。[1][2][3][4]
「尊」是佛教、道教對神佛尊敬的量詞,日本神道對神的量詞稱為「柱」。
佛教三尊像
脅侍可以是菩薩、聲聞、明王、天人、童子等,常見組合如下:[2]
- 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其中毗盧遮那表示理智完備,文殊表示大智、對真理之理解,普賢表示大行(發大誓願、積大功德[6])、法界及其真理[7][8],亦稱為「釋迦三尊」[2]
- 華嚴三大士: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10]
道教三尊像
早期道教文化中並沒有崇拜神像的需求,所以道教的造像要晚於佛教。現存最古老的道教造像,製成於南北朝的北魏時期。陶弘景在茅山建築佛、道二堂,交互進行禮敬,但佛堂之中安置有尊佛,道堂之中沒有;所以陶弘景模仿佛教造像,在道堂中製作天尊神像,並在左右伴有二位真人,從而在道堂中放置三尊像。[17]
造像
三尊形式的主要造像有:
- 三尊立像
- 三尊坐像
- 中尊坐像,脅侍立像
- 中尊坐像,脅侍跪坐
如果三尊佛像共享一光背,則稱之為「一光三尊」,其光背通常為舟形(船後光)或蓮瓣形。此形式發源於中國北魏時期,已知最早的案例為劉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完成的金銅佛像[18]。流傳至日本後,以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年)完成、法隆寺金堂供奉之釋迦三尊像最為著名,[2][19][20]鎌倉時代(1192年-1333年)起亦流行製作善光寺式阿彌陀三尊,至今尚存200尊以上。[21]
參考資料
- 丁福保 (1922),. . 维基文库.
- 慈怡法師 (1988), p. 623,三尊
- 藍吉富 (1994),三尊佛
- 中御門敬教. . WEB版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2018-04-24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3) (日语).
- 真鍋俊照. . 東京: 吉川弘文館. 2004. ISBN 4642079386 (日语).
- 慈怡法師 (1988), p. 784,大行
- 慈怡法師 (1988), p. 5238,華嚴三聖
- 慈怡法師 (1988), p. 643,三聖圓融觀
- 慈怡法師 (1988), p. 1656,四大菩薩
- 徐汝聰. (PDF). 《東南文化》. 2014-05, (05): 頁89–100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23) (中文(中国大陆)).
- 丁福保 (1922),. . 维基文库.
- 慈怡法師 (1988), p. 6419,彌勒三尊
- 慈怡法師 (1988), p. 4290,脅士
- 慈怡法師 (1988), p. 5298,閔園
- 丁福保 (1922),. . 维基文库.
- 慈怡法師 (1988), p. 2700,佛教圖書館
- 斋藤龙一; 刘雄峰 (翻译). . 闻道. 2017, 5.
- 水野清一 (1990)
- 慈怡法師 (1988), p. 31,一光三尊
- 藍吉富 (1994),一光三尊
- 長野県立歴史館 (编). . 千曲市: 長野縣立歷史館. 2009: 64. ISBN 4642079386 (日语).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 日本佛寺三尊像之整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道教三尊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