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尊
三尊,又称为三圣,是东亚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神佛造像术语。三尊形式最早起源于印度,是呈现神佛造像的一种方式,以中尊为主,左右二尊胁侍,表彰中尊之功德、协助教化众生。[1][2][3][4]
「尊」是佛教、道教对神佛尊敬的量词,日本神道对神的量词称为「柱」。
佛教三尊像
胁侍可以是菩萨、声闻、明王、天人、童子等,常见组合如下:[2]
- 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中毗卢遮那表示理智完备,文殊表示大智、对真理之理解,普贤表示大行(发大誓愿、积大功德[6])、法界及其真理[7][8],亦称为「释迦三尊」[2]
- 华严三大士: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10]
道教三尊像
早期道教文化中并没有崇拜神像的需求,所以道教的造像要晚于佛教。现存最古老的道教造像,制成于南北朝的北魏时期。陶弘景在茅山建筑佛、道二堂,交互进行礼敬,但佛堂之中安置有尊佛,道堂之中没有;所以陶弘景模仿佛教造像,在道堂中制作天尊神像,并在左右伴有二位真人,从而在道堂中放置三尊像。[17]
造像
.jpg.webp)
日本奈良县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
三尊形式的主要造像有:
- 三尊立像
- 三尊坐像
- 中尊坐像,胁侍立像
- 中尊坐像,胁侍跪坐
如果三尊佛像共享一光背,则称之为「一光三尊」,其光背通常为舟形(船后光)或莲瓣形。此形式发源于中国北魏时期,已知最早的案例为刘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完成的金铜佛像[18]。流传至日本后,以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年)完成、法隆寺金堂供奉之释迦三尊像最为著名,[2][19][20]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起亦流行制作善光寺式阿弥陀三尊,至今尚存200尊以上。[21]
参考数据
- 丁福保 (1922),. . 维基文库.
- 慈怡法师 (1988), p. 623,三尊
- 蓝吉富 (1994),三尊佛
- 中御门敬教. . WEB版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2018-04-24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3) (日语).
- 真锅俊照. . 东京: 吉川弘文馆. 2004. ISBN 4642079386 (日语).
- 慈怡法师 (1988), p. 784,大行
- 慈怡法师 (1988), p. 5238,华严三圣
- 慈怡法师 (1988), p. 643,三圣圆融观
- 慈怡法师 (1988), p. 1656,四大菩萨
- 徐汝聪. (PDF). 《东南文化》. 2014-05, (05): 页89–100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23) (中文(中国大陆)).
- 丁福保 (1922),. . 维基文库.
- 慈怡法师 (1988), p. 6419,弥勒三尊
- 慈怡法师 (1988), p. 4290,胁士
- 慈怡法师 (1988), p. 5298,闵园
- 丁福保 (1922),. . 维基文库.
- 慈怡法师 (1988), p. 2700,佛教图书馆
- 斋藤龙一; 刘雄峰 (翻译). . 闻道. 2017, 5.
- 水野清一 (1990)
- 慈怡法师 (1988), p. 31,一光三尊
- 蓝吉富 (1994),一光三尊
- 长野県立歴史馆 (编). . 千曲市: 长野县立历史馆. 2009: 64. ISBN 4642079386 (日语).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 日本佛寺三尊像之整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道教三尊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