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释天
帝释天(梵语:,,巴利语:),又称天帝释、帝释,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巴利文:Sakko devānaṃ indo)或释提桓因达罗,简称释提桓因。原来为印度教的神明,即因陀罗(Indra),主管雷电与战斗,统领空界,后为佛教所吸收,成为佛教的护法神。
帝释天 | |
---|---|
![]() 明代智化寺帝释天雕像 | |
汉名 | 帝释天 释提桓因 |
梵名 | शक्र Śakra |
巴利名 | सक्क Sakka |
僧伽罗名 | ශක්ර(Shakra) |
藏名 | བརྒྱ་སྦྱིན་ 威利转写: brgya sbyin THL转写: da ö gya jin དབང་པོ་ 威利转写: dbang po THL转写: wangpo |
日语名 | |
蒙古名 | сакра ᠭᠠᠯᠤᠰᠵᠴᠠᠮᠺᠳᠪᠨ或ᠭᠣᠰᠹᠵᠬᠬᠺᠹᠬᠺᠮᠭᠰᠠᠺᠷᠣᠳ或ᠭᠠᠳᠭᠹᠭᠭᠦᠭ |
高棉语名 | សក្ក (Sakkak) |
韩语名 | 제석천 (帝释天) (Jeseok Cheon) 석제환인 (释提桓因) (Seokje Hwan'in) |
泰语名 | ท้าวสักกะ |
缅甸语名 | သိကြား (Da-gyar) |
越南语名 | 帝释天 Đế Thích Thiên 释提桓因 Thích Đề Hoàn Nhân |
信息 | |
信仰教派 | 上座部, 大乘, 金刚乘 |
属性 | 雷电、神王 |
对应其他宗教的 | |
对应印度教的 | 因陀罗 |
对应朝鲜巫教的 | 桓因 |
![]() |

名称
帝释天,梵文全名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音译为「释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达罗」,意译为能天帝。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仁慈。[1]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陀罗(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2]。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在《杂阿含经》中,曾枚举帝释天的名称,有释提桓因、富兰陀罗、摩伽婆、娑婆婆、憍尸迦、舍脂钵低、千眼、因提利[3]。
传说
帝释天是吠陀经典中最重要的神明,出身提婆(deva),是天界之主,在古印度神话中有首要地位。但在吠陀时代后期,其地位慢慢被削弱,最后被降为次要神明,位阶低于梵天、湿婆与毗湿奴之下。
在佛教传说中,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统率诸天的天人。北凉译本《大毗婆沙论》的帝释[4],在玄奘译本中被称为药叉天(即夜叉天)[5],又「帝释」可以统率夜叉众[6][7],且其传说出身阿修罗[8][9]之妻子舍脂亦曾被译为「设支」,在玄奘译本《大毗婆沙论》称其为青衣夜叉[10]。据以上记载,印顺法师曾认为「帝释」可能出身夜叉,与传说为金刚手的普贤菩萨有一致之处[11]。
《长阿含经》记载,帝释天曾要求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天子来协助他与阿修罗王作战,似乎暗示他的地位高于其他四天[12]。《大智度论》记载,帝释与阿修罗战斗时,居于中央,左方为伊舍那天,右方为婆楼那天[13]。
在佛经中,帝释天被称为天主,或诸天之主,而大梵天王被称为娑婆界主。佛教相信,梵天与帝释天为护法神,参与释迦牟尼说法。《华严经》认为,证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萨,多投生为帝释天[14]。
帝释天于听闻佛陀说法后,发愿而得法眼净,证得初果。[15]
中国民间信仰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道两大宗教都常有把对方的神,吸纳入自己的派系之倾向。在汉传佛教中,帝释天也被奉为十二天,二十诸天与二十四诸天之一的护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摆在寺庙的大雄殿里。汉传佛教徒也有人将道教玉皇大帝等同于帝释天,道教徒并不认同。
流行文化
在中国佛教故事及其衍生的小说、漫画、影视剧、游戏中,常出现帝释的身形。其他佛教主题的艺术作品、游戏亦然。例如:
注释
- 《杂阿含经》卷40:「以堪能故,名释提桓因。」
- 《杂阿含经》卷40:「佛告比丘:『彼天帝释于诸三十三天,为王为主。以是因缘故,彼天帝释名因提利。』」
- 《杂阿含经》卷40〈1106经〉
- 北凉时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卷1:「又修多罗说,此帝释,长夜其心质直,无有谄曲。诸有所问。为了知故,不为娆乱。我当以甚深阿毘昙,恣汝所问。」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如契经说,此药叉天于长夜中,其心质直,无有谄诳。诸有所问,皆为了知,不为娆乱。我以甚深阿毘达磨,恣彼意问。」
- 《起世因本经》卷8〈斗战品〉:「是时,帝释自着种种铠甲器仗,乘种种乘,共空夜叉及诸小王三十三天,前后围遶,从天宫出,共阿修罗欲战鬪故。」(CBETA, T01, no. 25, p. 408, b2-5)
- 《贤愚经》卷6〈月光王头施品〉:「时天帝释,勅诸夜叉:往大海边,取牛头栴檀。夜叉受教,寻取来还,」(CBETA, T04, no. 202, p. 388, a27-29)
- 《杂阿含经》卷40:「比丘问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释提桓因名舍脂钵低?』 佛告比丘:『彼阿修罗女名曰舍脂,为天帝释第一天后,是故帝释名舍脂钵低。』」
-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4〈十忍品〉:「如帝释夫人,阿修罗女,名曰:舍支,于一音中出千种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无分别界,成就善巧随类之音,于无边世界中恒转法轮。……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如响忍。」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27:「答:虽无生彼爱,而有资具爱。如天帝释亦爱设支青衣药叉、哀罗筏拏善住龙等。」,
- 印顺《佛教史地考证》〈文殊与普贤〉:「依《大毘婆沙论》说,金刚手,并非帝释,而是住在须弥山顶的一位药叉(夜叉)。这位夜叉,即特别护持释迦的,即初期经律中的金刚力士,大乘显教中的金刚密迹。然帝释自身,实也是夜叉。如《帝释问经》说「此药叉天,于长夜中其心质直」(唐译《大毘婆沙论》卷一);「此鬼,长夜无谀谄」(晋译《鞞婆沙论》卷一);「此帝释,长夜其心质直」(凉译《毘婆沙论》卷一)。帝释是夜叉的杰出者,他受夜叉神群的围绕。帝释的夫人设支(或译舍脂),传说为阿修罗女,然也称夜叉,如《大毘婆沙论》(卷二七)说:「天帝释亦爱设支青衣药叉。」帝释本为吠陀中的因陀罗天,手执金刚杵,而得金刚手的美名。帝释与金刚手的普贤,有非常一致的地方。更应该特别指出的,密咒也与夜叉语有关。……这个空行夜叉王国的帝释,与密教世界的普贤菩萨,是怎样的类似?我们应该记着:梵王与帝释,文殊与普贤,都是佛的左右脇侍。」,收入《妙云集》下编。
- 《长阿含经》卷21〈第四分世记经三灾品第九〉:「时,天帝释命一侍天而告之曰:『汝持我声往告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子言:「阿须伦与无数众欲来战斗,今者诸天当自庄严,备诸兵仗,助我斗战。」』。」
- 《大智度论》卷21:「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与阿修罗斗,在大阵中时,告诸天众:汝与阿修罗斗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恐怖即灭。若不念我幢,当念伊舍那天子(帝释左面天王)宝幢,恐怖即除;若不念伊舍那宝幢,当念婆楼那天子(右面天王)宝幢,恐怖即除。」
- 《佛说十地经》卷3:「唯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第三发光地也。菩萨安住于此地中,受生多分作释天帝,有自在力,善化有情令离欲贪,善拔救护没欲泥者。」
- T01n0015,法贤译,《佛说帝释所问经》:「是时帝释发是愿已。远尘离垢得法眼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