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S-2b
TrES-2b或称克卜勒1b(Kepler-1b),是一个环绕着天龙座恒星GSC 03549-02811(TrES-2)的太阳系外行星,距太阳系750光年。TrES-2b于2011年被确认是表面最暗的系外行星,它的反照率小于1%[2]。该行星的质量和半径代表它是组成成分类似木星的类木行星,但它极为靠近母恒星,因此是典型的热木星。本行星系位于克卜勒太空望远镜的视野中[3]。
太阳系外行星 | 太阳系外行星列表 | |
---|---|---|
![]() | ||
母恒星 | ||
母恒星 | GSC 03549-02811 A[1] | |
星座 | 天龙座 | |
赤经 | (α) | 19h 07m 14.035s |
赤纬 | (δ) | +49° 18′ 59.07″ |
距离 | ±30 750ly (±10 230pc) | |
光谱类型 | G0V | |
轨道参数 | ||
半长轴 | (a) | 56±0.00075 0.035[1] AU |
轨道离心率 | (e) | 0 |
公转周期 | (P) | 63±0.00001 2.470d |
轨道倾角 | (i) | ±0.14 83.62[1]° |
角距 | (θ) | 0.167 mas |
物理性质 | ||
质量 | (m) | ±0.052 1.199[1] MJ |
半径 | (r) | ±0.041 1.272[1] RJ |
表面重力 | (g) | ±0.016 3.284[1] g |
发现 | ||
发现时间 | 2006年8月21日 2006年9月8日确认 | |
发现者 | O'Donovan 等人 | |
发现方法 | 凌日法 | |
发现地点 | ![]() | |
发表论文 | 已发表论文 | |
其他名称 | ||
Kepler-1b | ||
数据库参考 | ||
太阳系外行星 百科全书 | data | |
SIMBAD | data |
多个计划持续对 TrES-2b 进行研究,并持续获得许多参数。2007年的研究获得许多该行星和母恒星的参数[4]。2008年研究总结母恒星 TrES-2 是一个联星系统,这对测定行星与恒星参数有重要影响[1]。
发现

TrES-2b 是由跨大西洋系外行星搜索计划设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马山天文台和亚利桑那州罗威尔天文台的口径10公分望远镜于2006年8月21日观测到凌星现象而发现。这项发现于同年9月8日由凯克天文台以观测母恒星径向速度变化方式确认[3]。
自转轴与轨道面夹角
2008年8月发表的论文公布了更多关于行星和母恒星的相关参数。TrES-2b 的轨道面和恒星赤道面夹角−±12°。而行星的公转方向和恒星自转方向相同,即顺向公转 9[5]。
克卜勒太空望远镜
NASA 于2009年3月发射在日心轨道以观测行星凌的方式搜索系外行星的克卜勒太空望远镜。2009年4月该太空望远镜的开光影像发布,TrES-2b 是影像中两个被特别提及天体的其中一个。虽然 TrES-2b 并非视野中唯一已知的系外行星,但却是系列影像中当时唯一确定的。TrES-2b 的影像是重要的校正和检查的参考[6]。

最暗的行星
克卜勒任务对 TrES-2b 观测的首个重要结果就是2011年得知它的几何反照率极低[2]。如果该行星的昼夜亮度对比是因为几何反照率造成,反照率值为2.53%;但模型的仿真则指出昼半球的辐射占了绝大多数总辐射量,因此真实反照率应远低于原先的推测。模型预测反照率小于1%,而最符合观测结果的值是0.04%。如果是这样的话,TrES-2b 将是已知表面最暗的系外行星,反照率低于煤炭和黑色丙烯颜料[7]。现在仍不明白 TrES-2b 表面如此黑暗的原因。一个可能的理由是该行星的大气层中缺少类似木星大气层中可反射辐射的云,而这是因为 TrES-2b 相当接近母恒星使其表面温度极高导致。另一个可能原因则是大气层内可以吸收辐射的化学成分,例如钠、钾或钛氧化物蒸气[8]。一般认为热木星表面是暗的,因为天文学家认为可见光谱中相当重要的钠和钾的 D 谱线会被大范围吸收。除了开普勒7b(±12%)以外,热木星的反照率估计值一般只提及上限 38[2]。
参考数据
- Daemgen, S.; Hormuth, F.; Brandner, W.; Bergfors, C.; Janson, M.; Hippler, S.; Henning, T. (PD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9, 498 (2): 567–574 [2013-07-30]. Bibcode:2009A&A...498..567D. arXiv:0902.2179
. doi:10.1051/0004-6361/20081098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 David M. Kipping & David S. Spiegel.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
- O'Donovan, Francis T.; Charbonneau, David; Mandushev, Georgi; Dunham, Edward W.; Latham, David W.; Torres, Guillermo; Sozzetti, Alessandro; Brown, Timothy M.; Trauger, John T.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06, 651 (1): L61–L64. Bibcode:2006ApJ...651L..61O. arXiv:astro-ph/0609335
. doi:10.1086/509123.
- Alessandro Sozzetti; et al.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August 1, 2007, 664 (2): 1190–1198. Bibcode:2007ApJ...664.1190S. arXiv:0704.2938
. doi:10.1086/519214.
- Winn, Joshua N.; Johnson, John Asher; Narita, Norio; Suto, Yasushi; Turner, Edwin L.; Fischer, Debra A.; Butler, R. Paul; Vogt, Steven S.; O’Donovan, Francis T.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8, 682 (2): 1283–1288. Bibcode:2008ApJ...682.1283W. arXiv:0804.2259
. doi:10.1086/589235.
- . NASA. 2009-04-16 [2009-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2).
- . Space.com. [201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0).
- Baldwin, Emily. . Astronomy Now. 2011-08-11 [201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