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e

hide(,1964年12月13日—1998年5月2日[5][1]),本名松本秀人,是一位日本摇滚重金属音乐家吉他手歌手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1]。从1987年到1997年间,他以担任日本金属/摇滚乐团X JAPAN的吉他手最为著名,艺名为HIDE[5][1]。1989年以X的成员身分,参与发行专辑《BLUE BLOOD》正式出道[5]。他率先提出了视觉系一词,故被认为是视觉系风潮中的先驱[6][7]

hide
松本秀人
hide与X JAPAN在日本东京巨蛋时的演出
摄于1997年12月31日
音乐家
本名松本秀人(まつもと ひでと)
罗马拼音Hideto Matsumoto
昵称秀人
国籍 日本
出生(1964-12-13)1964年12月13日
 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
逝世1998年5月2日(1998岁—05—02)(33岁)
 日本·东京都·港区·南麻布
死因呼吸困难引发窒息性死亡
墓地 日本·神奈川县·三浦市·三浦灵园
(位于:第三区二列十一番)
职业音乐家吉他手歌手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1]、美容师
音乐类型摇滚乐
另类摇滚[2]
流行摇滚[2]
硬式摇滚[2]
工业摇滚[3]
重金属
前卫金属[3]
演奏乐器人声、吉他、贝斯
活跃年代1981–1998年
唱片公司MCA唱片环球音乐LEMONed Plant
网站www.hide-city.com
相关团体横须贺剑齿虎X JAPAN、MxAxSxS、Zilch、hide with Spread Beaver、月之海
著名乐器
Fernandes MG series
B.C. Rich Mockingbird

自1993年以后,他也以艺名「hide」展开个人音乐活动[5]。1996年成立「LEMONed」唱片公司[8]。1997年X JAPAN解散后,组成hide with Spread Beaver及Zilch两支乐团继续活动。1998年5月2日酒后骤逝[5][1][8]。hide被视为是日本青年反抗国家社会体制的榜样。美国《告示牌》杂志称他的死亡是「一个时代的结束」[6][9]。日本音乐评论家市川哲史也称「视觉系因hide崛起,也因hide逝世而衰退」[10]。2007年X JAPAN重组,乐团仍保留他的成员位置,用来纪念[11]

生平

1964 - 1987年:出生、家庭与摇滚乐

1964年12月13日,hide出生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圣约瑟夫医院[12],父亲经营和食店(以前是汽车业务),卖传统日式糕点;奶奶则是横须贺美国舰队基地的美容师(横须贺港是日本最大的军港[13]。1974年8月6日到21日,父母将hide送到美国洛杉矶留学。十五岁就读横须贺市立常叶中学时,通过接吻乐团的专辑《Alive!》开始接触摇滚乐。同年,hide奶奶送他一把Gibson Les Paul Deluxe电吉他作为生日礼物[14][15]

1980年3月11日中学毕业,然后进入逗子开成高等学校就读。他在校参加的社团活动是铜管乐团,但很快就退出,因为想要吹小号的他被分配到单簧管。之后,他专注于吉他弹奏。并于1981年成立了剑齿虎(Saber Tiger)乐团,担任团长[13]。乐团的表演风格相当大胆前卫,例如会在演出时放火、洒血,以及向观众扔掷生肉、动物内脏等物。一年后,他们开始在横须贺演出,例如Rock City[14]

1983年4月高中毕业,他到六本木新城山野美容专门学校,学习美容时装专业。1985年通过国家考试,取得美容师专业证照[14]。1985年7月,剑齿虎发行迷你专辑,收录〈Double Cross〉和〈Gold Digger〉两首歌曲。在有一次演出后,认识了X的团长YOSHIKI[16]。11月,剑齿虎为合辑《HEAVY METAL FORCE III》贡献了一首〈Vampire〉,X和Jewel也参与了该合辑[17]。许多年后,Jewel的吉他手Kiyoshi将会加入hide的独奏乐团。

1986年,为避免与札幌市同名乐团混淆,乐团改名为横须贺剑齿虎(Saver Tiger)[17]。之后参与合辑《Devil Must Be Driven out with Devil》,贡献了〈Dead Angle〉和〈Emergency Express〉两首歌曲。他们继续在夜总会展演空间表演,如目黒鹿鸣馆[14]。1987年1月28日,剑齿虎在活动将近六年时,由于成员的问题太多,hide决定解散乐团(主唱Kyo和鼓手Tetsu后来加入了D'erlanger[18]。他打算回横须贺的老家,像奶奶一样,一生以美容师为职。此时,YOSHIKI邀请他加入X[17]

1987 - 1997年:X JAPAN

1987年2月,hide正式加入X(1992年团名改为X JAPAN[19][18][20],担任吉他手,并偶尔负责作曲,如〈Celebration〉、〈Joker〉和〈Scars〉。通过YOSHIKI自行成立的唱片公司Extasy唱片[21],X于1988年4月14日在地下音乐界发行首张录音室专辑Vanishing Vision》,初回版在七天内就售出一万张,震撼了日本唱片市场[22],他们成为日本第一个在独立音乐地下音乐)圈内取得主流唱片市场商业成功的乐团[23][24]。日后也被公认为是视觉系的开拓者之一[6][7]

1989年4月21日,X发行第二张、也是与CBS/Sony签约后的出道专辑《BLUE BLOOD》,登上Oricon公信榜第6名[25]。1990年,他们获得第四届日本金唱片大奖的「年度最佳新人大奖」[26]。1990年,在日本视觉系杂志《SHOXX》创刊前,后来的创办社长星子诚一约访hide,请他介绍X这类乐团的音乐风格。hide建议星子先生使用「视觉系」(Visual系)来代表他们这种新类型的乐团,hide的提议一直沿用至今[27]

1991年7月1日,发行第三张专辑《Jealousy》,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28],当时销售量超过111万张[29],它后来获得日本唱片协会白金唱片认证[30]。1993年8月,发行第四张专辑《ART OF LIFE》,依旧是Oricon公信榜第1名[25]

之后,乐团活动减少,成员各自展开个人音乐事业。此后,乐团的视觉美学也改变,除了hide仍保持狂野缤纷的服装和五颜六色的发型,并使红发成为他的个人象征[31]。1996年11月4日,发行第五张专辑《DAHLIA》,连续第三次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25]。1997年9月22日,X JAPAN在日本《读卖新闻》上刊登全幅广告发表解散通知。同日召开记者会,宣布解散,举国哗然[28][32]。为了给予乐迷交代,hide游说了其他成员,在同年12月31日于东京巨蛋举行「THE LAST LIVE〜最后の夜〜」告别演唱会[32],演出后以最后一次参加第48届NHK红白歌合战作为谢幕[21]

1993 - 1998年:个人音乐事业

1993年1月,hide与月之海成员INORANJ组成乐团「MxAxSxS」,并录制了歌曲〈FROZEN BUG〉,该曲收录在合辑《DANCE 2 NOISE 004》中。8月5日,首次发行个人单曲〈EYES LOVE YOU〉及〈50% & 50%[33]。他还与ZI:KILL成员Tusk演出了艺术电影Seth et Holth[34]。1994年,发行首张个人创作专辑《HIDE YOUR FACE》,登上Oricon公信榜第9名[35]。除了所有的人声和歌曲,他也在一些曲目中演奏大部分的吉他和贝斯。该专辑的音乐风格与X JAPAN的速度金属抒情摇滚澎湃情歌不同,更倾向于另类摇滚[2]。为了举行宣传新专辑的巡回演出,聘用并组织了一支现场演奏乐团,该乐团日后将成为他主要的个人音乐事业项目,名为「hide with Spread Beaver」[36]

1996年,hide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LEMONed」[8],并制作了另类摇滚乐团ZEPPET STORE的专辑。此前hide也向YOSHIKI介绍他欣赏的乐团,签入Extasy唱片旗下,包括ZI:KILL、月之海和GLAY[37][38]。9月2日,发行第二张个人创作专辑《PSYENCE》,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并举办了巡演[35]。同时,他还在美国加州成立了工业摇滚乐团Zilch[39],成员除了「hide with Spread Beaver」的音频工程师兼打击乐手I.N.A外,也包括英国和美国籍的音乐人乔伊·卡斯蒂洛保罗·雷温杀戮玩笑前贝斯手)和雷·麦克维

X JAPAN于1997年夏天决定解散后,hide与「hide with Spread Beaver」展开活动,其六位演奏乐手都成为他的正式成员。8月26日晚上,hide集合「LEMONed」旗下所有艺人,在四个不同地点同时举行「MIX LEMONeD JELLY」音乐节,并通过网络直播[40]。在夏日音速音乐节富士摇滚音乐祭都尚未出现的时代,此音乐节成为创举[41]

1997年12月31日,X JAPAN告别演出正式解散[32]。1998年1月1日,「hide with Spread Beaver」在《朝日新闻》以及各大报纸刊登全幅广告:『hide出发…1998』,并公布他一整年的密集行程(包括Zilch与hide with Spread Beaver的各项音乐活动、制作与合作计划、巡回演唱会)。1月28日,发行单曲〈ROCKET DIVE〉送给X JAPAN的乐迷。2月1日,hide飞往美国洛杉矶,进行长达三个月的闭关录音创作[42]。4月,成立自己的歌迷俱乐部「JETS」。4月10日,由hide主持的广播节目「All Night Nippon R」首播。4月29日,他回到日本进行新单曲〈PINK SPIDER〉和〈ever free〉的宣传制作与发行[43][44]。5月1日晚上,与「hide with Spread Beaver」成员及工作人员们通宵饮酒,谈论音乐计划[42]。凌晨聚会结束后,身兼经纪人的弟弟松本裕士开车送hide回东京都港区南麻布的公寓楼下后离去,而hide独自上楼[45]

死亡与葬礼

1998年5月2日上午7点30分左右,hide的同居女友(另一说法是未婚妻,因传闻葬礼时她是坐在家属席的)结束电视台主持节目的工作后返家,发现hide倒在浴室门口昏迷不醒,脖子被毛巾吊在门把上奄奄一息[45][9]。紧急送往广尾日本红十字会医疗中心时已经是濒死状态,经院方抢救后声明不治。上午8点52分,hide因呼吸困难引发窒息性死亡,享年33岁[42][46]

当天负责的麻布警察局在一天内即以自杀结案[6]。日本媒体也迅速以「hide上吊自杀」进行全国报导。在一个星期内,有五位青年乐迷自杀,其中三位死亡[6]。5月7日,告别式于东京都中央区筑地本愿寺举行,警方公布当天有五万两千多人聚集送殡,队伍绵延两公里长[47]。街道被迫封锁,而且大部分群众都是情绪失控的状态,警方出动海陆空器具、270名警员维持秩序[48]。以下是YOSHIKI的追悼发言:

位于三浦灵园的hide之墓,从入口进去大约三分钟就可以抵达。左侧刻有hide母亲写的墓志铭:「在二十世纪最后的90年代,如风一般疾驶而过,爱着音乐、爱着诗歌、爱着人们,也成为人们所爱着的、温柔的艺术家,我深爱的孩子 秀人 永眠于此。」

由于这是日本演艺圈史上最高的送殡人数,成为重大新闻。因场面混乱,现场有197人情绪激动及曝晒过久而脱水晕倒,在急救帐篷接受治疗,56人因不同的原因必须送往医院,15人需要住院[9][6]。另有2位从大阪驾车前来送殡的乐迷,在途中遇上车祸而身亡[51]。告别式后,陆续发生多件乐迷自杀案件,成为巨大的社会现象[52]CNN和其他电视频道都报导了hide的死讯和葬礼。火化后,hide的骨灰被葬在神奈川县三浦市三浦灵园(第三区二列十一番)。

5月13日,hide的遗作〈PINK SPIDER〉发行,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53],获日本唱片协会的百万唱片认证[54],这首单曲稍后也获得了MTV音乐录像带奖国际观众评选最佳录像带[55]和第十三届日本金唱片大奖的「年度最佳歌曲大奖」[56]。5月27日,另一首遗作〈ever free〉发行,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57],获日本唱片协会的3×白金唱片认证[58]。而之前发行的单曲〈ROCKET DIVE〉也出现大量购买潮。美国记者尼尔·施特劳斯评论说:「在短短几个星期,整个日本的流行文化都在向hide致哀,抢购他的作品」[6]

同时,几位hide的朋友与共事者表示,他们认为窒息死亡是一个意外,其中包括X JAPAN的团长YOSHIKI及前任贝斯手TAIJI,以及hide的弟弟和母亲。也由于没有遗书,他们的说法得到舆论支持[9]。TAIJI在他的自传《》中以职业常识进行了分析:「大部分的乐手背琴(吉他)时,肩膀都会僵硬,脖子也会很痛,所以会去按摩,拉住颈部作矫正。hide也是这样子,在门把上把毛巾打结挂在脖子上,结果就死掉了。而且因为喝醉了,才会这样睡着了导致死亡吧!」[59]。而YOSHIKI也会在巡回演出时,使用毛巾来缓解肩膀疼痛,他们一致认为hide酒后独自实行这项技术,在醉酒的状态下睡着才导致意外发生[60][61]

Zilch贝斯手保罗·雷温表示:「我在他去世前几天见到他,完全没有任何的异状」。但有评论指出,hide制作的第三张个人创作专辑《Ja,Zoo》录制时间非常紧密,使他压力过大,并宣称在他逝世前只有三首歌完成[6]。然而,松本裕士在2010年的书中说,当时已经完成六首歌了[42],他的说法因I.N.A获得证实[62]

过世之后

位于横须贺市的博物馆「hide museum」,现已拆除。

1998年7月23日,Zilch发行首张专辑《3・2・1》,登上Oricon公信榜第2名[63]。该乐团将持续活动到2002年,他们一直没有在美国取得主流市场的成功,有一首歌曲被动画电影《重金属两千》选做配乐[64]。同年11月21日,hide的第三张个人创作专辑《Ja,Zoo》发行,也登上了Oricon公信榜第2名,并在第二年年底销售了超过一百万张[30][35]。同年10月到11月间,「hide with Spread Beaver」举行了「1998 Tribal Ja, Zoo Tour」巡演,现场实况于2005年发行为DVD[65]

1999年5月1日,在hide逝世届满一周年时,波丽佳音发行了一张纪念专辑《hide TRIBUTE SPIRITS》,参与翻唱录制的乐团包括花火师、月之海、GLAY、ZEPPET STORE、Oblivion DustSIAM SHADEthe Underneath以及音乐人布袋寅泰小山田圭吾、YOSHIKI、PATA、HEATH、I.N.A、清春[66]

2000年7月20日,一座纪念hide的博物馆「hide museum」在他的家乡横须贺市开业[67]。根据《日本时报》报导,博物馆建地是由当时担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捐出,他是X JAPAN的著名乐迷之一,并且和hide是同乡。「hide museum」是他向市民作出呼吁,募集资金创建而成[68]。博物馆在2005年9月25日关闭,五年内估计有四十万人参观[67][69]

X JAPAN在2007年重组,并录制了一首新歌〈I.V.〉,该曲加入了hide生前录下的电吉他音源[70]。2008年3月28日,X JAPAN于东京巨蛋展开为期三天的「X JAPAN 攻击再开 2008 I.V. ~破灭に向かって~」盛大复活演唱会,在演奏〈ART OF LIFE〉时,舞台上运用昂贵的全像投影设备,让hide的演奏在世人面前重现(采样素材源自1993年在东京巨蛋的录像)[71][72]。X JAPAN仍然保留hide的成员身分,他们在重组以后的每一场演唱会上都会用开场英文介绍祂。hide生前跟yoshiki建议用〈amethyst〉当背景乐。

2009年1月16日,X JAPAN在香港举行演唱会,屏幕是hide生前演出的影像

早在2007年7月8日,YOSHIKI就曾宣布将与几位音乐人聚首开会,讨论2008年举办hide逝世十周年的纪念音乐会。在2008年5月3至4日,YOSHIKI在东京体育场举行了两天的「Hide memorial summit」,参与演出的乐团包括X JAPAN、月之海、Dir en greyD'espairsRay凡尔赛宫MUCCPhantasmagoriaRIZE西川贵教[73][74]。hide with Spread Beaver也登台表演,并播出了录音室和现场实况录下的hide珍贵音源[75],主办方估计有十万人参加这场纪念会。

与许多其他已故音乐人一样,hide生前的创作持续重新发行,例如重新混音、编辑和以前从未发行的部分[76]。2010年,东京筑地本愿寺举办hide十三回忌法会及纪念活动「hide★The 13th Memorial~Our Pink Spider~」,估计有三万五千人到现场参加[69]。2010年8月,hide的管理公司「HEADWAX」(社长为松本裕士)向YOSHIKI所属的经纪公司「JMA」提告,要求X JAPAN禁止使用HIDE的肖像,因为没有经过签约授权[77]。该诉讼声明两家公司曾于2000年签署了一项协议,允许YOSHIKI和X JAPAN在演唱会上使用hide的肖像。然而合约现已到期,2010年8月,X JAPAN于日产体育场的演唱会上已属非经授权的使用[77][78]

2011年3月8日,一部以hide的音乐为主题的摇滚音乐剧「PINK SPIDER」首次亮相,以祂生前的单曲名称命名[79]。演出阵容包括南泽奈央高桥瞳,剧情描述一位喜欢摇滚乐的女孩,在现实和虚幻世界之间奋斗的故事。其他演员包括defspiral成员Taka和月之海成员J。该音乐剧于3月8日到27日在东京演出,之后巡回到福冈市神户市名古屋市新潟市仙台市札幌市[80]。3月2日发行了音乐剧原声带《“Musical Number”〜ROCKミュージカル ピンクスパイダー〜》[81]

2012年底宣布,为了庆祝hide于2013年将迈入单飞二十周年,并在2014年庆祝五十岁诞辰,将举行「hide ROCKET DIVE 2013~2014 ~20th solo works & 50th of birth anniversary~」纪念活动计划。活动内容包括演唱会视频播映,以及关闭八年之久的博物馆「hide museum」将会重新开张[69]。2013年7月3日,发行了两张纪念专辑,包含二十五首曲目,参与翻唱的包括Heidi.Sadie摩天楼剧场SCREW[82]。8月28日发行了另外两张纪念专辑,第一张专辑是以古典音乐型式改编的歌曲,由I.N.A重新制作[83]。12月18日,再发行两张纪念专辑,参与翻唱的包括幸田来未D'erlanger筋肉少女带分岛花音[84]

2013年3月,「HEADWAX」宣布,有不明人士使用锋利物品故意刮伤了hide位在三浦灵园的墓碑,该公司在官网上贴出公告:「非常感谢一直支持hide的大家,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为hide扫墓。但是最近发生有人故意损伤hide墓碑的事件,目前正在进行调查。另外,有些人士在墓碑周围大声喧哗、往墓碑上倒酒,甚至带走墓地摆放的物品。很遗憾,因为一些人士违反规则,因此出现这份公告。如果再出现类似情况,将会禁止开放各位扫墓。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安心的扫墓,恳请大家多多配合」[85]

2013年夏天,举行了「hide museum」的纪念巡回展,6月27日至7月28日间在御台场、 8月7日至9日8日间在日本环球影城[86]。2013年10月12日起,纪录片《hide ALIVE THE MOVIE –hide Indian Summer Special Limited Edition》于日本全国的电影院上映[87],该片是取材自1996年9月8日hide自行制作的户外活动「LEMONed presents hide Indian Summer Special」(地点是千叶海洋球场)、未曾公开的hide演唱会影像(全13曲)以及其他珍贵影像。另外也推出限量版,但附赠「首度收录全曲目˙演唱会音源CD˙hide的原创设计门票」特别赠品的特殊票种,该专辑完全没有在唱片行等通路单独贩售[88]

2016年10月14至16日,由YOSHIKI发起筹办的视觉系音乐节「VISUAL JAPAN SUMMIT 2016」在幕张展览馆举行,召集了近六十组视觉系乐团共襄盛举,包括X JAPAN、月之海、GLAY、清春、MUCC、金爆己龙,以及接吻乐团的贝斯手吉恩·西蒙斯[89],「hide with Spread Beaver」也登台演出,吸引超过十万名乐迷参与[90]

2018年,Hide逝世20 周年,日本方面推出纪念电影《hide:来春之约》,回顾他的过去及X Japan象征视觉系摇滚的年代[91]

死因释疑

  • 据事后诸多访谈与相关著作,hide的朋友、唱片公司、母亲与家人都否认自杀的说法,一致认为是意外事件[6]。包括X Japan的前任贝斯手TAIJI在自传中为hide神秘的死因做了合理解释[92][93],身为熟悉hide职业的乐手以及多年好友,TAIJI的说法受到许多舆论支持。YOSHIKI也曾表示:「hide不是按照他自己的意志离开的,我相信hide是死于意外....」[94][95]。松本裕士也曾在公开场合中说:「hide是想像运动员那样,替自己的脖子和肩膀复健,但是因为醉得太厉害了,就那样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不是自杀,是突发的意外死亡。」
  • 松本裕士所著作的回忆录《》中也有记述,hide喜欢用比较重的吉他,而他为顾及整体视觉造型,所使用的吉它背带比普通的还要细,导致肩膀负担沉重,白天经常喝酒来麻痹疼痛感,但晚上经常痛到无法入睡。而松本裕士也回忆,当他替hide按摩时,他的肩膀非常窄瘦,肌肉却很僵硬,骨骼甚至会发出声音,显示长期背负吉他的伤害非常严重,所以hide会做复健运动[43]。这也更加印证TAIJI的说法。
  • 回忆录中,松本裕士也证实了当天负责的麻布警察局没有详细调查。因被毛巾吊着脖子而窒息,死因也是「因为呼吸困难引发窒息性死亡」,在现场没有遗书的情况下[96],否定家属认为的意外说法,并摆出赶时间的样子,且警方是用「半强迫」的方式催促、怂恿家属同意hide自杀,否则就无法结案。而收到消息的日本媒体也以耸动标题「hide上吊自杀」大肆报导,从此成为官方说法[43]。但毛巾这类物品,当作自杀工具的案例十分稀少,并且是挂在门把如此低的地方,也不合乎逻辑。
  • 事发送医后,院方在hide的遗体中检验出高浓度的酒精反应,显示hide的确是在烂醉的情况下发生事故[96]。另外,hide患有严重散光,夜间视力差。当天hide一人回家准备复健时天还未亮,因此可能在浴室看不清楚而滑倒。推论hide当时在严重酒醉、没有旁人协助的情况下复健、滑倒,最终无力挣脱毛巾而窒息
  • 据友人采访回忆与论述,hide是名活泼、性喜热闹的人[43]。日本企业家星子诚一回忆道:「只要有hide在的聚会都非常欢乐,整个场合非常有活力。如果发现有心事的、不开心的人,hide就会马上过去跟他说话聊天,是一位非常温柔细心的艺人」。他的音乐作品中,包含许多积极意味。而他深知自己对歌迷的影响力,X JAPAN解散的THE LAST LIVE结束后不久,就立即推出新单曲。据他本人所言:「要引开大家对解散的注意力,让乐迷有新的寄托」、「X已经解散了,我现在要做的是,在乐迷还来不及感觉到悲伤的时候把他们向前推出去」[97]。1995年,hide认识罹患绝症的年幼歌迷贵志真由子后,便持续通过书信及电话鼓励她努力求生,最终贵志真由子活到2009年。hide也强调过多次:「乐手不能让在他们身上寄托梦想的FANS失望」[97]
  • 1998年1月份起,hide已公布他的年度密集行程,如Zilch、Spread Beaver的公演,新专辑与新单曲的制作,以及外国乐团与音乐人合作计划、新款hide吉他设计案、多场巡回演唱会。1998年4月中,曾向母亲开心的表示,亲自完成了事务所的设计[97]。据经纪人转述,hide在发生事故的前一阵子都天天说着:「能拿出来的东西就要让它秀出来!!」。
  • 1997年X JAPAN解散时,hide和YOSHIKI等人约定在2000年将X JAPAN复活,也说好要分头找新主唱、累积曲子。解散后他仍为了乐团复活计划努力,YOSHIKI曾表示:「感到失意无助的时候,总是因为hide的一句话而又振作起来」。另外,hide写了〈ROCKET DIVE〉送给X JAPAN的歌迷,歌词写着:「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切,肆无忌惮,只要是你向往的地方,放心地去吧。出类拔萃的火箭,发射啦!趁它还没到生锈的时候,无论多少次失败,也要发射!」另外,引述hide于X JAPAN解散之时,他在个人官网上的留言:「世上有许多无法达成的事……尽管如此,也仍有努力一试的价值吧。不是吗?我们仍然脚踏着同一块大地、呼吸着同样的氧气。并且,仍然不变地追求着各自的人生。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也有可能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是,我要朝着有无限可能的方向前进……[97]」。
  • 当时hide还有许多未录制完成的单曲、专辑,很多对他相当重要的事还未完成,松本裕士曾经说:「hide想做的事情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的多」、「hide要做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一天24小时也是不够的」[43]。hide也曾经表示:「1998年是属于我的年!」[97]
  • 自1998年3月起,hide就通过网络及专访持续向乐迷报告新单曲进度,也多次预告发行日期,要求众多乐迷期待他的新作。1998年4月29日,hide结束他在洛杉矶连续三个月的闭关录音,回到日本进行两支新单曲的宣传制作以及发行[97]。另外在事故发生前数小时,hide正与「hide with Spread Beaver」成员及工作人员们通宵饮酒,当事人回忆说:「当晚正愉快的大谈发行单曲之后的音乐计划」[45][43]
  • 另一原因,hide是视觉系先驱,他率先发表「视觉系」这个名词[6]。在其职业生涯中,也一直领导着日本视觉系摇滚的潮流。而他同时是个追求完美主义的艺术家[98]。据关系者回忆,hide在录音前会数十遍数百遍的试录音,然后检查普通人听不出差别的细小地方。只要能够再好,他也会反复的重新录音。hide曾在录音室说:「如果能够好一丁点,即使再录七、八百遍我也要重新唱」[43]。以此可窥见他要求完美的程度。而hide终其一生的外型打扮都十分鲜艳华丽,无论出席任何场合,他都彻底打理造型,非常重视自己身为摇滚乐手的公众形象,完全秉持视觉系的精神。横须贺剑齿虎的吉他手REM也表示,当年hide即使只是出外用餐或喝酒,都会慎重的打扮好,他认为只要让民众看见都算是在宣传自己。然而,hide被发现在家中窒息昏迷的时候,脸上素颜无妆,只穿着居家内衣裤。以此观察可发现,现场的情形有违其性格,事故之发生并非本人意愿。
  • 以自杀动机来推断,hide当时和女友感情稳定,没有因感情挫折而寻死的动机。事业上,当时hide演艺事业正呈现向上高峰,音乐版图发展顺利,而事发之时恰好准备发行新单曲,酝酿多时的巡回演唱会也近日会举办,他历经多时的唱片制作及公演还未展现成果,无事业不顺的自杀动机。另外1997年TOSHI退出、X JAPAN解散之后,YOSHIKI处于伤痛,hide时常鼓励他:「以后还能再重组X、一定会找到新主唱」[99]。他也与YOSHIKI约定在2000年时重组。若因一时解散,而背弃好友约定、放弃再重组乐团的机会,也不合乎逻辑与其作风。

音乐风格、开创性及影响力

hide曾多次表示是接吻乐团的乐迷,特别欣赏吉他手艾斯·费利,启蒙了他对吉他弹奏的热爱[100][101]。另外,齐柏林飞船的吉他手吉米·佩奇史密斯飞船的吉他手乔·佩里也是他的音乐启发者。他还表示铁娘子乐团的首张录音室专辑《铁娘子》,教会他如何编排双吉他的演奏[101]。早年的hide十分追求吉他炫技,在开始个人活动后,便逐渐摒弃了技巧至上主义[102]。据吉他手SUGIZO表示,hide在X JAPAN中做出了毫不保留的奉献,并将自我的表演欲和创造力留待单飞活动时才展现出来。而且他对音乐的表现手法非常敏锐,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SUGIZO形容「完全是像小朋友在玩泥巴这样的感觉在做音乐」[102]

在X JAPAN的五位成员中,hide是仅次于YOSHIKI的创作者,也只有他们两人的创作有发行为乐团单曲。他也是成员中最具实验精神的音乐人,在1989年的《BLUE BLOOD》收录的〈Xclamation〉中,他使用了传统印度打击乐器[103]。另一首他创作的〈Scars〉则具有强烈的前卫金属条件[3]。美国在线音乐数据库Allmusic乐评艾列克谢·埃雷门科表示:「我们可以从1996年《DAHLIA》专辑收录的〈Scars〉和〈Drain〉中,瞥见hide未来在工业摇滚中的音乐实验」[3]。《日本时报》记者菲利普·布拉索夫表示:「当hide逝世,日本重金属也失去了最伟大的实践创新者」[104]

青少年时期,hide已经展现了吉他演奏上的天分。在他加入X JAPAN后技术更显成熟,据吉他手PATA表示,hide不论在任何场合演奏都鲜少出错,指法非常精准,而且他总是以不在乎、率性的表情来弹奏[3]。前任贝斯手TAIJI也说:「YOSHIKI偶尔会打鼓过快,PATA偶尔会弹得不整齐,但是HIDE基本上却是不出错的」[60]。在他的音乐职业生涯初期,可以明显发现他和X JAPAN其他成员有非常不同的实验性。例如《HIDE YOUR FACE》的第一曲〈PSYCHOMMUNITY〉中,有四条吉他音轨和完整的弦乐部分。另一个例子是〈BLUE SKY COMPLEX〉,电吉他的音调降到Drop C,并且还有小号和电子琴在其中[105]。他的音乐也为X JAPAN带来不寻常的风格,其创作大部分都是前卫摇滚另类摇滚独立摇滚硬式摇滚,并且有铁克诺音乐放克斯卡曲风的影子。而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中《PSYENCE》,同名曲〈PSYENCE〉还具有爵士乐元素,其余大多数歌曲是明显的工业摇滚,运用了不同的吉他效果[106]。值得注意的是,这张专辑他也负责了贝斯的弹奏。在他过世后发行的第三张《Ja,Zoo》中,乐器和歌曲的实验性质被削弱,大多数歌曲编制都是常规的双吉他、贝斯、鼓和键盘。然而,传统钢琴、小提琴以及哈蒙德电子琴却出现了[3]

他的歌词同时有黑暗及光明的主题。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布莱恩·路易斯说:「hide是个相当特异的音乐人。他的乐迷都知道他有非常坚定的性格,对自由非常直率,总是要大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6]、「他的创作总是有非常奇特的音调,也使得X JAPAN成为令人敬重的乐团」[9]。他也说:「在日本,许多孩子正值叛逆期,而他们听了X JAPAN之后,成为死忠乐迷。不仅穿得像他们一样,把乐团视为如空气般重要的生存必需品,而且还非常尊敬乐团的成员」[9]。DJ Maki认为他们是日本的反体制象征[3]

hide是公认非常有影响力的音乐人,不仅是对当代日本音乐界,而且对他的下一代年轻音乐人更是如此。X JAPAN也被公认是视觉系的始祖和开拓者,堪比西方的华丽摇滚潮流[6]。在X JAPAN解散后,他是唯一单飞事业最成功的成员。他影响到许多新的乐团,例如Dir en grey[107][108]D'espairsRayMUCC梦魇乐团Galneryus凡尔赛宫Heidi.DEATHGAZEDuelJewelLaputaVIDOLLlynch.[109][110][111]DaizyStripper[112]FLOW[113]MarBell[114]HEAD PHONES PRESIDENT[115]DJ OZMA[116]铃木亚美[117]Silver Ash[118]以及MASS OF THE FERMENTING DREGS等等[119]。月之海主唱河村隆一表示,hide对月之海有很大的影响[116]。美国记者尼尔·施特劳斯将他形容为日本的科特·柯本,他表示:「hide鄙视音乐界,他一直很想改变它,也渴望能摆脱流行摇滚巨星的沉重形象」[6][46]。尼尔还说:「他的死让一整个世代的乐迷,感到深深的失落,他的死也代表一种音乐类型的结束」[6]。美国《告示牌》杂志的东京分部负责人史蒂夫·麦克鲁也同意这种看法:「他的死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X JAPAN是视觉系的始祖,对于下一代的乐团来说,这也代表火炬已经传到你们的手上了」[6]

公众形象

在hide的职业生涯当中,他的衣着服饰风格千变万化。包括早期的金属皮衣、古典宫廷、华丽哥德波希米亚、军装,以及后期的庞克、迷彩、未来、简约休闲、拼接、漆皮西装……等等服饰风格都在他身上出现过。但最为人注目是他的发型,从早期倒竖的金发、孔雀式怒发、红黄半屏山发型,到鲜红的重金属式长发、狂野的爆炸头,以及后期多变的粉红色短发,最后也使得红发成为他个人专属的招牌形象[6]

他带给公众的形象除了摇滚巨星必备的帅气外,更多的是温柔热情、充满活力的态度,同时也以非常亲民、爱护乐迷著称。例如他与乐迷贵志真由子的故事,也因为知道骨髓移植可以帮助病人而登记为骨髓捐献者,并大力号召乐迷加入捐赠行列。X JAPAN前制作人、SONY音乐艺人发展部的津田直士说:「说到秀人对他乐迷的感情,他爱他们。有很多我可以分享的故事,但我没法说,因为我会哭...。他很了不起」[120]。根据音乐界内亲近他的工作者透露,hide对周遭的朋友们相当温柔,YOSHIKI也表示hide非常关心他人,是其他团员最佳的精神支柱[121][98]

设备

hide是BOWWOW成员山本恭司齐藤光浩的忠实乐迷,在加入X JAPAN之前的业余时代,他使用的是B.C. Rich 仿声鸟电吉他,尤其爱用MG-X系列[15][122]。另外他也使用Fernandes MG series电吉他,并且乐器公司推出了许多他的个人型号吉他,至今仍然可以在乐器市场中购买到[123]。hide最著名的琴是Burny MG-X「YELLOW HEART」。另外,他曾拥有一把Gibson Les Paul电吉他,该琴的前任主人是克鲁小丑吉他手米克·马尔斯[124]

hide经常使用效果器,例如Rampage、whammy、whammy II等型号,这在许多X JAPAN的歌曲中都能听到。90年代初,他在舞台上也常使用PEAVEY公司推出的扩大器。

作品列表

其他参与作品

个人活动成员

2008年,「hide with Spread Beaver」的吉他手KIYOSHI
2009年,「hide with Spread Beaver」的键盘手D.I.E
2013年,「hide with Spread Beaver」的吉他手K.A.Z
  • hide FIRST SOLO TOUR '94 『HIDE OUR PSYCHOMMUNITY 〜hideの部屋へようこそ〜』
  • hide solo tour 1996 『PSYENCE A GO GO』
    • hide – 吉他、主唱
    • PATA – 吉他(X JAPAN成员)
    • KIYOSHI – 吉他(media youth成员)
    • CHIROLYN – 贝斯(DEBONAIR成员)
    • JOE – 鼓(ZIGGY)
    • D.I.E – 键盘
    • I.N.A. – 电脑采样、打击乐器
  • hide with Spread Beaver appear!! 『1998 TRIBAL Ja,Zoo』
    • hide – 吉他、主唱
    • I.N.A. – 电脑采样、打击乐器
    • KIYOSHI – 吉他(MEDIA YOUTH成员)
    • CHIROLYN – 贝斯(DEBONAIR成员)
    • JOE – 鼓(ZIGGY成员)
    • D.I.E. – 键盘
    • K.A.Z – 吉他(OBLIVION DUST成员)
    • PATA – 吉他(X JAPAN成员)

参见

参考数据

  1. . ORICON STYLE. Oricon. 2011-07-27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日语).
  2. . Sputnikmusic. [2017-02-26] (日语).
  3. Eremenko, Alexey. (Review). Allmusic. [201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9) (英语).
  4. . BARKS. ジャパンミュージックネットワーク. 2011-03-06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日语).
  5. . CDJournal. 音楽出版社.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日语).
  6. Strauss, Neil. . 纽约时报. 1998-06-18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0) (英语).
  7. Minnie, Chi. . Asia Pacific Arts Online Magazine. [2007-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英语).
  8. . hide official web site (hide-city). ヘッドワックスオーガナイゼーション.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4) (日语).
  9. Seno, Alexandra A.; Murakami, Mutsuko. . 亚洲周刊. [201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4) (英语).
  10. . Real Sound. 2016-07-23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6) (日语).
  11. . ORICON STYLE. Oricon. 2010-08-18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4) (日语).
  12. http://hide-xjapan.blogspot.com/2015/04/hide-x-japan-biography.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3. . hide-city. [2016-07-30] (日语).
  14. . hide-city.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0) (英语).
  15. . GIGS. 1992-01-01.
  16. 小松成美 2010,第156页
  17. . JRock Revolution. 2007-10-29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1) (英语).
  18. . hide-city.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9) (日语).
  19. 小松成美 2010,第159页
  20. . hide-city.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21. . MTV. [201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4) (英语).
  22. . 东方早报. 2011-09-28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中文).
  23. Yang, Jeff; Can, Dina; Hong, Terry.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7: 264. ISBN 0-395-76341-X.
  24. Strauss, Neil. . 纽约时报. 1998-06-18 [200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5) (英语).
  25. . Oricon.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9) (日语).
  26. . golddisc.jp. [201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4) (日语).
  27. . VROCKHK. 2015-08-16 [201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5) (中文).
  28. . xjapanmusic. [201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0) (英语).
  29. . Oricon.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1) (日语).
  30. . ocn.ne.jp.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日语).
  31. As seen on the 《DAHLIA TOUR 1995-1996》 video release.
  32. . YESASIA. 2008-03-19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中文).
  33. . hide-city.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0) (日语).
  34. . hide-city.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9) (英语).
  35. . Oricon.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0) (日语).
  36. As seen on the 《livest Perfect Stage》 video release.
  37. . JRock Revolution. 2007-08-27 [201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9) (英语).
  38. . jame-world.com. [2016-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7) (英语).
  39. . Oricon. [201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9) (日语).
  40. . barks.jp. [2013-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英语).
  41. . MeMeOn Music. 2016-03-21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中文).
  42. Matsumoto, Hiroshi. [Brothers: Recollections of hide]. Kodansha. 2010. ISBN 4-0627-6640-X.
  43. . Amazon.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日语).
  44. . hide-city.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3) (日语).
  45. 小松成美 2010,第21页
  46. . Fort Worth Weekly. 1998-11-02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5) (英语).
  47. 小松成美 2010,第27页
  48. 小松成美 2010,第33页
  49. 小松成美 2010,第24-25页
  50. . Amazon.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日语).
  51. 小松成美 2010,第35页
  52. 小松成美 2010,第36页
  53. . Oricon. [2009-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日语).
  54. . interq.or.jp. [200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日语).
  55. . hide-city.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8) (英语).
  56. . golddisc.jp. [201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日语).
  57. . Oricon. [2009-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日语).
  58. . interq.or.jp. [200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日语).
  59. . guitarsite.com. [200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英语).
  60. Sawada, Taiji. . Tokyo: Tokuma Shoten. 2000. ISBN 978-4-19-861174-3.
  61. . pain-clinic.org. [200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英语).
  62. Ja,Zoo》liner notes, 1998-11-21. Retrieved 2013-03-08
  63. . Oricon.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2) (日语).
  64. . amazon.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英语).
  65. . cdjapan.co.jp.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7) (英语).
  66. . 亚马逊公司. [201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1) (英语及日语).
  67. . musicjapanplus.jp.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英语).
  68. . 日本时报. 2003-02-01 [201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英语).
  69. . tokyohive.com. [201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 (英语).
  70. . tokyograph.com. [200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8) (英语).
  71. . Classic Rock. [2013-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2) (英语).
  72. . jame-world.com.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 (英语).
  73. . jame-world.com.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74. . jame-world.com.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75. . 动画新闻网.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5) (英语).
  76. . tokyohive.com. [2010-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1) (英语).
  77. . jame-world.com.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7) (英语).
  78. . tokyograph.com.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9) (英语).
  79. . tokyohive.com.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4) (英语).
  80. . tokyohive.com.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4) (英语).
  81. . musicjapanplus.jp.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31) (英语).
  82. . musicjapanplus.jp.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英语).
  83. . barks.jp.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9) (英语).
  84. . barks.jp. [201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9) (英语).
  85. . jame-world.com. [201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英语).
  86. . musicjapanplus.jp.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英语).
  87. . barks.jp.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9) (英语).
  88. . barks.jp. 2013-08-05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89. . [201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1).
  90. . musicjapanplus.jp. [2016-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英语).
  91. . [2018-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7).
  92. . GuitarSite. 2007-05-04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英语).
  93. . Amazon.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日语).
  94. 小松成美 2010,第34页
  95. . VROCKHK. 2016-02-10 [201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中文).
  96. . asiaweek.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4) (英语).
  97. . hidenogumi.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0) (中文).
  98. . JaME.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2) (中文).
  99. 小松成美 2010,第50页
  100. Itou, Shinri. . Rockin'f. November 1988.
  101. Kato, Yusuke. . Rock 'n' Roll. January 1995, 93 (英语).
  102. . 滚石 (杂志)日文版. 2016-01-09 [201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日语).
  103. 《BLUE BLOOD》 LP lyrics sheet insert, 1989-04-21. Retrieved 2013-03-08
  104. . The Japan Times. 2009-12-18 [201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6) (英语).
  105. . Doremi Music Publishing. ISBN 4-8108-3853-6.
  106. . Doremi Music Publishing. ISBN 4-8108-3969-9.
  107. . READ. October 2003.
  108. . Loudwire. 2013-11-25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8) (日语).
  109. . jame-world.com.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110. . jame-world.com.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111. . jame-world.com.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112. . JRock Revolution. 2008-12-10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英语).
  113. . asiapacificarts.usc.edu. 2010-06-18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英语).
  114. . JRock Revolution. 2008-12-10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英语).
  115. . asiapacificarts.usc.edu. 2007-12-14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英语).
  116. . jame-world.com.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117. . rokkyuu.com. 2013-11-12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英语).
  118. . rokkyuu.com. 2013-04-12 [201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英语).
  119. . 日本时报. 2009-06-05 [201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英语).
  120. Stephen Kijak. (纪录片). Drafthouse Films. 2016-10-21 (英语).
  121. 小松成美 2010,第308页
  122. . xiami.com.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日语).
  123. . Fernandes Official Website. [2015-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6) (英语).
  124. . Rokkyuu Magazine. 2013-06-24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英语).

参考书目

  • (繁体中文)小松成美. . 台湾角川. 2010. ISBN 978-9-86-237464-1.
  • (日语)远藤 允. . 小学馆. 1998. ISBN 978-4093983310.
  • (日语)本郷阳二. . 汐文社. 2002. ISBN 978-4811374680.
  • (日语). SHINKO MUSIC. 1998. ISBN 978-4401621972.
  • (日语). 宝岛社. 2005. ISBN 978-4796648219.
  • (日语)大岛暁美. . 音楽専科社. 2008. ISBN 978-4872792188.
  • (日语)松本裕士. . 讲谈社. 2010. ISBN 978-4062766401.
  • (日语). 株式会社日本放送企划. 1999. ISBN 978-4594026271.
  • (日语)荒川正彦. . MEDIA CREIS INC.. 1999. ISBN 978-4894612969.
  • (日语)Hideo Canno、Norio Kajiki. . 音楽専科社. 1999. ISBN 978-4900343320.
  • (日语)管野秀夫. . 扶桑社. 2000. ISBN 978-4594028107.
  • (日语). Jacke Media. 2010. ISBN 978-4757305991.
  • (日语)イエローZ. . 众芸社. 1998. ISBN 978-4921023126.
  • (日语)hide哀悼の会. . 旭书房. 1998. ISBN 978-4795276673.
  • (日语)中条 刚. . ルー出版. 1998. ISBN 978-4897780702.

外部连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Hide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