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R
自主性感官经络反应(英语:,缩短简写为ASMR)亦称自发性知觉神经反应[2][3][4],是一种通常从头皮开始,并向下移动到颈后及脊椎上方的发麻感觉。它是皮肤感觉异常的一种愉快的形式[5],能够跟听觉触觉联觉进行比较,并可能与抖颤的感觉重叠。

ASMR最常见的是由特定的听觉或视觉刺激所触发,表明了低级欣快感的主观体验,其特点是「结合了正面的感觉,与皮肤上有一种独特类似静电状的刺痛感」,但较少见于通过有意的注意力控制[1][6]。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旨在刺激ASMR的视频,其中有超过1,300万个在YouTube上发布[7]。
名称来源
虽然在2007年至2010年间使用和提议了很多口语和正式用语都包含到性高潮的提及,该段时间在线讨论活跃的人当中,绝大部分的人都反对使用它,当中许多人继续坚持把ASMR的愉悦和放松的性质跟性刺激区分开来[8]。然而,关于性刺激的争论仍然存在,一些支持者已经发布了被分类为ASMRotica(ASMR情色)的视频,这些视频被故意设计为具有性刺激[9][10]。
ASMR的早期支持者认为,这种现象通常与性唤起无关。2010年,在线论坛的参与者珍妮花·艾伦(Jennifer Allen)提出将该现象命名为「自主性感官经络反应」。艾伦选择了用这些词是打算或假设它们具有以下特定含义:
- (A):自主性 – 自发的、自治的、有或没有控制;
- (S):感官 – 跟感官或感觉有关;
- (M):经络 – 表示高峰、高潮或最高点发展;
- (R):反应 – 意指由外部或内部事物触发的体验;
艾伦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证实,她特意选择了这些用词因为它们比其他替代用词更具客观性,舒适和临床[11]。在那次采访中,艾伦解释说她选择了「经络」一词来代替性高潮一词,并说她找到了一本字典,它把「经络」一词定义为「最高发展点或时期」和「最大的繁荣」之类[11][12]。
感觉
ASMR的主观体验、感觉和感知现象被一些容易受到其影响的人描述为「类似于轻微的电流...或一杯香槟中的碳酸气泡」[6]。那些皮肤上的刺痛感一般称为感觉异常,它被ASMR爱好者称那是为沿着头皮,脖子和背部的震颤感[13][14]。它被描述为「一种从头部后方然而传播至颈部、肩膀、手臂、脊椎和腿,让人感到放松和警觉」[5]。
变化
ASMR是一种对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知觉从颅内、头皮、后背以及四肢等周边部位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反应的感知现象[15][16][17][18],例如头颈皮肤骚痒、引起鸡皮疙瘩等反应。该现象的本质和分类仍存在着很大争议[19],相关证据众说纷纭,目前仍然缺乏科学解释或研究数据以支持相关说法[20]。
尽管跟知觉现象相关的潜在神经生物学相关因素很少进行科学研究,由于缺乏用于解释其物理性质的数据,因此利用分析了来自论坛、博客的个人评论及短片评论来描述这种现象。对这个轶事证据的分析以支持最初的共识,ASMR于本质上是欣快而不是涉及性的,并将经历ASMR的人分为两大主题类别。第一种类别是取决于外部触发因素以体验局部的感觉,其相关的感觉通常源于头部,经常下达触及到颈部,有时到达背部上方。另一类则可以通过专注力有意增强感觉和感受,毋需依赖外部刺激或「触发」,这种方式能够与相对于冥想的经历相比[21][22]。
在2008年,雅虎上成立的在线讨论群组「感觉论者社团(Society of Sensationalists)」,以及由安德鲁·麦克缪里斯于2010年创立名为「莫名之感(Unnamed Feeling)」的博客,旨在为社群提供讨论平台,分享观点和个人经历来了解更多关于感知的理解。在这些早期的讨论组中,人们对ASMR的称呼包括注意力诱发头部高潮(attention induced head orgasm)、注意力诱发愉悦感(attention induced euphoria)及,注意力诱发敏锐愉悦感(attention induced observant euphoria)[20]。
触发
ASMR通常由突然的刺激引起的,这种称为「触发因素」[6]。ASMR的触发因素最常见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交互中的听觉和视觉。 此外,ASMR通常是由于接触特定的音频和视频而触发的。此类媒体可能是出于触发ASMR为特定目的而专门制作的,或最初因其他目的而创建,后来被发现可以有效地触发体验[1]。
刺激可以触发ASMR,根据相关经历者的报告,包括了以下内容:
- 聆听低声说话或耳语;
- 聆听别人作平凡任务而产生安静、重复的声音,例如翻书的声音;
- 看着别人聚精会神地运行平常的任务,例如准备食物;
- 大声地咀嚼、咬嚼声、啜食或咬食物,饮料或口香糖;
- 引起个人注意;
- 毋需外部影像或音效触发,通过有意识的操纵来引起刺激;
- 聆听轻敲的声音,通常以指甲敲打塑料、木材、纸张、金属等材质的表面;
- 手部动作,尤其是在别人的脸之上;
- 聆听某些类型的音乐;
- 聆听别人向麦克风吹气或呼气。
2017年的一个对130位调查受访者的研究发现,音调偏低、声音复杂以及节奏缓慢,注重细节的视频片段对触发尤其有效[23]。
耳语
心理学家尼克·戴维斯(Nick Davis)和艾玛·巴拉特(Emma Barratt)发现,从475名受访者参与ASMR性质的实验研究中,耳语占有效诱因的75%[1],该统计数据反映在受欢迎的有意ASMR短片中,包括着别人以低声的声音说话[24][25][26]。
听觉上
许多经历过ASMR的人报告说通过人类动作运行的非声音的环境噪声也是ASMR有效的触发因素。此类噪声的例子包括手指刮擦或敲打表面的声音,如梳理头发、双手搓揉或操纵着织物、压碎蛋壳、柔性材料的起皱和折皱(例如纸张或书写)。许多旨在触发ASMR回应的YouTube片段都是由一人运行这些操作结果产生的声音[27]。
个人关注角色扮演
除了特定的听觉刺激效果外,许多受访者报告指,ASMR是由于受到贴心的个人关注而触发的,这通常包括身体接触和声音表达的结合,例如剪发、涂指甲、采耳或背部按摩,服务提供者会向接受者安静地说悄悄话。此外,许多在与服务提供者进行的这些,以及其他类似经历过ASMR的人报告指出,「ASMR艺人」会直接于摄录机前进行操作以向观众提供这种仿真个人关注,观众就如同仿真服务的接收者一样,观看视频足以触发这种反应[6][28]。
心理学家尼克·戴维斯(Nick Davis)与艾玛·巴拉特(Emma Barratt)于史云斯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在475名受访者中,有69%的人引起了个人关注,其受欢迎程度仅次于耳语[1]。
临床角色扮演
在有意ASMR视频的类别中,仿真提供个人关注的是一个子类别,当中「ASMR艺人」具体地描述所提供的临床或医疗服务,包括常规的一般体检。这些视频的创建者不对所描绘内容的真实性提出任何要求,而观看者希望了解他们正在观看和收听由艺人进行的仿真。尽管如此,许多观众把治疗结果归因于这些及其他类别的有意的ASMR片段,并且有大量其有效性的轶事报告,指它们让容易让失眠的人入睡和减轻一系列症状,包括与抑郁、焦虑和恐慌发作有关的症状[24][29][30]。
2013年夏天,首篇有关ASMR的同行评审文章于《生物学与医学观点》上发表,在该文出版当时是维珍尼亚大学的医学驻院医生的尼廷·阿胡扎(Nitin Ahuja),他就ASMR视频的临床角色扮演跟医生兼作者的沃克·珀西于1971年出版的小说《废墟中的爱情》[6]在关于仿真的医疗护理是否对接受者具有实际治疗价值的比较提出了一个推测而受邀猜想,比较临床角色扮演ASMR视频标榜的积极结果。
《废墟中的爱情》中的故事随着生活在反乌托邦未来中的精神病医生汤姆·摩亚(Tom More),他开发了一种称为「本体论的大腿测量仪(Ontological Lapsometer)」的设备,当设备在患者的头皮作出追踪时,检测到一系列障碍的神经化学相关性。在小说创作过程中,莫尔承认,「仅应用其设备」于患者身体,「结果是他的症状得到部分缓解」[31]。阿胡扎声称通过《废墟中的爱情》所述之汤姆·莫尔(Tom More)的角色,珀西「对诊断行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手段而表现出直觉的理解」。阿胡扎问及是否类似演员于ASMR视频中所接收到仿真个人临床关注,可能会让听众和观众松一口气[6]。
触感
除听觉和视觉刺激外,ASMR可能由皮肤上轻触及拭刷引起的,例如是轻抚法[32][1][13]。ASMR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与正念疗法有部分重叠,并且可以由相关的特征来部分解释[33]。
2012年12月,有关ASMR为主题的博客作者克雷格·理乍得(Craig Richard),他发表了民意调查的第一阶段结果,该调查共收到161位受访者的12个问题的回馈,随后的是2015年8月的第二个结果,当时获得477个回应[34][35]。2014年8月,克雷格·理乍得、珍妮花·艾伦(Jennifer Allen)和卡莉莎·伯内特(Karissa Burnett)于《SurveyMonkey》发表了一项调查,并由雪兰多大学的院校审查委员会及福乐神学院心理学学院的人类研究审查委员会进行了审查。2015年9月,当该调查收到13,000份回复时,发布者宣布他们正在分析数据以发布结果,然而至今尚未此类出版物或报告[36][37]。
媒体
视频
据受试者的报告指,最流行有效触发ASMR的震颤源是视频。据报有效触发ASMR的视频通常分为两类:故意和无意。「故意」的媒体由那些被称为「ASMR艺人」的人以触发观众及听众的ASMR反应而创建。「无意」的媒体是出于其他原因制作的,通常是指于2007年该题目引起人们注意之前制作的,但是某些受试者发现这种方法可有效触发ASMR。其中一个例子是画家鲍伯·鲁斯的作品。在他于电视和YouTube上播放的连续剧《绘画之乐》中,其柔和而温柔的固守独特格调,以及他绘画期间和其工具所发出的声音在某些观众中触发了ASMR的效果[38][39]。定格电影制片人阿当·佩萨潘的作品也经常被提及[40]。
双耳录音
一些ASMR视频创作者利用人头录音的技术来仿真三维空间中的声学效果,据报这使观众和听众跟演员和歌手之间感觉亲近的体验[41]。双耳录音通常使用两个麦克风进行,就如立体声录音一样。然而在双耳录音中,这两个麦克风往往是专门为模仿人类的耳朵而设计的。在许多情况下,麦克风之间的分隔距离跟人类双耳间的距离相同,而麦克风被耳朵形状的杯子环绕,以获得跟人类耳朵相似的回响。
观看和收听包含通过双耳录音所捕捉的环境声音的ASMR视频跟聆听双耳节拍所报称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据称双耳节拍还会引起愉悦的感觉及平静和沉着的主观感受[42]。
双耳录音适合通过耳机而不是扬声器进行收听。当通过扬声器收听声音时,左耳和右耳都能听到来自两个扬声器的声音。相反,当通过耳机收听声音时,左耳的声音只能从左耳听到,而右耳中的声音只能从右耳听到。在生产双耳媒体时,声源由两个单独的麦克风作记录,并置于跟两只耳朵之间相当的距离,并不会混合在一起,但无论是影像还是音频,两者最终会在媒体上保持分开[43]。
通过耳机聆听双耳录音可仿真人们聆听现场声音的双耳听觉(声音定位)。对于听众来说,这种体验的特点在于两种感觉。首先,听众会感到自己跟表演者及声源的位置非常接近。其次,听众感知到通常被称为三维声音的声音[41],这意味听众可以感知到相对于他们位置和距离的声源。
历史和背景
早年
维珍尼亚·吴尔夫于1925年出版的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奥地利作家克莱门斯·J·塞兹暗示着当中一段描述了某些明显可比的事[44][45]。他引用了《达洛维夫人》的一段:「一名保姆对那位男病人说:『深沉而柔软,像一个成熟老练的器官,但是她的声音如蚱蜢一般粗糙,呼哧呼哧地锉磨着他的脊椎,并且发出奔向他脑海的声波』[46]」。根据塞兹的说法,这种引用通常特别是对于许多经历过ASMR的人来说,是暗示着人声及柔和或耳语声音的有效性,尤其例如发布在YouTube视频上的回应性评论所示的那样,通常是直接对着镜头描绘着某些人在轻声说话或耳语[24][25][26]。
进化

由于尚未能明确确定ASMR具有生物学的相关性,因此没有关于ASMR的任何进化起源的已知来源。即使如此,大多数经历过ASMR的人对其描述为接收到柔嫩的身体接触所产生的感觉进行比较,并提出如剪发或梳理毛发的例子。这导致了一种猜测被指ASMR可能与修饰行为有关的结果[47]。
例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音乐学院教授大卫·休伦指出:
「(ASMR效应为)显然是与无威胁和无私的关注感知密切相关,(并且有一种)与灵长类动物的身体修饰行为具很强的相似性,当牠们被梳洗对手梳理时,牠们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以愉悦感为边界)...所需的并非清洁,而是互相创建密切关系[27]。」
当他们报告指当受试者经历ASMR的震颤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其结果表明对这个假设的支持,因为在前额叶皮质(包括与修饰的社交行为相关的区域),以及次要体感皮质(与触感相关)等大脑区域于震颤期间对比区起对照时期更强烈地被激活.[48]。
现今
ASMR的当代历史始于2007年10月19日的一个与健康主题相关的讨论论坛网站上,该网站名为「稳定健康」[49]。一名21岁的注册用户以化名「okaywhatever」提交了一个帖子,描述其从小就经历一种特殊的感觉,那相当于在皮肤上追踪手指所刺激的效果,但通常是由看似随意和不相关的触觉交流事件所触发的,例如「观看木偶戏」或「正在读故事」[50]。
许多其他人回复此帖子表示都曾经历过「okaywhatever」所描述的感觉,也就是对目睹世俗事件的回应。这个交汇处促成许多基于网络位置的形成,这些位置旨在促进对大量轶事证据的进一步讨论和现象的分析[24][51],但没有一致同意的名称,也没有任何科学数据或解释[29]。
流行文化
小说和文学创作
- 2001年,玛丽·达里埃塞克在她的小说《一段与生活的短暂停留》里于不同的几页中描述感觉;可参见如第21-22页,描述她到访眼科医生:
「他的手再次更换镜头,手指置于我的下巴、在我的太阳穴上,缓慢而柔软,对,是一种柔和的感觉,一浪浪沿着我的头骨上升起,使我的头皮缩小......那头皮缩小的过程......我的头,我的大脑,他的手指,字母.....过程绝对的平静(...)一种柔和,规律的动作,不间断的东西,那持续地摇摆,困倦,来回轻轻摇晃......小时候,在学校里,老师的声音,爬到我的头骨最顶的位置,我无力的双手......[52]。」
- 2013年3月,美国每周一小时的电台节目《This American Life》,播出了有关ASMR的首个短篇小说,名为《一个叫休息的部落》,由美国小说家和编剧安德烈·西格尔创作及朗读[53]。
当代艺术
数字艺术
音乐
- 2015年,朱莉·韦玆的「触摸博物馆(Touch Museum)」中数码艺术设备中的音乐是由本杰明·温以其艺名「德鲁(Deru)」作曲,并且那是第一首专为现场ASMR艺术活动而创作的音乐作品[58]。
随后,艺术家苏菲·马利特(Sophie Mallett)及玛丽·托斯兰(Marie Toseland)创作了由ASMR触发器组成的「现场双耳声音作品」,并由Resonance FM作广播,该曲目列表建议听众「戴上耳机以获得完整的感官效果」[61][62]。
- 2015年5月18日,当代作曲家荷莉·赫恩登发布了一张名为《平台》的专辑,其中包括与艺术家克莱尔·托兰(Claire Tolan)合作旨在触发ASMR的作品,名为《孤独在顶端》[63][64][65][66][67][68][69]。
- 2016年,荷莉·佩斯特(Holly Pester)专辑中的单曲《Brush(刷子)》及,跟艺术家克莱儿·托兰合作的诗歌集《共同休息(Common Rest)》,该专辑旨在探索ASMR及与催眠曲的关系[70]。
非小说类
电视
- 2019年的第五十三届超级杯期间,安海斯-布希为其米歇洛布超级纯金啤酒播放以ASMR为题的广告,当中素儿·卡维斯在两个咪高峰前利用耳语及轻敲纯金啤酒瓶的ASMR技巧来制作。《滚石杂志》描述该广告为「ASMR走向主流的示例」[74][75][76]。
- 2019年5月16日,《CBS All Access全通》系列的《傲骨之战》中,题为《关于世界末日的那个人(The One About the End of the World)》里,当一家律师事务所发现法官是该现象的狂热追随者的时候,便采用ASMR风格的演示文稿试图打通法官[78]。
- 在《心理追凶》的第14季第12集《哈默尔恩》中,BAU团队正寻找一名不知名的犯罪嫌疑人,他利用ASMR(几乎)把儿童们催眠了,使他们在深夜离开家来见面并自愿上车。史宾撒·里德(Spencer Reid)收到了一个不知名的犯罪嫌疑人的视频,在录音中记录了他在每个小孩的家门前的面包车中玩耍以引诱他们外出的行为[79]。
- 在素描节目《天文俱乐部:素描秀》的第5集中,有一张有关ASMR颁奖晚会的素描。
- 在处境喜剧《荒唐分局》第7季的第8集《取回(The Takeback)》中,杰克·佩拉尔塔(Jake Peralta)假装成一个过份轻声细语说话而著名的ASMR艺人,协助实现反向抢劫,并把被盗的宝石放回原处。
电影
展览
- 2020年,关于ASMR的首个大型展览—《怪异感官感觉很好(WEIRD SENSATION FEELS GOO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它将于瑞典国家博物馆的建筑博物馆中展出斯德哥尔摩的建筑和设计[83][84]。
科研与评论
同行评审文章
几篇有关ASMR的同行评审文章经已发表。第一篇是由尼廷·阿胡扎(Nitin Ahuja)医生撰写的,标题为:《感觉好来衡量:临床角色扮演,沃克·珀西与震颤》。该文章于2013年发表在《生物学与医学观点》,并着重于一种猜想文化和文学分析[6]。另一篇文章在2014年11月发表于《电视及新媒体》,由麦基尔大学艺术史与传播学系的博士生乔斯琳·安德森(Joceline Andersen)撰写[85],她认为ASMR片段包括耳语「创建一个由听众和耳语者共享的亲密声音空间」。安德森的文章提出,消费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追求由视频媒体带来的愉悦感,而ASMR片段的创建者及其观众共享这种乐趣可能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非标准的亲密关系」。安德森认为,这种追求既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通过「耳语社区」内的其他人于在线交流与经验分享来作公开[86]。
另一篇文章是由史云斯大学心理学系的讲师及研究生研究员尼克·戴维斯(Nick Davis)和艾玛·巴拉特(Emma Barratt)发表,题为《自主感觉经络反应(ASMR):像流一般的精神状态》,该文章发表于《同行J》。该文旨在「描述与ASMR相关的感觉,探索通常在有能力的个体中诱导其方式...以进一步思考这种感觉有可能适合关于非典型感性体验的现有知识...并探索ASMR可以跟缓解抑郁症和慢性疼痛症状的程度」[1]。该论文基于年龄介乎18至54岁之间的245位男性,222位女性和8位变性人所进行的研究,他们所有都曾体验过ASMR,并定期使用ASMR媒体,从中作者得出结论,并提出「鉴于ASMR具改善情绪和疼痛症状的益处...ASMR值得作进一步研究作为一种类似于冥想和正念疗法等具潜力的治疗手段」。由史蒂芬·史密斯(Stephen D. Smith)、贝芙莉·嘉芙莲·弗雷堡(Beverley Katherine Fredborg)和珍妮花·科纳尔森(Jennifer Kornelsen)研究了个别ASMR用户的缺省模式网络(DMN),他们共同发表一份题为《对具有自主感官经络反应(ASMR)的个人默认模式网络检查》的报告[87],这项研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作检验,其得出的结论是,在跟非ASMR用户的对照组相比,ASMR的用户于个别DMN中具有显著的差异。
2018年9月的《生物影响》中发表了首个ASMR受试者进行脑活动造影的fMRI研究(与仅能够体验到该现象的那些相反)。受试者在MRI扫描仪中通过屏幕和耳机观看了几段ASMR片段,研究发现受试者于他们观看片段但未报告震颤感(通过按不同的按钮进行通信以控制仅按个按钮即可引起的大脑激活效果)的时段相比,他们报告有震颤感时(通过按下按钮进行通信),不同时间段内的大脑激活具有显著差异。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震颤的感觉时,发现大脑区域最活跃的是伏隔核、前额叶皮质、岛叶及次要体感皮层,并认为这些类似于『先前在社交交往和音乐性的抖颤等体验中观察到大脑区域的激活[48]』。」
2019年的fMRI研究报告指,ASMR视频会于曾经历ASMR受试者的大脑区域产生与感觉、情感和注意力相关的活动,包括右侧扣带皮层及跟听觉、动作与视力有关的皮质区域,例如右旁中央的小裂片和双边丘脑,与曾经历ASMR的对照受试者相比,它于小脑舌和小脑前表面上大脑的一个小区域中表现出更大的活动能力[88]。
大众评论文章
许多科学家经已发表或公开了他们对ASMR的反应和看法。2012年3月12日,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一般神经病学主任史提芬·诺维拉于其博客《神经病学(Neurologica)》上发表了一篇有关ASMR的帖子。关于ASMR是否是一种真实现象的问题,诺维拉说:「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倾向于相信就是这样。许多人似乎具有独立地经历过并和描述它有着『相当具体的细节』。这样就类似于偏头痛—我们知道它们主要以综合症的形式存在,因为很多人都报告相同一系列的症状和自然历史。」诺维拉姑且假定ASMR的可能性为一种愉悦的癫痫发作,或激活「愉悦反应」的另一种方式。然而,诺维拉提请注意缺乏对ASMR的科学调查,他建议应对经历过ASMR的人的大脑进行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及经颅磁刺激的技术,对比没有经历过ASMR的人,以作为开始寻求科学认识和对这现象解释的一种方式[89][90]。
在诺维拉的博客文章发布四个月后,锡菲大学的心理学及认知科学的讲师汤姆·史塔福(Tom Stafford)报告指ASMR「也许是真实的东西,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难以进行研究...一些你不能看见或感觉得到的东西」和「并非会发生于每个人身上」。史塔德把ASMR的现状与对联觉的态度发展进行比较,他说:「多年来...一直是个神话,然后到1990年代,人们想出了一种可靠的测量方法」[91]。
跟其他现象的比较与关联
联觉
集成至ASMR的主观体验是一种局部的震颤感,许多人将其描述为类似于被轻轻地抚摸,但在没有跟他人进行任何身体接触的情况下,通过观看和收听视频媒体可以激发这种感觉。
这些报告促进了ASMR与联觉之间的比较 — 一种以通过刺激感觉方式的激发为特征的情况,这通常会专门刺激另一种,例如当听到一种特定声音时会引起一种可视化的清晰颜色时,此时会产生一种联觉,称为色觉异常。因此,有其他类型的联觉的人报告指,例如在听觉与视觉联觉的情况下「看见声音」,或在词汇尝味联觉的情况下「尝到文本」[92][93][94][95][96]。
就ASMR而言,许多报告指对比视觉触觉与听觉触觉的联觉,录像中所呈现的视觉和声音有着「被感动」的感觉[96]。
恐音症
有些人试图将ASMR与恐音症联系起来,其字面的意思是「声音的仇恨」,但通常表现为「对特定声音的自动负面情绪反应」— 这跟可观察到对ASMR特定声音刺激的反应相反[1]。
患有恐音症的人经常报告指听到特定的人类声音,包括通过进食、呼吸、耳语或重复敲击而发出的声音,这可能会激起愤怒和厌恶的感觉,在没有任何先前已知关联的情况下,这些关联可能会以其他方式来解释这些反应[97]。
那些声称基于多个网络用户交互和讨论位置同时声称有着恐音症与ASMR的人发表了大量轶事报告。这些报告的共同点是对某些声音的ASMR体验,以及对其他声音的恐音症[98][99]。
性倾向
经历过ASMR的人表示,在观看和收听ASMR的内容后会感到放松和困倦[100][101]。尽管一些记者和评论员把ASMR描绘成是有性关系的事,但他们会继续说,这里没有证据显示这与性唤起之间有任何关连的证据[101][24][102][103][104][105]。
抖颤
ASMR表征的那种震颤感可跟抖颤互相比较和对比[106][107][108]。
法语单词「抖颤(Frisson)」表示通常被认为是令人心情舒畅的短暂感觉,并且通常表示为对刺激(例如音乐)的压倒性情绪反应。震颤经常跟鸡皮疙瘩同时出现,这情况通过这些称为立毛肌的微小肌肉收缩,导致身体的毛发竖立或「竖起来」,尤其是在四肢和颈项后侧的那些[109][110][111][112]。
尽管ASMR和抖颤是「由于它们似乎是通过类似的生理机制产生的相互联系」,但经历过这两种的个人都将其描述为本质上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触发因素[113]。
2018年的一项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研究显示已知在抖颤中被激活的主要大脑区域也在ASMR中被激活[48] ,并建议「ASMR跟抖颤的激活方式可以解释为它们的主观相似性相似,例如是它们的持续时间短暂和发麻感」。
参考文献
- Barratt, Emma L. & Davis, Nick J. . PeerJ. 2015, 3: e851. ISSN 2167-8359. PMC 4380153
. PMID 25834771. doi:10.7717/peerj.851.
- Rhodri Marsden, ''Maria spends 20 minutes folding towels': Why millions are mesmerised by ASMR video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1/07/12) on The Independent
- Kelsey McKinney, 'These Mesmerizing, Satisfying Slime Videos Are the Internet’s New Obses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3/04/17) on Intelligencer
- Amol Rajan, 'ASMR is now mainstrea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3/04/19) on the BBC
- Tihanyi, Benedek T.; Ferentzi, Eszter; Beissner, Florian; Köteles, Ferenc. .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18-02-01, 58: 97–110. ISSN 1053-8100. PMID 29096941. doi:10.1016/j.concog.2017.10.015.
- Ahuja, Nitin K. .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3, 56 (3): 442–451. PMID 24375123. doi:10.1353/pbm.2013.0022.
- . ScienceDaily. [2019-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英语).
- Overton, Emma (22 October 2012). 'That funny feel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McGill Daily. Retrieved 8 October 2019.
- Lindsay, Kathryn. . Vice. Broadly. 2015-08-15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8).
- Bronte, Georgia. . Vice. 2015-12-17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 Richard, Craig. . ASMR University. 2016-05-17 [2016-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 . .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5).
- Poerio, Giulia Lara; Blakey, Emma; Hostler, Thomas J.; Veltri, Theresa. . PLOS One. 2018, 13 (6): e0196645. Bibcode:2018PLoSO..1396645P. PMC 6010208
. PMID 29924796. doi:10.1371/journal.pone.0196645.
- Smith, Stephen D.; Katherine Fredborg, Beverley; Kornelsen, Jennifer. . Social Neuroscience. 2016-05-31, 12 (4): 361–365. PMID 27196787. doi:10.1080/17470919.2016.1188851.
- 孟浩. .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9).
- 魏晓凡. . 视听. 2017, (2017年第02期)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 吉菁菁. . 北京科技报. 2016-10-31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 . 电脑爱好者.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 Marsden, Rhodri. . The Independent. 2012-07-21 [201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Cheadle, Harry. . Vice.com. 2012-07-31 [2012-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O'Connell, Mark (12 February 2013). The Soft Bulletins. 'Could a one-hour video of someone whispering and brushing her hair change your lif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late. Retrieved 8 October 2019.
- Manduley, Aida (February 2013). 'Intimate with strang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4MAG, Issue 4, pp 60–61; Retrieved 8 October 2019.
- Barratt, EL; Spence, C; Davis, NJ. . PeerJ. 2017, 5: e3846. PMC 5633022
. PMID 29018601. doi:10.7717/peerj.3846.
- Manduley, Aida. . #24MAG. No. 4. February 2013: 60–6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 The Young Turks. . 2013-02-17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YouTube.
- Green-Oliver, Heather. . Sudbury.com. 2013-04-09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8).
- Collins, Sean T. . BuzzFeed. 2012-09-10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 Cox, Carolyn. . The Mary Sue. 2014-09-02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 Cheadle, Harry. . Vice. 2012-07-3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4).
- Fairyington, Stephanie. (Blog).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7-28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Percy, Walker. . Open Road Media. 2011 [2020-05-15]. ISBN 978-1-4532-162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4)..
- Boullot, Florian. . Leduc.S Pratique. 2019. ISBN 979-1028513641.
- Fredborg, BK; Clark, JM; Smith, SD. . PeerJ. 2018, 6: e5414. PMC 6086079
. PMID 30123716. doi:10.7717/peerj.5414.
- Richard, Craig. . ASMR University. 2014-12-1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Richard, Craig. . ASMR University. 2015-08-1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5).
- . ASMR Report. 2015年12月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5).
- Burnett, Karissa A.; et al. . SurveyMonkey. August 2014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7).
- Kloc, Joe. . Newsweek. 2014-10-01 [2016-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 Messitte, Nick. . Forbes. 2015-03-31 [2016-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 Sokol, Zach. . Vice. Creators. 2014-08-01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 Lalwani, Mona. . The Verge. 2015-02-12 [2015-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 Hernandez, Patricia. . Kotaku. 2012-11-28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1).
- . Binaural.com.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 Setz, Clemens. . Süddeutsche Zeitung. 2015-04-06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9) (德语).
- Maslen, Hannah & Roache, Rebecca. . Practical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07-30 [2020-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1).
- Woolf, Virginia. . . Wordsworth. 2007: 141 [1925] [2020-05-16]. ISBN 978-1-84022-55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
- Young, Julie & Blansert, Ilse. . Idiot's Guides. Alpha. 2015. ISBN 978-1-61564-818-4.
- Lochte, Bryson C.; et al. . Bioimpacts. September 2018, 8 (4): 295–304. PMC 6209833
. PMID 30397584. doi:10.15171/bi.2018.32.
- . SteadyHealth.com. 2014-06-04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9).
- (Forum). SteadyHealth.com. 2007-10-19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5).
- O'Connell, Mark. . Slate. 2013-02-12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2).
- 2003年玛丽·达里埃塞克的《一段与生活的短暂停留》,Faber and Faber出版,伊恩·蒙克(Ian Monk)译。Bref séjour chez les vivants, POL, 2001
- Seigel, Andrea. . . 第491集. 事件发生在 28:16. 2013-03-29. WBEZ.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chapter=
被忽略 (帮助) - . CTM Festival.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 . Rupert.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 . Limoncello Gallery. 2013 [201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 Sherlock, Amy. . frieze. 2014-03-12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Picon, Jose. . LA Canvas. 2015-11-29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Vankin, Deborah. . Los Angeles Times. 2016-01-03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 . Young Projects Gallery. November 2015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 Resonance FM. 2015-06-0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7).
- . Resonance FM.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 Beaumont-Thomas, Ben. . The Guardian. 2015-04-26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 Zevolli, Giuseppe. . Four by Three Magazine. 2015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1).
- Sherburne, Philip. . Pitchfork. 2015-03-3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 Jacoby, Sarah. . Refinery29. 2015-05-2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
- Corcoran, Nina. . Consequence of Sound. 2015-05-22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 Kretowicz, Steph. . Dummy Magazine. 2015-05-13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Cliff, Aimee. . Dazed. 2015-05-13.
- (Sleevenotes). Prototype Publishing. [2019-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8).
- Richard, Craig. . Adams Media. 2018-09-04. ISBN 978-1507207628.
- . . 第9系列. 第1集. 2015-07-31 [2020-05-21]. BBC On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 . . 第1季. 第1集. 2018-08-23 [2020-05-21]. Netfli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3).
- Lucas, Amelia. . CNBC. 2019-01-28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 . Financial Times. [2019-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 McDonell-Parry, Amelia. . Rolling Stone. 2019-02-04 [2019-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 Wade, Peter. . Rolling Stone. 2019-05-04 [201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 . . 第3季. 第10集. 2019-05-16. CBS All Access.
- . . 第14季. 第12集. 2019-01-08. Amazon Prime Video & CBS.
- Champagne, Christine. . Fast Company. 2017-09-27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 .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1).
- .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 . ArkDes - Sweden's National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2020-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5) (美国英语).
- . The Guardian. [202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美国英语).
- . McGill University. [2016-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Andersen, Joceline. . Television & New Media. 2014, 16 (8): 683–700. doi:10.1177/1527476414556184.
- Smith, Stephen; et al. . Social Neuroscience. 2015-08-14, 12 (4): 361–365. PMID 27196787. doi:10.1080/17470919.2016.1188851.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of 11 individuals with ASMR was contrasted to that of 11 matched controls.
- Smith, SD; Fredborg, BK; Kornelsen, J. . PeerJ. 2019, 7: e7122. PMC 6590446
. PMID 31275748. doi:10.7717/peerj.7122.
- Novella, Steven. . Neurologica Blog. New England Skeptical Society. 2012-03-12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 Novella, Steven. . Skepticblog.org. 2012-03-12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3).
- Marsden, Rhodri. . The Independent. 2012-07-2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 Cytowic, Richard E. 2nd. MIT Press. 2002. ISBN 0-262-03296-1. OCLC 49395033.
- Cytowic, Richard E. . MIT Press. 2003. ISBN 0-262-53255-7. OCLC 53186027.
- Cytowic, Richard E. & Eagleman, David M. . MIT Press. 2009. ISBN 978-0-262-01279-9.
- Harrison, John E. & Baron-Cohen, Simon. .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6. ISBN 0-631-19764-8. OCLC 59664610.
- Naumer, M. J. & van den Bosch, J. J. .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2009, 102 (1): 7–8. PMID 19403745. doi:10.1152/jn.00209.2009.
- Schröder, A.; et al. Fontenelle, L. , 编. . PLOS One. 2013, 8 (1). e54706. Bibcode:2013PLoSO...854706S. ISSN 1932-6203. PMC 3553052
. PMID 23372758. doi:10.1371/journal.pone.0054706.
- . Science in our world: certainty and controvers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015-09-16 [202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 Higa, Kerin. . Neuwrite. 2015-06-1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 Abbruzzese, Jason. . Mashable. 2015-01-26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 Etchells, Pete. . The Guardian. 2016-01-08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9).
- Madrigal, Alexis C. . Splinter. 2015-03-28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1).
- Plante, Chris. . The Verge. 2015-09-09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31).
- Reid-Smith, Iris. . Gay Star News. 2013-08-28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0).
- Hockridge, Stephanie. . ABC15.com. 2013-05-16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Jones, Lucy. . NME. 2012-09-12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8).
- . Cambridge Dictionary.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 Iwanaga, Makoto & Mori, Kazuma. . Scientific Reports. 2017-04-07, 7. 46063. Bibcode:2017NatSR...746063M. ISSN 2045-2322. PMC 5384201
. PMID 28387335. doi:10.1038/srep46063.
- . .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 Huron, David Brian. . MIT Press. 2006: 141. ISBN 978-0-262-08345-4.
- Huron, David Brian. .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9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 Salimpoor, V. N.; et al. . Nature Neuroscience. 2011, 14 (2): 257–262. PMID 21217764. doi:10.1038/nn.2726.
- del Campo, Maris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hool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6-02-26, 4 (2): 99–105. doi:10.1080/21683603.2016.113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