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砂公园
高砂公园是台湾基隆市一座曾存在的公园,设立于台湾日治时期1903年,目前已不存,其位置约为今仁爱区孝一路、孝四路、忠三路、西定河所围绕之区域。[1]
高砂公园 | |
---|---|
![]() | |
基本数据 | |
类型 | 公共公园 |
位置 | ![]() |
开放 | 1903年 |
营运者 | 无 |
状态 | 已拆除消失 |
地图 | |
沿革
明治33年(1900年)嘉仁皇太子(后来的大正天皇)成婚,而日本政府统治下的台湾为表庆贺,乃在明治36年(1903年)在基隆街设置公园和基隆公会堂作为纪念,而公园即名为「高砂公园」,是台湾继圆山公园之后的第二座现代化公园[2][3]。
高砂公园位在基隆街西侧,南缘紧邻铁道,而在公园最高点可远望基隆市街。原位在基隆守备队营区内的招魂碑在1908年4月迁到高砂公园内[4]。在设置后因经费问题,公园未能持续整顿,遂渐荒废;1906年(明治39年),基隆士绅许梓桑主张刷新公园,提供大众利用。[5]
由于原本的高砂公园面积不大,在1912年为扩大公园规模,政府决定将次年度地方预算经费中的14,000余圆,用来补助公园整修工程,并配合市区改正计划,征收了紧邻公园的三千多坪私有地及民房[6],使公园面积达到4,500坪,且在园内利用自来水设置了小型瀑布造景[7]。大正2年(1913年)12月7日,高砂公园开园。公园在基隆车站南方,是日本时代基隆的主要观光景点之一[8],公园在后期还设有网球场、棒球场[2]。招魂碑后因日本帝国在乡军人会基隆分会缺乏肃穆崇敬之意为由,而于1927年(昭和2年)将招魂碑迁至法王寺。[9]
1928年,许梓桑、颜国年、潘荣春等基隆仕绅提出诉愿书,向基隆市役所集议建请在高砂公园拨地,并以音乐堂名义于公园广场兴建永久性建筑之主普坛做为该年度的建设计划[10],该栋建筑物费用由「十一字姓」分担。后在市役所准许后。该建筑于同年开工。
主普坛由台湾总督府技师井手薰设计,其构造为铁筋、铁骨混凝土、八角形二层式样之建筑,总高度约17公尺,预算为一万五千日圆。并设有地下室等设施。最终于1929年8月31日完工,作为固定的主普祭祀场所,以及平日为音乐堂使用。[11]
昭和11年(1936年)7月,高砂公园内已有本岛人卖担者约二百余担,为将公园还原为市民休闲地,市役所与警察署、同风会等单位合作予以整顿,由警察署下令各卖担者自行迁移,不许在园内开夜市,然各卖担者组「基隆行商自治组合」派黄秀川代表陈情。最后通过警察署斡旋,仍考量小民生计前题下,公园内卖担诸商圆满撤退;政府将摊贩规划迁至公园近铁道边的新声馆一带,建筑摊商街,以美化经营。
昭和12年(1937年)4月11日,公园内的摊商店工程完成,共有58间店,一起开幕经营。
另见
参考文献
- 来源
-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 开放博物馆.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中文(繁体)).
- 林士元 林钰智 黄俊杰 谢竹天 罗笠玮. (PDF). 2017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5).
- 中华民国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中文(台湾)).
- . 台湾日日新报. 1908-04-16.
- 中华民国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6-03] (中文(台湾)).
- . 台湾日日新报. 1912-07-20.
- . 台湾日日新报. 1912-12-19.
- 中华民国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6-03] (中文(台湾)).
- 中华民国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中文(台湾)).
- 吴蕙芳. . 台中市: 《东华人文学报》第十五期. 2009.
- 中华民国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中文(台湾)).
- 基隆市政府. . 1949.
- 中华民国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中文(台湾)).
- . 台湾: 杂志生活网.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