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手薰

井手薰日语: Ide Kaoru1879年2月6日—1944年5月11日),日本岐阜县人,建筑师,其祖父是江户末年属于勤皇派的松平藩武士橘曙览[1],他于台湾总督府营缮课课长任内,设计兴建多处台湾官署及民间建筑,其设计理念与风格影响台湾建筑界。参与设计的官署有总督府,司法大厦等。他相当注重建筑物与当地气候风土的关系,提倡钢筋混拟土建材以对抗地震、白蚁等问题[1]。并也参与台湾的文化活动,包括出席台阳美术协会的成立、参与台湾美术展览会的组织,也是黄土水作品的收藏者。1932年日本政府针对「钦差行台」的存废问题曾有过一段激辩,当时井手薰多次发文支持钦差行台的保存。

井手薰
性别
出生(1879-02-06)1879年2月6日
 大日本帝国岐阜县
逝世1944年5月11日(1944岁—05—11)(65岁)
日治台湾台北州台北市
国籍 大日本帝国
教育程度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科
职业建筑师
活跃时期20世纪
经历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生平

井手薰约在1900年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2],并在1906年7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科,同年12月进入东京「辰野葛西」联合事务所,于日本近代建筑大师辰野金吾麾下从事设计建筑直到1909年12月[1]。1910年时由于得到辰野金吾的推荐而前往台湾,辅助森山松之助参与台湾总督府厅舍工程[1]。1911年时担任台湾总督府土木部[注 1]营缮课,1914年8月成为台湾总督府厅舍工程的工事主任,后于1929年5月13日担任总督官房营缮课长一职,期间曾经到欧美考察一年多,回台后兼任总督府史料编纂委员,市区计划委员等职务,任职总共13年[1]。他于1940年7月8日退休,在此之前长期任职于营缮课[1]。而除了官职之外,当台湾建筑界重要的民间社团「台湾建筑会」于1929年成立后,他亦出任会长一职[1]

井手薰亦精于建筑观念的论述,作品散见于《台湾建筑会志》、《台湾时报》、《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技术协会志》等刊物,亦曾提出「台湾建筑地方化的主张」,且具备「注重专业技术者之社会责任」等特质,相对于日本的地理气候,台湾环境的高温潮湿,因此井手薰对于混凝土的大胆主张,使得许多作品迄今仍有相当好的现况。

作品

参与设计[1]

主要设计

作品照片集

注释

  1. 1911年10月16日改制为土木局[1]

参考数据

  1. 韩兴兴、章光明、黄启宾、陈汝莹、洪崇斌、杨敏芝、许国威. . 台南市政府. 2006年10月: 3–81、3–81. ISBN 986-00-4442-2.
  2. 第一高等学校. . 国立国会図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024-04-07] (日语). 但该校的毕业生名册并没有井手的名字,因此可能没有从该校毕业。
  3. 据数据留下的口述记录,总督府的楼塔是井手薰设计的,当年还因无特别用途却把塔楼盖得非常高,而被戏称为「阿房塔」(中文为「阿呆塔」之意)。出处:空中线が张られた总督府の高塔=今のとにる递信部の试验だと云ふ,日日新报,(大正15) 1926-02-24.
  4. 大泽贞吉. . 西乡都督桦山总督记念事业出版委员会. 1936-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5. . 日日新报(汉文版). 1915-04-28 (中文).
  6. . 日日新报. 1927-11-14.

参考文献

  • 「20世纪台湾建筑」(李干朗 着、2001年、玉山社(台湾))
  • 「全调查 东アジア近代の都市と建筑」(藤森照信・汪坦监修、1996年、筑摩书房)
  • 「台湾人名辞典」(1989年、日本図书センター/底本:「改订台湾人士鉴」1937年、台湾新民报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