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30+
香港2030+(英语:),全名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是发展局与规划署共同推动就香港跨越2030年的规划策略和空间发展方向的策略性研究。香港2030+自2015年开始集成重要议题,分析土地用途及土地供应,制订空间规划的框架,并在2016年底至2017年初进行公众咨询,整个研究预计于2019年完成并公布之一。
未来或发展方针
自2014年提出的《铁路发展策略2014》经首次兴建铁路讨论后直至2018年起首次以来香港最大规模的长远计划《香港2030+》主要以未来土地发展后再增加或回应其对人口与楼宇老化,经济发展等愿景。而香港在2030+的演示文稿中,明确地指出香港于2030年需要共至少4800公顷土地以满足房屋、经济发展及城市规划的需要,并就其中未有供应的不少于1200公顷土地,建议发展的明日大屿愿景东大屿都会(明日大屿都会)及新界北(北部都会区)未来规划发展之一,望提供1720公顷土地。[1]
高密度城市
因应香港大量的人口老化与楼宇老化,香港2030+认为应推进重建、复修、活化及保育措施,建议政府加强市区更新的力度及政策,以活化残旧的城市结构。而新的城市规划亦应考虑都市气候及空气流通因素作城市设计。时任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亦指出在2030+的架构下人均政府、机构及社区用地供应目标为3.5平方米(比沙田新市镇的2.2平方米高)[2],并以人均2.5平方米规划休憩用地。香港2030+并预计政府、机构或社区、休憩用地和运输设施总占至少700公顷仍然短缺。[1]
环境保育
香港2030+就环境保育方面提倡促进都市生态及都市生物多样性,活化水体及荒置农地,设立自然生态公园以及引入生态海岸线望补偿因填海及重新兴建泥滩及栽种红树林带来的生态破坏[1][3]。同时,香港2030+中亦建议以转废为能的方式减少资源使用[1]。
香港整体布局
商业内核区
香港2030+建议以中上环和西九龙为中心发展成商业内核区一,东九龙九龙湾启德一带为商业内核区二,以及于交椅洲填海作东大屿都会商业内核区三。三个内核经济区在地理上连成一个商业内核圈,巩固金融服务及工商业支持,望加强香港作为全球金融及商业中心的地位。[1]
发展新市镇
香港2030+以未来的提供后住屋用地,工作空间,营商环境,带动经济,平衡居所与职位地点分布,优化社区设施和公共空间为目标发展新市镇。
东大屿都会
以陆路连起香港岛及大屿山明日大屿愿景东大屿都会(明日大屿都会) [4]。通过在的交椅洲附近水域和喜灵洲避风塘进行填海,同时开发梅窝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配合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会的发展建议[5],包括梅窝水上乐园,贝澳芝蔴湾水上活动中心等。香港2030+的演示文稿指,东大屿都会预计发展面积为约1,000公顷,居住人口为40至70万,长远制造约20万职位。[1]
专家咨询小组
主要为香港2030+提供第三方意见的成员主要由学者、专业人士和专家/代表组成,包括
- 陈坤耀教授(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 张志刚先生(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
- 赵丽霞教授(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
- 刘镇汉先生(旅游发展局总干事)
- 刘振江先生(香港测量师学会会长)
- 刘健培先生(嘉里物流(香港)有限公司运行董事)
- 罗致光博士(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
- 罗仲荣先生(金山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运行董事,前行政会议成员)
- 吴祖南博士(香港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 吴恩融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姚连生建筑学教授)
- 谭凤仪教授(前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委员会主席[6])
- 谭伟豪博士(香港天使投资脉络有限公司主席,前香港立法会功能界别(信息技术界)议员)
- 王缉宪博士(香港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 王福义博士(渔护署前助理署长)
- 黄焕忠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寰科顾问有限公司运行董事)
参考数据
- (PDF) (报告). 香港2030+. [2016-1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5-20).
- 陈茂波. . 香港政府新闻网. 2016-10-31 [2016-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5).
- 填海建住宅 环团反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晴报》 2013年3月22日
- 人工岛打造东大屿都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东方日报》 2014年3月17日
- 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会. (PDF) (报告). 发展局. 2016-01 [2016-1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2).
-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