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旗
頭旗為寺廟廟宇或陣頭中前方領頭隊伍所持標有此團體名稱之旗幟,作為開路及除煞使用。
台灣廟宇民間信仰每年辦理的遶境隊伍、文武陣頭及藝閣等,用以彰顯各社團之特色及印象,會以頭旗作為各社團的象徵,僅於廟會活動中出現。其製作工法多樣,融合傳統刺繡與打錫工藝製作。
歷史
「旗」名詞一說,最早始於戰國時代周禮提及,作為標誌及號令用,象徵著使用者之身份並易於辨別。頭旗為寺廟廟宇或陣頭中前方領頭隊伍所持標有此團體名稱之旗幟,作為開路及除煞使用。有關頭旗的緣起有以下三種:皇帝儀仗、古代軍隊旗幟、祭祖傳統[1]:13。
形式種類
頭旗結構
頭旗是由旗面、旗杆和旗頭組合而成。除了頭旗頭會有錫製的立體結構,頭旗心、邊和流蘇三樣所組成的旗面則以平面結構為主[1]:84。
製作技法
旗面圖樣主要以刺繡技法呈現。不同的廟宇、團體都有對應的刺繡圖案,有些傳統廟宇會委以繡莊繡製旗面。精緻的刺繡手法表現下為廟會活動中所展現的大幅藝術品。旗面上的刺繡圖案代表頭旗對於廟宇的重要性,不僅是保存傳統,更是展現廟宇的榮耀[1]:90;例如白沙屯媽祖的頭旗上繡上「白沙屯拱天宮天上聖母」字樣作為該廟宇的辨別字樣[2]。
參考來源
- 鄭, 詒文. . 台南地區寺廟頭旗之研究.
- .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