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辉
陈宝辉(1931年8月18日—2020年10月13日),台湾高雄市人,内科医生,历任台大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台北市仁爱医院院长、台北市政府卫生局局长等职,因推广内视镜技术等贡献获第廿八届医疗奉献奖。
陈宝辉 | |
---|---|
出生 | ![]() | 1931年8月18日
逝世 | 2020年10月13日 | (89岁)
母校 | 高雄中学、国立台湾大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 |
职业 | 内科医师 |
荣誉 | 医疗奉献奖(2018年)、褒扬令(2020年) |
网站 | 故台北市卫生局长陈宝辉先生生平事略 |
生平
早年
陈宝辉生于1931年8月18日[1],出生地为高雄市[2][3],与高雄陈家为亲戚[4],住西子湾[2]。
陈宝辉为高雄中学毕业[4],1950年考取台湾大学医学院[2]。1958年,至金门作军医时,正逢八二三炮战,便为阵亡士兵验尸[2]。退伍后,至台大医院内科行医,从住院医师、总医师到主治医师[2][3]。
仁爱医院
1963年,在台大医院内科主任蔡锡琴建议下,陈宝辉转入仁爱医院[6]。仁爱医院自创始即延揽台大医院医师,有多任院长升任北市卫生局长的记录,使得该院较妇幼、中兴等老医院,有较佳的发展条件,尤其消化道医学[6]。柯贤忠出任仁爱医院院长后,特别拉拔学弟陈宝辉,希望借由陈宝辉内科专长配合,使仁爱医院能达到「内外兼修」[4]。当时仁爱医院附近以低收入户居多,加上健保未推行,陈宝辉便只对穷苦病人五十元挂号费,有时甚至倒贴[2]。
日本发展出较适合人体的软式纤维内视镜后,陈宝辉就听从宋瑞楼建议,1968年自费去日本进修此技术,两年后自引进纤维内视镜回台湾[3]。陈宝辉也取得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博士[2][4]。
陈宝辉将内视镜推应用于诊断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等,之后专攻胃内视镜以早期诊断胃癌[2][3]。1971年,仁爱医院完成台湾第一例经导管动脉栓塞疗法和内视镜胰胆管摄影[6]。1979年,仁爱医院完成全台湾第一例肝癌肝动脉导管栓术[7]。陈宝辉也乐于对其他医院医师传授所学,使仁爱医院在市立医院中深获好评[3]。像是林奏延、璩大成、陈润秋等,都跟陈宝辉学过胃镜技术[2]。
陈宝辉在上下班时,会在车上看书[8]。虽他在学术领域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也会带孙子去行天宫收惊,并认为宇宙间有些事情是无法用科学解释[9]。上任院长后,他于1987年8月在仁爱医院顶楼兴建祭祀院公、院婆的小庙,以让病患祈求[10]。
在院长期间,陈宝辉推行院内礼貌运动,由专业性礼仪顾问传授园方服务人员该有的礼貌态度,成为台湾公立医院第一次突破性的作法[11]。陈宝辉也用人唯才,提拔能力不错的医生上位,而获底下好评[4]。
参考
- . 民生报. 1996-08-29 (中文(台湾)).
- 邓桂芬. . 联合报. 2018-10-15 (中文(台湾)).
- 陈永兴. . 民报. 2020-12-13 [2023-10-20] (中文(台湾)).
- 陶允正. . 联合晚报. 1993-05-13 (中文(台湾)).
- 林进修. . 联合晚报. 1992-12-13 (中文(台湾)).
- 袁子伦. . 民生报. 1993-04-29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2018-10-13 (中文(台湾)).
- 胡宝琏. . 联合报. 1988-02-08 (中文(台湾)).
- 林淑玲. . 中国时报. 1995-03-21 (中文(台湾)).
- 林香君. . 民生报. 1990-08-27 (中文(台湾)).
- 詹建富. . 民生报. 1988-09-18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93-05-14 (中文(台湾)).
- 刘孝煦. . 中国时报. 1996-09-25 (中文(台湾)).
- 张立勋. . 中国时报. 2020-10-30 [2023-10-20] (中文(台湾)).
- . 总统府公报. 2020-11-11 [2023-10-2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