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輝
陳寶輝(1931年8月18日—2020年10月13日),臺灣高雄市人,內科醫生,歷任臺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臺北市仁愛醫院院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等職,因推廣內視鏡技術等貢獻獲第廿八屆醫療奉獻獎。
陳寶輝 | |
---|---|
出生 | 日治臺灣高雄市 | 1931年8月18日
逝世 | 2020年10月13日 | (89歲)
母校 | 高雄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東京女子醫科大學 |
职业 | 內科醫師 |
荣誉 | 醫療奉獻獎(2018年)、褒揚令(2020年) |
网站 | 故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寶輝先生生平事略 |
生平
早年
陳寶輝生於1931年8月18日[1],出生地為高雄市[2][3],與高雄陳家為親戚[4],住西子灣[2]。
陳寶輝為高雄中學畢業[4],1950年考取臺灣大學醫學院[2]。1958年,至金門作軍醫時,正逢八二三炮戰,便為陣亡士兵驗屍[2]。退伍後,至台大醫院內科行醫,從住院醫師、總醫師到主治醫師[2][3]。
仁愛醫院
1963年,在台大醫院內科主任蔡錫琴建議下,陳寶輝轉入仁愛醫院[6]。仁愛醫院自創始即延攬台大醫院醫師,有多任院長升任北市衛生局長的記錄,使得該院較婦幼、中興等老醫院,有較佳的發展條件,尤其消化道醫學[6]。柯賢忠出任仁愛醫院院長後,特別拉拔學弟陳寶輝,希望藉由陳寶輝內科專長配合,使仁愛醫院能達到「內外兼修」[4]。當時仁愛醫院附近以低收入戶居多,加上健保未推行,陳寶輝便只對窮苦病人五十元掛號費,有時甚至倒貼[2]。
日本發展出較適合人體的軟式纖維內視鏡後,陳寶輝就聽從宋瑞樓建議,1968年自費去日本進修此技術,兩年後自引進纖維內視鏡回臺灣[3]。陳寶輝也取得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博士[2][4]。
陳寶輝將內視鏡推應用於診斷食道、胃、十二指腸疾病等,之後專攻胃內視鏡以早期診斷胃癌[2][3]。1971年,仁愛醫院完成臺灣第一例經導管動脈栓塞療法和內視鏡胰膽管攝影[6]。1979年,仁愛醫院完成全臺灣第一例肝癌肝動脈導管栓術[7]。陳寶輝也樂於對其他醫院醫師傳授所學,使仁愛醫院在市立醫院中深獲好評[3]。像是林奏延、璩大成、陳潤秋等,都跟陳寶輝學過胃鏡技術[2]。
陳寶輝在上下班時,會在車上看書[8]。雖他在學術領域上佔有一席之地,但也會帶孫子去行天宮收驚,並認為宇宙間有些事情是無法用科學解釋[9]。上任院長後,他於1987年8月在仁愛醫院頂樓興建祭祀院公、院婆的小廟,以讓病患祈求[10]。
在院長期間,陳寶輝推行院內禮貌運動,由專業性禮儀顧問傳授園方服務人員該有的禮貌態度,成為臺灣公立醫院第一次突破性的作法[11]。陳寶輝也用人唯才,提拔能力不錯的醫生上位,而獲底下好評[4]。
參考
- . 民生報. 1996-08-29 (中文(臺灣)).
- 鄧桂芬. . 聯合報. 2018-10-15 (中文(臺灣)).
- 陳永興. . 民報. 2020-12-13 [2023-10-20] (中文(臺灣)).
- 陶允正. . 聯合晚報. 1993-05-13 (中文(臺灣)).
- 林進修. . 聯合晚報. 1992-12-13 (中文(臺灣)).
- 袁子倫. . 民生報. 1993-04-29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2018-10-13 (中文(臺灣)).
- 胡寶璉. . 聯合報. 1988-02-08 (中文(臺灣)).
- 林淑玲. . 中國時報. 1995-03-21 (中文(臺灣)).
- 林香君. . 民生報. 1990-08-27 (中文(臺灣)).
- 詹建富. . 民生報. 1988-09-18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93-05-14 (中文(臺灣)).
- 劉孝煦. . 中國時報. 1996-09-25 (中文(臺灣)).
- 張立勳. . 中國時報. 2020-10-30 [2023-10-20] (中文(臺灣)).
- . 總統府公報. 2020-11-11 [2023-10-2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