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卡星

阿米卡星英语:)是一种抗生素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病原细菌感染,[8]包括败血性关节炎腹腔内感染脑膜炎肺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8]它也用于治疗多重抗药性结核病[9]此药物经由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及口部吸入方式使用。[8]

阿米卡星
临床数据
商品名Amikin、Amiglyde-V、Arikayce及其他
AHFS/Drugs.comMonograph
MedlinePlusa682661
核准状况
怀孕分级
给药途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及口部吸入
药物类别胺基糖苷类抗生素
ATC码
法律规范状态
法律规范
药物动力学数据
生物利用度>90%[7]
血浆蛋白结合率0–11%
药物代谢几乎不会被代谢
生物半衰期2–3小时
排泄途径
识别
  • (2S)-4-Amino-N-[(2S,3S,4R,5S)-5-amino-2-[(2S,3R,4S,5S,6R)-4-amino-3,5-di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2-yl]oxy-4-[(2R,3R,4S,5R,6R)-6-(aminomethyl)-3,4,5-trihydroxy-oxan-2-yl]oxy-3-hydroxy-cyclohexyl]-2-hydroxybutanamide
CAS号37517-28-5  checkY
PubChem CID
DrugBank
ChemSpider
UNII
KEGG
ChEBI
ChEMBL
CompTox Dashboard (EPA)
ECHA InfoCard100.048.653
化学
化学式C22H43N5O13
摩尔质量585.61 g·mol−1
3D模型(JSmol
  • O=C(N[C@H]3[C@H](O[C@H]1O[C@@H]([C@@H](O)[C@H](N)[C@H]1O)CO)[C@@H](O)[C@H](O[C@H]2O[C@H](CN)[C@@H](O)[C@H](O)[C@H]2O)[C@@H](N)C3)[C@@H](O)CCN
  • InChI=1S/C22H43N5O13/c23-2-1-8(29)20(36)27-7-3-6(25)18(39-22-16(34)15(33)13(31)9(4-24)37-22)17(35)19(7)40-21-14(32)11(26)12(30)10(5-28)38-21/h6-19,21-22,28-35H,1-5,23-26H2,(H,27,36)/t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1+,22+/m0/s1 checkY
  • Key:LKCWBDHBTVXHDL-RMDFUYIESA-N checkY

阿米卡星与其他胺基糖苷类药物一样,会导致听力损失、身体平衡问题和肾功能衰竭[8]其他的副作用有瘫痪(导致无法呼吸)。[8]如果个体在怀孕期间使用,出生的后代可能会永久性失聪。[8][1]阿米卡星是通过阻断细菌30S核糖体亚基的功能,使其无法产生蛋白质而发挥作用。[8]

医疗用途

阿米卡星最常用于治疗严重性多重抗药性与需氧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后者细菌特别指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沙雷氏菌属[10]少数会受阿米卡星强烈影响的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属[10]诺卡氏菌属两种。 [11]在第一线药物无法控制非结核分枝杆菌属感染和结核病感染(且如果是对阿米卡星效力敏感的菌株所引起)时,也可使用阿米卡星治疗。[8]此种药物在治疗时很少会单独使用。[12]

阿米卡星常用于治疗下述疾病:[8]

  • 支气管扩张[13]
  • 骨骼和关节感染
  • 替卡西林共同使用,治疗癌症患者的粒细胞减少症[14]
  • 作为其他药物(如克林霉素甲硝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芐西林/舒巴坦)的辅助药物,用于治疗腹腔内感染(如腹膜炎
  • 脑膜炎
  • 分枝杆菌属感染,包括用作治疗活动性结核病的二线药物。[15]它也用于治疗由鸟分枝菌群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菌群偶发分枝菌群的感染。
  • 玫瑰红球菌所引起类似结核病的感染
  • 呼吸道感染,包括作为β-内酰胺类或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辅助药物,用以治疗院内型肺炎
  • 败血症,包括新生儿败血症,[10]作为β-内酰胺类或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辅助药物
  • 皮肤和手术缝合部位感染[10]
  • 对毒性较低药物具有抗药性的细菌所引起的泌尿道感染(通常是肠杆菌科细菌或绿脓杆菌

阿米卡星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针对嗜中性白血球低下发烧患者进行经验治疗[8]

悬浮液吸入剂

美国[16][6]欧盟[3]也批准使用含阿米卡星的脂质体悬浮液吸入剂,用于治疗鸟分枝菌群感染。

特定人口群组

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老年人通常会出现随年龄增长而有的肾功能下降,而儿童则为肾脏尚未发育完全,而应采小剂量治疗方式。此药物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被归类为妊娠类别D,表示有可能会伤害胎儿。[16]

阿米卡星于人体内的分布容积、清除率以及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如下述:

  • 一般来说,应避免将阿米卡星用于婴儿身上。[17]婴儿由于细胞外液浓度较高,其药物分布容积也往往更大,会含有更多胺基糖苷类药物。[7]
  • 阿米卡星于老年人体内的停留时间往往更长。 20岁患者的阿米卡星平均清除率为每小时6升,而80岁患者则为每小时3升。[18]
  • 囊肿性纤维化患者的清除率则更高。[19]
  • 对于患有肌肉疾患,如重症肌无力症帕金森氏症等的患者,阿米卡星的神经肌肉衔接阻滞作用可能会加剧肌肉无力症状。[8]

不良影响

阿米卡星的副作用与其他胺基糖苷类药物相似。肾毒性耳毒性(可导致听力损失)是最重要的影响,会发生在1-10%的用户身上。[13]肾毒性和耳毒性被认为是由于胺基糖苷类药物容易在肾脏和内耳中累积所致。[7]

人类内耳图,阿卡米星会对耳蜗耳前庭造成损害。

如果使用较高剂量或使用时间超过建议时,可能会导致神经毒性。

含阿米卡星脂质体悬浮液吸入剂的处方信息中列有黑框警告,指出使用将涉及有关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增加,包括过敏性肺炎、支气管痉挛、潜在肺部疾病恶化和咳血,且在某些情况下需住院治疗。[16][6]使用此类吸入剂的患者的其他常见副作用有声音嘶哑咳嗽、耳毒性、上呼吸道不适、肌肉骨骼疼痛、疲劳、腹泻恶心[16][6]

禁忌症

对任何胺基糖苷类药物敏感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因为阿米卡星会引发交叉过敏性。对亚硫酸盐敏感的人也应避免使用(在气喘患者中更为常见),[10]因为大多数阿米卡星通常含有焦亚硫酸钠,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8]

一般来说,阿米卡星不应与另一种可引起神经毒性、耳毒性或肾毒性的药物一起使用,或在其之前/之后使用。此类药物包括其他胺基糖苷类药物、阿昔洛韦(抗病毒)、两性霉素B(抗真菌)、杆菌肽(抗生素)、卷曲霉素粘菌素多粘菌素B万古霉素,以及用于化学疗法顺铂[8]

阿米卡星不应与神经肌肉阻滞药一起使用,因为它们会加剧肌肉无力和瘫痪。[8]

药物交互作用

阿米卡星可被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灭活,但程度不如其他胺基糖苷类药物,而仍经常与青霉素(一种β-内酰胺类药物)和碳青霉烯类药物一起使用,以产生针对某些细菌的附加作用。已知抗生素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霉素通常通过药理拮抗作用让胺基糖苷类药物失去活性。[8]

阿米卡星的药理拮抗剂作用会降低某些疫苗的效果,例如活的减毒卡介苗(用于预防结核病)、霍乱疫苗和口服减活伤寒疫苗[13]

药理学

作用机制

原核生物30S核糖体亚基。图中,橙色部分代表16S 核糖体RNA,蓝色部分代表附着的各种蛋白质。

阿米卡星不可逆地与16S 核糖体RNA和30S核糖体亚基的RNA结合S12蛋白结合,并通过改变核糖体的形状来抑制蛋白质合成,使其无法正确读取信使核糖核酸遗传密码[10][20]它也干扰与转运核糖核酸(tRNA)反遗传密码摇摆碱基对相互作用的区域。[21]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在碱性环境下作用较佳。[7]

在正常剂量下,会在24-48小时内对具有阿米卡星敏感性的细菌发生作用。[10]

抗药性

阿米卡星可避开所有抗生素失活酶的攻击,而这些酶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但氨基乙酰转移酶和核苷酸转移酶两者除外。[22]

药物动力学

阿米卡星无法经由口服方式吸收,因此必须经由肠胃外给药。于肌肉注射时,它在0.5-2小时内达到血清浓度的峰值。不到11%的阿米卡星会与血浆蛋白结合,分布在心脏胆囊、肺和骨骼中,以及胆汁、组织液、胸膜液和滑液之中。

化学

阿米卡星由卡那霉素衍生而来。[23][24]

阿米卡星由卡那霉素衍生而来的过程
阿米卡星由卡那霉素衍生而来的过程

社会与文化

阿米卡星于1971年由礼来公司提出申请,于1972年获得专利,并于1976年进入商业贩售。[25][26]它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27]

兽医用途

虽然阿米卡星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仅适用于治疗狗和马的子宫内感染,但它是兽医学中最常使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之一,[28]并已用于狗、猫、豚鼠绒鼠仓鼠小鼠土拨鼠家牛乌龟陆龟鳄鱼牛蛙的治疗。[7][29][30]它常用于治疗蛇的呼吸道感染、乌龟的细菌性甲壳病和金刚鹦鹉鼻窦炎。它通常禁用于家和野兔(但仍被使用),因为它会损害兔类肠道菌群的平衡。[7]

对于狗和猫,阿米卡星通常用作外用抗生素,治疗耳炎和角膜溃疡,尤其是绿脓杆菌引起的。

参考文献

  1. . Drugs.com. 2019-12-02 [2020-03-13].
  2. .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TGA). 21 June 2022 [2024-03-30].
  3. .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21 July 2020 [2023-03-04].
  4. . Union Register of medicinal products. [2023-03-03].
  5. . (emc). 16 September 2015 [2020-03-13].
  6. . DailyMed. 2018-09-30 [2020-03-13].
  7. Plumb DC. . 7th. Stockholm, Wisconsin; Ames, Iowa: Wiley. 2011: 39–43. ISBN 978-0-470-95964-0.
  8. .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uart MC, Kouimtzi M, Hill SR , 编.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137. ISBN 9789241547659. hdl:10665/44053可免费查阅.
  10. . DailyMed. 2019-4-10 [2020-05-13].
  11. Scholar EM, Pratt WB.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0-05-22: 15–19. ISBN 978-0-19-9759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12. Cunha BA. . The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Antimicrobial Therapy. November 2006, 90 (6): 1089–1107. PMID 17116438. S2CID 30373734. doi:10.1016/j.mcna.2006.07.006.
  13. . Medscape. WebMD.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14. Aronson J. K. (编). . 16th. Oxford: Elsevier. 2016: 207–209. ISBN 978-0-444-53716-4.
  15. Vardanyan R, Hruby V. . . Boston: Academic Press. 2016: 669–675. ISBN 978-0-12-411492-0.
  16. .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新闻稿). [2018-11-12]. 公有领域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17. Ettinger SJ, Feldman EC. .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09-12-24: 1976, 523. ISBN 978-1-4377-02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18. Maire P, Bourguignon L, Goutelle S, Ducher M, Jelliffe R. . Jelliffe RW, Neely M (编). . Boston: Academic Press. 2017: 373–382. ISBN 978-0-12-803348-7.
  19. Eghianruwa K. . Author House. 2014: 16. ISBN 978-1-4918-00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20. Bauman RW. 4th. Boston: Pearson. 2015. ISBN 978-0-321-91855-0.
  21. . DrugBank. 2017-08-02 [2017-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22. Mudd E. .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17-08-07 [2017-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23. Kawaguchi H, Naito T, Nakagawa S, Fujisawa KI. . 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December 1972, 25 (12): 695–708. PMID 4568692. doi:10.7164/antibiotics.25.695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24. Monteleone PM, Muhammad N, Brown RD, McGrory JP, Hanna SA. . Analytical Profiles of Drug Substances 12. Academic Press. 1983-01-01: 37–71. ISBN 9780122608124. ISSN 0099-5428. doi:10.1016/S0099-5428(08)60163-X.
  25. Fischer J, Ganellin CR. . John Wiley & Sons. 2006: 507. ISBN 97835276074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26. . OUP Oxford. 2009: 56. ISBN 9780191039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4).
  2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hdl:10665/325771可免费查阅. WHO/MVP/EMP/IAU/2019.06. License: CC BY-NC-SA 3.0 IGO.
  28. Forney B. . Wedgewood Pharmacy. [201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29. Riviere JE, Papich MG. . John Wiley & Sons. 2013-05-13: 931. ISBN 978-1-118-685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30. Mader DR, Divers SJ. .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3-12-12: 382. ISBN 978-0-323-2429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