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屏幕

(英语:,或称锁定画面,是一款在各个操作系统都有得到应用的用户界面。它们通过要求用户进行特定操作,来实现访问控制。用户可能需要在锁定屏幕上输入密码、特定的组合按键,或使用设备的触摸屏来进行手势识别,才能解锁设备,访问特定内容。

锁定屏幕的接口设计各有不同。有些锁定屏幕只是一个简单的登录屏幕。不过也有些锁定屏幕会显示目前时间、日期、天气、推送、后台媒体控制界面、应用程序捷径(比如打开相机的捷径)、用户自行输入的信息[1][2][3]

各个平台的锁定屏幕

行动操作系统

Android 4.3的锁屏;上述设备可通过拖拽圆形挂锁图标来解锁。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一般都是采用建基于手势的锁定屏幕。由Neonode生产的手机需通过向右滑动触摸屏来解锁。苹果公司iPhoneiPadiOS 10之前,也是采用类近机制来解锁——把屏幕向右滑动。自iOS 5开始,向另一个方向滑动则会打开「相机」。到了iOS 7,设计者为了配合全新的视觉设计风格,而决定移除滑块;用户仍可通过滑动屏幕来解锁。锁定画面上亦会显示日期、时间、最新通知、音频控制接口[4][5]。iOS 10的锁定画面改动了不少,其不用手势识别去作解锁触发机制 ,改以Home键来解锁。用户仍可以滑动屏幕的方式来打开「相机」。向右滑则会打开左边的小工具页面[6][7]。由于iPhone XiPad Pro取消了实体Home键,故用户需通过从屏幕底部向上滑动来解锁[8][9]

起初Android并没有采用建基于手势的锁定屏幕,用户需按下手机的菜单键来解锁。到了Android 2.0,才有了锁定屏幕。它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图标:一个用于解锁,另一个则用于设置音量。把图标拖至曲线条中间位置即可使用相关功能。在Android 2.1,开发者移除了曲线条,改用两条放在左右两端的直条去进行上述操作[10]。Android 3.0则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要把圆形挂锁图标拖至一个大圆形外才可解锁[11]。在Android 4.0,用户可以滑动屏幕的方式来打开「相机」。在Android 4.1则可以通过向上滑动进入Google搜索页面[12][13]。Android 4.2的锁定屏幕出现了更进一步的转变,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从左下角往右滑动,打开小工具页面。从右下角往左滑动则能开启「相机」[13]。Android的锁定类型有密码锁定、PIN码锁定、图形锁定、指纹锁定人脸锁定[10]

其他厂商的Android手机通常采用与原生Android不同的锁定屏幕设计:HTC Sense的部分版本通过拖动下方的金属环来解锁,部分应用程序亦可通过拖动图标至金属环的方式打开[14]三星设备则只要在锁定屏幕上任意滑动即可解锁(装有TouchWiz Nature的设备则会额外加入涟漪或炫光效果)。三星的锁定屏幕跟HTC有共通之处,上面同样可以加入应用程序捷径[15][16]

一些广告软件会劫持缺省锁定屏幕,在上面显示广告。2017年11月,Play 商店正式禁止非锁定屏幕应用程序在锁定屏幕上显示广告[17]

桌上操作系统

Windows NT,用户已可通过操作「锁定」一台电脑。在锁定后会显示登录画面,用户需输入正确密码才能解锁。从Windows XP开始,用户可以改以快捷键⊞ Win+L进行锁定操作[18]。为了使Windows 8更为贴近行动操作系统,开发者重新设计了它的锁定画面,并容许用户自行选择锁定画面的背景。此外锁定画面还会显示时钟、行事历、来自应用程序的通知。用户需通过向上拖动鼠标或触摸屏来解锁设备[19]Windows 10的锁定画面设计与Windows 8类同。用户还可以在其锁定画面上使用Cortana智能个人助理。它的背景图片则可以幻灯片秀的方式定时转换,或由Windows焦点提供[20][21]

部分类Unix系统的锁定画面建基于像XScreenSaver和gnome-screensaver般的屏幕保护设备[22][23]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锁定屏幕

参考数据

  1. Cipriani, Jason. . CNET.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英语).
  2. T, Florin. . Phone Arena.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美国英语).
  3. . Android Central. 2018-06-18 [202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4. . PC World. [201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5. . MacWorld. [201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9).
  6. . TechRadar. [2017-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英语).
  7. . CNET. [2017-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英语).
  8. Pierce, David. . Wired. [2017-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美国英语).
  9. Whitney, Lance. . PCMAG. [2020-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4) (英语).
  10. . The Verge. [201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1).
  11. . Ars Technica. [201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12. . SlashGear. [201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13. . TechRadar. [201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4).
  14. . GSM Arena. [201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7).
  15. . NDTV. [2013-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16. . GSM Arena. [201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17. . Ars Technica.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美国英语).
  18. . Microsoft. [201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8).
  19. . SuperSite for Windows. [201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2).
  20. . PCMAG. [2018-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1) (英语).
  21. . The Verge. [2018-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22. Zawinski, Jamie. . [201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23. . The H. [201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