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眶鸻

学名,英语:,是鸻形目鸻科鸻属下的一种鸟类。[2]这种鸟类是一种涉禽,以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牠们广泛分布于欧亚非三洲的海岸、河流、湖泊或潟湖边,部分个体视季节会迁徙,自欧洲移动至非洲或印度过冬,春季时再返回;但也有个体是全年留鸟。

小环颈鸻
普通亚种夏羽,摄于土耳其奥斯曼尼耶省
普通亚种亚种冬羽,摄于日本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鸻科 Charadriidae
属: 鸻属 Charadrius
种:
小环颈鸻 C. dubius
二名法
Charadrius dubius
Scopoli, 1786[2]
亚种
  • C. d. curonicus Gmelin, JF, 1789
  • C. d. jerdoni (Legge, 1880)
  • C. d. dubius Scopoli, 1786
分布范围
  繁殖区
  非繁殖区
  留鸟
  过境
异名
  • Thinornis dubius Scopoli, 1786
  • Aegialitis dubia Scopoli, 1786
  • Charadrius curonicus Gmelin, JF, 1789
  • Aegialitis jerdoni Legge, 1880

小环颈鸻最大的特征为其金黄色的眼圈。夏季时,成鸟头上会有着黑色的眼带,而下颈处也有黑色的环带,胸腹白色,其他部分多为灰褐色。冬季时黑色的部分转为褐色,但金色眼圈仍通常可见。雄雌则差别在夏季时耳羽的颜色:其中雄性全黑,而雌鸟会带有部分褐色。几乎缺乏翅膀额外条纹,及几乎全黑的短鸟喙,较小的体型等特征,使其不难与其他类似物种区分。

其警戒性高,不喜群居。繁殖期时领域性也通常很高,但也有容忍其他同类或物种一同居住之情形。筑巢时往往仅在空阔或平坦的砂砾地上挖掘浅坑形成。牠们通常每年繁殖一窝卵,每窝产3—5枚卵,孵化期24—26天,在24—29天后离巢,再8—25天后可独立生活。虽然有被人类干扰或洪水导致栖地缩减的问题,但目前因分布范围广大且数量众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无危物种。

物种命名与分类

这个物种由奥地利博物学家乔瓦尼·安东尼奥·斯科波利于1786年描述,其模式产地位于吕宋岛[3][4]:426他当时认为其外观较类似斑鸻属鸟类,但并不具有后趾,因此将其归入鸻属下,并给予了此一种小名。[3]该词意思为「怀疑的」或「可疑的」,指其分类地位并不确定。[5]:141[6]法国博物学家彼埃尔·索纳拉特曾认为小环颈鸻只是剑鸻产生了一些羽毛变化的变种。[5]:141

其属名有两种解释可能,一种是来自于晚期拉丁语,《圣经武加大译本》中提到的一种黄色鸟类charadrius。[5]:99另一种则是来自古希腊语转写:kharadrios),指的是一种栖息于河谷间的夜行性水鸟,亚里士多德等学者曾提及看到这种鸟可以治疗黄疸,后续被认为指的是欧石鸻,因此此名称被用于小型鸻鸟。[5]:99[6]中文名称的「金眶」则源自于眼睛周遭一圈相当明显的金色外框。[7]

长嘴剑鸻

金眶鸻

福氏鸻

三色鸻

滨鸻

黑额鸻

黑头鸻

半蹼鸻

笛鸻

剑鸻

双领鸻

2022年所创建的鸻属支序图[8]

这个物种在分类学上是鸻属的一部分,其近亲为长嘴剑鸻[8]

亚种

根据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之名录,目前小环颈鸻有三个亚种。[2]这三个亚种在羽毛颜色上相似,差别在鸟喙上:其中南方亚种的鸟喙最短,指名亚种的最长;而普通亚种及南方亚种的鸟喙基部黄色的部分较多。[9][10][11]

  • 指名亚种():分布于菲律宾、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东侧。有些学者会分类出一个分布于新几内亚及新爱尔兰岛的太平洋亚种(),但现在被认为是指名亚种的一部分。[10]
  • 普通亚种():分布于欧洲、经俄罗斯、土耳其、中东、蒙古至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台湾至日本。由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于1789年描述。[2][12]亚种名指一个现位于拉脱维亚西部的旧地名库尔兰「Curonia」。[5]:125
  • 南方亚种():分布于印度至中国南部、泰国北部及中部、柬埔寨东部以及越南中北部到东南部。由澳洲鸟类学家威廉·樊尚·李格于1880年描述。[13]亚种名用以纪念指出这个物种差异的英国动物学家托马斯·卡文希尔·杰顿[5]:211[13]

形态描述

小环颈鸻的体长14—18公分,体重26—53公克(平均约38.7公克)。[14][15][16]鸟喙宽平均约2.6公厘、深平均约3.1公厘、嘴峰长平均约16.1公厘;翼展32—48公分,翼长平均约11.5公分;跗跖平均长约23.2公厘,尾长平均约55.6公厘。[14][15][16]寿命约5—10年。[17]

小环颈鸻的性别可由夏季时的耳羽颜色区分,颜色偏淡棕者为雌鸟,附图为左雄右雌

成鸟最大的特征就是有明显的金黄色眼圈,鸟喙全黑(下喙基部有一些橙色或淡黄色)。[18][16][19]夏季时,其额头处为白色,上方黑色,眼睛有一条较宽的黑色条纹穿过并延伸至耳部,该条纹上方则有一圈白色细线,头顶后方为灰褐色。[6]喉颈处白色,下颈有一圈黑色环带;胸、腹白色,其余身躯部分主要为灰褐色。[6]冬季时,其头、胸部黑色部分变为褐色,额头和眉毛呈淡棕色,金色的眼圈通常仍可见。[15]眼睛虹膜黑色或深褐色;腿因为胸腹部较不饱满的缘故看起来较为纤细而长,夏季时呈暗黄色带粉红色调,冬季呈现褐色。[15][6][16][19]翅膀上没有或几乎不可见有额外条纹,是唯一不具该特征的小型鸻。[16][19]尾巴单色,但边缘较浅,末端较暗。[16]两性体色大致相似,惟雌鸟在头部耳羽和胸前的条纹中褐色区块较多。[6][15]

小环颈鸻幼鸟

幼鸟类似于冬羽成鸟,但缺乏明显的眉毛,上背羽毛有浅褐色边缘,在近距离可见淡黄色的眼圈。[15][4]:426头顶及背部杂色斑块较多,延伸到耳羽下方。[20][16]腿则呈黄色调或暗橙黄色。[11]

这个物种体型上比剑鸻稍小,鸟喙较修长,尾部更纤细,动作也较为灵活。[15][19]长嘴剑鸻则差在小环颈鸻鸟喙较短,且眼周的金框较为明显。[20]冬羽时黑色胸带较为不明显的情况下,则可能会与环颈鸻相似。[19]

栖息环境与迁徙

小环颈鸻的普通亚种是侯鸟,其他亚种及部分分布于较南侧地区的普通亚种则是全年留鸟,但可能有视水情行短距离的移动。[11][21]该亚种在四月至十月之间于欧洲繁殖,自七月中旬陆续开始迁徙至非洲、印度和东南亚过冬,大多数个体会在九月底之前离开。[15][9]二、三月的春季时则向北返回至繁殖地。[9][11]有一些个体可能会一个地方在繁殖几年后迁徙至他处。[17]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小环颈鸻来回迁徙的时间提早了一周,但待在繁殖地的总时间没有明显变化。[21]

这个物种主要分布于海拔低于800公尺的低地地区,但最高可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拔2750公尺处发现其踪影。[4]:426[21]会在各种天然、半天然和废弃地区繁殖,包括有泥泞或沙砾的平坦海岸、人造废地和砾石河床等;偶尔在沿海潟湖的上空出现,但偏好淡水环境。[17][16][22]通常小环颈鸻会避免在有定期耕作的农田筑巢,但会利用排干的鱼塘。[23]

习性

小环颈鸻主要为独自行动,不喜群居,也不常与其他涉禽有所交集。[9][19]走路时的型态类似在小跑步,在急走一段距离后会停下休息,再向前走。[22][10]飞行时贴近地面,速度较快且直。[17]繁殖期时社交性强且活泼,喜欢发出叫声。[16]在受到惊扰时或在警戒时,会不断点头。[22][19]警戒心相当强,常常蹲伏以隐藏自身,并用单侧的眼睛观察上空动静。[22]

食性

小环颈鸻主要以昆虫和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包含鳞翅目鞘翅目蚂蚁蜻蜓蜻蛉、蠕虫、蜘蛛、甲壳类、软件动物等。[15][17][10][4]:426以站立向前奔跑,倾斜身体的方式啄食猎物。[17]牠们也会以腿搅动泥面或水面,使昆虫惊起并加以捕捉。[24][22]

繁殖

小环颈鸻的繁殖期是地区而定:在欧洲是4月至9月之间;在中国是5—7月;在北非为3—5月;在南印度的南方亚种则是3月至5月繁殖,但在斯里兰卡为6月至7月。[11][10][21]这个物种具有领域性,会与其他同类或物种竞争地盘;但有时也被发现会半聚居性的筑巢,这时巢穴间的距离可仅有9公尺。[11]也有发现过剑鸻会与之混巢,而导致有外来幼鸟被收养的情形。[4]:402在求偶时,雄鸟会在领地上进行低空长时间的特殊飞行,展示类似于蝙蝠的飞行方式。[17]

小环颈鸻喜欢在广阔且空旷的沙滩或砾石平地上兴建鸟巢,包含河流边、湖岸边、河岛及沙洲上,亦可见于稻田地上。[24]牠们通常会习惯在相同的环境中筑巢,不会特意倾向选择于自己曾繁殖过的地点,而是迁移至几公里外的地方;且偏好在对天敌有危险性的物种旁边繁殖以避免损失。[4]:426其鸟巢构造简单,通常仅为一个浅凹及使用一些周遭的材料制成。[24][15]有时会有第三者作为帮手协助繁殖,但与配对的关系不明。[4]:426

普通亚种的卵标本,藏于法国图卢兹博物馆

雌鸟每年产一窝(南方的可能一年有两窝),每窝产3—5枚卵(多为3—4枚),每枚约隔36小时产下。[6][10][4]:426[21]卵为梨形,偏沙黄色或似鸭蛋的绿色,另有褐色斑点,多集中于钝端。[10]卵大小为长28.5—33.5公厘、宽21—24公厘、重7—9公克。[10]雌雄一同分担孵化责任,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则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4—26天。[6][10]

雏鸟为早熟性,破壳后不久即能行走,一个月内能随亲鸟飞行。[10]在24—29天后离巢,再8—25天后可独立生活。[21]幼鸟的羽毛大约会在离巢后三个月内被完全更换。[11]孵化成功率65—86%,而雏鸟成功离巢率26—64%。[4]:426离巢后的亚成鸟通常在第二年会进行首次繁殖。[4]:426

叫声

小环颈鸻最常被听到的叫声在飞行中,一种短促而尖锐的叫声「piu」或「pew」。[15]警报声则是更为锐利的「pree」或「pri-pri-pri-」。[15]也会发出带金属音的「wei、wei、you」或「wei、you」。[20]其歌声为相当缓慢、有节奏、粗糙的「crree-a、crree-a、crree-a……」,常见于雄鸟求偶时的飞行叫声。[15][19]

威胁与天敌

小环颈鸻的天敌有八哥、黑水鸡骨顶鸡赤狐、乌鸦、白鼬伶鼬美洲水鼬等。[18][25]当小环颈鸻在繁殖时,这些天敌往往会被吸引过来并掠食巢中的卵导致繁殖失败。[25]在一次研究中称牠们对选择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上没有特别偏好,但在鱼塘等空旷处所筑的巢特别容易遭受天敌掠食。[23]其他孵化失败的原因包含洪水、人为扰动和在孵卵期间蛋壳破裂等。[26]

目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栖息地损失的问题,例如在地中海沿岸和约旦河沿岸受到来自石油和焦油的污染后,使得该物种难以在该处繁殖后代;也有来自受到娱乐活动或洪水调节导致的栖息地损失。[4]:426

保育情形

2006年时,全球估计有约28万至53万只小环颈鸻,其中在欧洲有26.9万至52.4万只。[27]而指名亚种跟南方亚种在2011年时预测各有约2.5万—10万只。[21]2002年时则估计亚洲约有2.5万至10万只之间。[6]被描述为「相当常见」的鸟类,并可容忍人类开发过后的环境,如污水处理厂、矿区和垃圾堆等。[19]其繁殖范围达8760万平方公里,虽然其族群长期趋势正下滑,但仍不达易危的阈值,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无危物种。[1][27]

  • 伯恩欧洲野生物种保育和栖地公约》附录二物种[28]

参考数据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mended version of 2016 assessment).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e.T22693770A155486463. [2023-12-19]. doi:10.2305/IUCN.UK.2019-3.RLTS.T22693770A155486463.en可免费查阅.
  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Gill, F.; Donsker, D.; Rasmussen, P. , 编. . 2023 [2023-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9) (英语).
  3. Scopoli, Giovanni Antonio. (PDF). Ticinum. 1787: 93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20) (拉丁语).
  4.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Sargatal, Jordi (编). 需要免费注册 3.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6 [2023-12-19]. ISBN 978-84-87334-20-7 (英语).
  5. Jobling, James A.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ISBN 978-1-4081-2501-4 (英语).
  6. 刘小如; 丁宗苏; 方伟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颜重威. . 台湾: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 2012-12-01: 33—36 [2023-12-19]. ISBN 978-986-03-392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中文(台湾)).
  7. . 香港湿地公园.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中文(香港)).
  8. Černý, David; Natale, Rossy.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22-12-01, 177: 107620 [2023-12-20]. ISSN 1055-7903. doi:10.1016/j.ympev.2022.107620 (英语).
  9. Rosair, David. 需要免费注册. Edison, N.J.: Chartwell Books. 2004: 72 [2023-12-20]. ISBN 978-0-7858-1900-4 (英语).
  10. 赵正阶. 申桂兰 , 编. .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06: 460-462. ISBN 7-5384-2407-5 (中文(中国大陆)).
  11. Hayman, Peter. 需要免费注册.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6: 284–285 [2023-12-21]. ISBN 978-0-395-37903-5 (英语).
  12. Gmelin, Johann Friedrich. . 1, Part 2 13th. Lipsiae [Leipzig]: Impensis Georg. Emanuel. Beer. 1789: 692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拉丁语).
  13. Legge, William Vincent.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 编. .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Academic Press, [etc.]). 1880, 1880: 38–39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英语).
  14.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7-22].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英语).
  15. Svensson, Lars. 需要免费注册.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138 [2023-12-19]. ISBN 978-0-691-14392-7 (英语).
  16. Brazil, Mark.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60. ISBN 978-0-7136-7040-0 (英语).
  17. Hume, Rob. 6. Great Britain: DK. 2020-11: 152. ISBN 978-0-2414-1453-8 (英语).
  18. 周俊雄. . 新头条. 2022-04-14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中文(台湾)).
  19. Beaman, Mark. 需要免费注册.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1998: 302 [2023-12-20]. ISBN 978-1-4081-3523-5 (英语).
  20. 赵欣如; 朱雷; 关翔宇; 钱程; 张棽; 钟悦陶; 崔月. . 2018-06: 商务印书馆. : 216. ISBN 9787100160407 (中文(中国大陆)).
  21. Wiersma, Popko; Kirwan, Guy M.; Christie, David; Boesman, Peter F. D. 需要付费订阅. Birds of the World. 2020 [2023-12-19]. ISSN 2771-3105. doi:10.2173/bow.lirplo.01species_shared.bow.project_name (英语).
  22. 萧木吉; 李政霖. . 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 2014-01: 152. ISBN 9789860425550 (中文(台湾)).
  23. Cepáková, Eva; Šálek, Miroslav; Cepák, Jaroslav; Albrecht, Tomáš. . Bird Study. 2007-07, 54 (2): 284–288 [2023-12-21]. doi:10.1080/000636507094614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30).
  24. . 香港湿地公园.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中文(香港)).
  25. Gulickx, M.M.C.; Kemp, J.B. . Conservation Evidence. 2007, 4: 30–32 [2023-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英语).
  26. Kim, Jae-Woong; Cha, Jae-Seok; Park, Hee-Cheon. . 한국조류학회지. 2007-05, 14 (1): 45–50 [2023-12-21]. ISSN 1225-91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1) (韩语及英语).
  27. Ashpole, J.; Butchart, S.; Malpas, L.; Ekstrom, R. J. . BirdLife Data Zone. [2023-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英语).
  28. Standing Committee to the Bern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 . Council of Europe. 2018-03-08 [2023-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英语及德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