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北轻南
重北轻南,又称南北差距,是指台湾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高度集中在首都台北市[1],使得台北市在金融、经济、科技、政治、教育、学术、文化各领域都遥遥领先台湾其他地区的现象,此现象是和台北作为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而拥有强大的磁吸效应以及台湾经济持续高速成长有密切关系[2][3]。
从1945年之后,中央政府由中国国民党执政时期较长,但西元2000年之后则民主进步党执政时期相对较长,且南台湾在西元2000年后主要都是民进党执政。台湾南北差距可以讲是两党之间、府际之间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无法提出有效政策,并互相配合对方提出的政策所造成的结果。[4]根据统计从1980年到2012年间,北台湾总人口增加368万,中台湾增加114万,南台湾增加86万,长期的趋势是南部人口成长比中部低,中部又比北部低,人口成长的趋势与距离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市的远近相反,此现象被认为与中央政府整体国土规划与产业布局的结果有关。
南北失衡背后潜藏的是台湾长期以来的地区资源分配问题,以及因行政区划、产业布局衍生出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历史沿革
台北市
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后台北市政府的首都地位不但高于台湾的其他县市,与台湾省政府平起平坐,在财政上受惠于《财政收支划分法》对于直辖市可保留较多税收的规定,财政状况逐年改善,成为全台财政最佳的县市。与此同时,多数县市仍因财政困难,对于建设发展力不从心。
随着台湾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果,中央政府亦大举注资台北都会区周边的各项都市建设,从违建拆除、开辟绿地、拓宽道路等到两厅院等。 自1980年代起,台湾的建设(由中央统筹分配的各地方政府总支出、经济建设投资、交通建设投资等)有将近一半投入以台北市为内核的北台湾[5][6]。 台北遂成为全台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传播媒体与学术教育的中心。
南北差距
“ | 产业结构的转变,冲击原来的蓝领就业结构,高雄的失业人口逐年攀升,去年更创下3.67%的高失业率。失业加上不景气,造成部分人口外移。五年来,高雄的平均人口成长率低于1%,几乎成为停滞状态,成为都市发展上的隐忧...... | ” |
——天下杂志,—1998年7月 |
1994年起陆续有学术文献揭露台湾的区域发展往台北单向倾斜的问题,研究中也以各项数据(包含:预算分配、污染问题、台湾河川整治顺位、公共卫生资源的差距、国际赛事地点、艺文活动数量、大学师生比)来呈现南北的差异,说明政府长期重北轻南是多么的不合理。
长久以来,众多人士均呼吁中央政府应该致力于弭平南北差距,这些诉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税制问题
营业税法:「各省(市)征收营业税,应以其辖境为范围,按营利事业之营业额,依本法分类计征标的表课征之。其未规定之营业,比照其性质类似之营业办理。其无类似之营业者,报由财政部核定之。」
是故,营业税的缴纳地点系以营业行为的发生地点为准;又企业总公司经办的业务即为订货、收款、销售等营业行为,不同于工厂负责之生产、保存、送货等事宜。许多公司行号考虑到台北市的基础建设完善,企业在营运上较为方便,加上台北市政府财源丰富,连带对于公司行号的税捐稽查较为宽松,无形中让企业可以省下许多成本,于是便把企业营运总部设立在台北市。
高污染工业
中南部的一种观点认为,地方上许多包含重工业在内等高污染产业,在台湾长期扮演着原料生产和资源供应的角色,地方并因此需要自行负担维持这些产业运作所需投入之相关行政资源(例如:人力、道路桥梁养护、行政进程、治安、环保、教育、......)以及面对例如环境污染等负面的外溢成本问题。
财政收支划分法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财政划分收支法 |
早期,财政划分收支法规定,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地方政府征收地方营利事业缴纳的税款后,30%可由地方政府自用,50%上缴台湾省政府(省政府),20%提交给省政府统筹分配给其下级政府使用(统筹分配款)。当时虽然已经有县市政府向省政府反映,台湾的经济结构由农业逐步转型为劳力密集工业,许多农田转做为厂房,田赋渐趋式微,营业税取代田赋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不仅蒙受田赋短收的损失,却还须尽义务替多数总公司所在地的台北市政府投入相关公家资源来维护工厂营运,有失公允。但由于台湾所有县市都是省政府的下级单位,企业无论是向哪个地方政府缴纳营业税,都不会影响省政府的岁入资金,因此省政府在知悉问题后仅表达同情,未有实际改革作为。
随着台湾从传统农村社会逐步进入工商业社会,大量外县市人口迁入台北市,衍生出市区人口扩张问题。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为了给予台北市政府更多资源去完善都市基础建设,遂于1967年将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台北市政府的上级机关从此不再是省政府而是层级更高的中央政府。升格为直辖市的台北市,依照当时的财政收支划分法,不再需要向省政府缴纳所征得之大部分营业税。
参考文献
- Chu, Tu-Bin; Liu, Tsai-Ching; Chen, Chin-Shyan; Tsai, Yi-Wen; Chiu, Wen-Ta. .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Springer Nature). 2005-09-02, 5 (1). ISSN 1472-6963. doi:10.1186/1472-6963-5-60.
- . 天下杂志. 2015-07-28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中文).
- . Google Books. [2017-12-23] (中文).
- 邱燕玲.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0-10-02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中文).
- 杨重信. . 台北都会区发展研讨规画论文集. 1990.
- Andersson, Martin; Klinthäll, Martin. .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Elsevier BV). 2012, 23 (2): 170–179. ISSN 0954-349X. doi:10.1016/j.strueco.2012.02.001.
- YouTube上的高雄市改制直辖市(1979.7.1)
- 张翰璧. . 南投县: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ISBN 978-986-00-6759-0. OCLC 799803809 (中文).
- . 高雄市政府万维网(英文网). 2016-09-30 [201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
Taiwan created the “Taiwan Miracle” when the island emerged as a world leader in manufacturing in the 1960s. Kaohsiung was the Industry engine behind the miracle.
- 谌淑婷. . 在线读报. 2010-08-30 [2019-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9).
- . 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建筑管理处. 2014-09-04 [201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2) (中文).
- . 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建筑管理处. 2014-09-04 [201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2) (中文).
- 周信佑. . 中时电子报. 2018-11-20 [201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高雄市政府长期以来,一味硬件思维规划,进行城市美化、绿化,却缺乏软件、融资、法规与流程等配套,更没有思考在地居民适合或实际需要的产业类型,徒让市府债台高筑,却无助于在地就业,也难以吸引青年在地创业深根,以致新投资乏善可陈,每逢选举却又以「重北轻南」、「资源不均」作为在地经济没有起色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