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建设

十大建设是指台湾在1974年至1979年间,为了要改善台湾的基础设施及产业升级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基础建设工程,总共分为十大项目,其中有六项是交通运输建设、三项是重工业建设、一项为能源项目建设,总花费在当时估计达到了新台币二千亿元至三千亿元之间,这些计划带领台湾走出能源危机,加速了当时的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并对台湾经济奇迹产生一定的贡献[1][2][3]

自1960年代起,台湾的经济快速成长,工业建设持续扩大,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公共设施及重要原料已无法适应需求,经济发展面临受限瓶颈,因此制定「稳定当前经济措施方案」,得以妥切解决[4]。在当时,许多高等级公共基本建设更是匮乏欠缺,如高速道路港端口机场发电厂等。1973年10月,全球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物资短缺,导致各国通货膨胀[5]。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为提升跟深化总体经济发展,于是开始推行10项大型基础建设计划[6]

内容

核能发电厂

第一核能发电厂共有两部机组,其设备容量各为63.6万瓩。核能一厂列入十大建设计划优先兴工,两部机组分别于1977年与1978年完工;第二核能发电厂第三核能发电厂为核能发电的延伸计划,后续列入十二大建设计划,分别于1981年与1984年完工。

桃园国际机场

由于台北松山机场的运量趋于饱和,于距首都台北市西南方约40公里的桃园县大园乡(今桃园市大园区),另新建占地1,223公顷的中正国际机场(今桃园国际机场)。

国道一号

国道一号北起基隆,南至高雄,中以支线[lower-alpha 1]连接桃园国际机场,全长373公里。1971年8月14日开工,1974年7月部分路段率先通车,1978年10月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中山高速公路总共建造了75座交流道、2座隧道、349座桥梁,使用了3,231公顷的土地,总预算约429亿,其中81亿为国际贷款。[7]

铁路电气化

因1972年至1973年期间,台湾对外贸易发达,而国营铁路台湾铁路管理局面对公路运输的竞争,受限于蒸汽火车、柴油客车,产生动力输出不足而影响车次增加量,造成乘车拥挤、经常误点、货物难以消化等窘境,为解决客货运量的增加,因此在1973年起计划电气化工程,施行范围以西部干线纵贯线全线(基隆高雄间)进行架设1,153公里长高架电车线,采既有路线施工(边施工、边营运),分段送电,1979年6月27日全线完工通电试车竣事,同年7月1日在高雄车站举行通车典礼,次日全线电气化正式激活[8]

铁路电气化总共分基隆至竹南段、竹南至彰化段(山、海线同时施作)、彰化至高雄段等三期工程,总预算约230.8亿,其中包含台铁自筹7.7亿、发行公债62亿、国外借款108.1亿、国际借款41.5亿、关税11.5亿等[7]

苏澳港

随着台湾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展,导致北部主要港口基隆港运量壅塞更加严峻,政府考量须其他港口帮助其纾解交通量,因此于1972年核定将此港设置为基隆港的辅助港,1973年正式决定辟建新港,并命名为「苏澳港」。

苏澳港主要分二期推动,一期工程于1975年动工、1978年完工,预算44亿;而二期工程则于1979年动工、1983年完工,预算37.5亿。苏澳港直至完工,原预计耗费81.5亿元,实际花费79.8亿元,由中华民国政府预算全额支应,完工后年服务能量约1,000万吨。[9][7]

台铁电气化

北回铁路

为使东部铁路干线与西部接轨,将花莲车站移至花莲市丰川现址,兴建花莲(新)车站至宜兰线南圣湖车站(今 苏澳新站)之单线新线。1979年12月完工,1980年2月1日全线通车。

北回铁路建有81.6公里干线、5.7公里新线,20公尺以上大桥22座、16座隧道、设14站,总预算约74亿元。[7]

台中港

由于台湾进出口长期仰赖高雄港与基隆港两港,两港无法负荷,船舶等待时间增加,在淡水、台中、苏澳选址后,决定于台中市梧栖区为新港港址,命名「台中港」。台中港建设初期以「两个十年计划」为名,希望发展为兼具商、渔、工业等功能的多功能人工港,第一期工程部分于1971年7月展开细部计划、1973年10月完成细部计划,于1973年11月动工、1976年10月完工,建造7,900公尺的堤防与护岸、深水码头7座,提供280万吨的服务容量。[7]

第一期总预算约57亿元,实际支用56.2亿元。

中沙大桥

大炼钢厂

即中钢公司,为了防止依赖外国钢品太深,减轻外汇负担,并解除过去因钢源不一,影响产品精度的缺点,遂决定兴建一贯作业炼钢场,于是出资兴办中国钢铁公司,并将其纳入十大建设之一。中钢的一贯作业炼钢场,占地约480公顷,位于高雄临海第四工业区,滨临高雄港第二港口,自远洋输入原料后,可迳泊厂区码头起卸,节省运费与转运成本。

台湾造船

即台湾造船公司,该厂的设立肩负支持航运、贸易、国防及发展关联工业多目标之基本任务。于1975年建厂同时,即承建美商44万5千载重吨超级油轮,同时也合并原位于基隆的台湾造船公司为其基隆总厂。

石油化学工业

即台湾中油公司,在高雄县开发两处石化工业区—「仁大石化工业区」和「林园石化工业区」。中国石油公司炼油总厂的兴建对于台湾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学品工业之发展而言,不仅减少国内工业对外之依存性,且将增加下游加工产品在外销上的竞争力。

效益

十大建设在短期内抵抗了台湾因石油危机所造成的经济不景气,长期而言则创备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提供充裕的电力,改善台湾的投资环境,钢铁、造船及石化重工业则提高原料的自给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成为工业转型的基础,并加速中下游产业发展,促进台湾经济之策略性产业的发展及工业之全面升级。以中山高速公路而言,基隆台北的行车时间,即由原本的39分钟缩短至18分钟,除了节省时间和金钱外,运量提升并使台湾本岛的公路运输能力提高一倍,亦加速交流道附近的工业区经济发展[10][11]北回铁路国民政府来台第一条兴建的铁路[12],在北回线兴建前花莲台东台东线一直都是独立营运,未能与西部干线相互链接;北回线完成后,东部干线终能与西部干线连接,让台湾东、西部交通打通,且原先被预估是赔钱路线,兴建完工后成为客货运赚钱路线[13]

十大建设实行在当时国民经济所得尚低的台湾,另外同时期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退出联合国等外部困境,一次就实行多项重大投资,其实均冒着很大的风险与考量,工业建设能力与巨额经费能不能推动市场尚且是未知数,所以即使是当时台湾政治局势还未开放的时候,已经遭到舆论界极大的批评和查看,例如当时兴建中山高速公路时,便遭批评是为富人而建设的[14](因当时大多人并未拥有汽车)。十大建设运行时担任中华民国财政部部长李国鼎,则以“歪打正着”来形容十大建设带来的效益[15]

经济成长

十大建设对台湾当时经济指针影响极大,根据行政院主计处(今行政院主计总处)公布数据,中山高速公路于1971年开工后,1974年台湾经济成长率1.16%[16],工业成长率 -4.5%,通货膨胀率 47.5%[17];1976年经济成长率13.86%[16],工业成长率24.4%,通货膨胀率2.48%[17]

马凯认为,十大建设在缓和国内经济停滞的同时,带来高通货膨胀率的副作用[18]

十大建设带来的经济成长[7]
年份当年中华民国经济成长率由十大建设所贡献的经济成长率
1973年11.9%0.6%
1974年0.6%0.03%
1975年2.4%0.5%
1976年11.5%2.6%
1977年8.5%1.3%
1978年12.8%1.2%

就业机会

十大建设直接带来的就业机会[7]
类别增加的就业机会
工程师3,797个
技术员3,048个
领班与监工2,060个
技工55,374个
普通工81,800个
总计146,079个

经济结构改变

十大建设期间的GDP组成[19]
年份加总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
1952年100.032.219.7(12.9)48.1
1960年100.028.526.9(19.1)44.6
1962年100.025.028.2(20.0)46.8
1973年100.012.143.8(36.8)44.1
1984年100.06.346.2(37.6)47.5
1986年100.05.547.6(39.7)46.9
1988年100.05.045 7(37.8)49.3
1990年100.04.343.0(34.1)52.7

后续

十大建设带有鲜明计划经济色彩[20],在建设计划接近尾声时,中华民国政府亦陆续推出与之类似的计划方案,如十二项建设十四项建设六年国建新十大建设爱台十二建设前瞻基础建设计划等,但由于建设初期的影响性,相较后来渐趋饱和的经济市场比较起来,皆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轶闻

  • 当时行政院院长蒋经国宣布“十大建设”时,时任财政部部长李国鼎竟一无所知,许多财经官员事前也被蒙在鼓里,可以说“十大建设”完全是蒋经国一人决策的结果。李虽事后尽力配合筹措财源,包括向沙特阿拉伯筹款,事后李以「好大喜功」、「浮夸」形容这种公共建设。[15]
  • 本来叫做「九大建设」,后来加上核能发电厂才变成「十大建设」,这从中华民国政府发行的邮票可以看出来,起先发行的是「九大建设邮票」,发行了三次,有三个版,核能发电厂完工后发行的「核能发电厂纪念邮票」设计特殊,可以和第三版「九大建设邮票」配成一套,后来又发行「十大建设纪念邮票」小全张。

参见

注释

  1. 1980年建成,当时编为国道一号甲线,参见:国道二号 (中华民国)

参考文献

  1. Yu-Ying Kuo. . Policy Press. 2015: 10-11. ISBN 1447308301.
  2. Yue-man Yeung.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73-74. ISBN 0824823265.
  3. Ronald Ma. . World Scientific. 1997: 259. ISBN 9814497622.
  4. 漆高儒. .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42–143. ISBN 9578506074.
  5. 漆高儒. .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42–143. ISBN 9578506074. 经国先生说:「任何事情没有不困难的,再难也要做。」
  6. 漆高儒. .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91-03-31: 142–143. ISBN 9578506074. 当时他(蒋经国)提出一句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
  7.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 , 编. . 台湾: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 1979年11月: 5–12.
  8.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华民国68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80年12月,页308、314。
  9. 台湾港务公司基隆分公司. . [2016-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10. 水波·林. . 五南图书. 2006年: 316-318.
  11. 于宗先; 王金利. .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10年. ISBN 9570835516.
  12. .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6).
  13. .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14. 台湾西部走廊大动脉-中山高速公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文件乐活情报,国家发展委员会文件管理局
  15. 康绿岛:《李国鼎先生口述历史——话说台湾经验》,1993年
  16. (繁体中文). 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处--中华民国统计信息网(专业人士). [2008-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7. (繁体中文). 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处. [2008-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02).
  18. . 中时电子报. [200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7).
  19. . CEPD. 1991年.
  20. . 中华网.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