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镐

邱永镐1668年—1742年),广东省潮州府镇平县白泥湖(今日梅州市蕉岭县客家人,后随军来台。是屏东平原长治乡一带的开拓者,垦荒筑圳,朱一贵事件吴福生事件亦参与平乱,为六堆的重要人物之一。邱氏家族对当地贡献良多,后代于台湾绵延千余人[1]。今日长治乡长兴村留有邱永镐祠、邱永镐圳等处以兹纪念。

邱永镐
国家清朝
出生康熙七年元月二十八日(1668年)
广东省潮州府镇平县白泥湖
逝世乾隆七年十月(1742年)
福建省凤山县港西里火烧(今台湾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
谥号英训
坟墓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茶子坪
祠庙 台湾邱永镐祠

生平

邱永镐公祠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邱永镐二十九岁时,随戎伍只身来台,落脚台南。初于府城三郊行担任伙计,略能读写文本,会打算盘,加之聪明伶俐,颇得器重[2]。后被派来阿猴(现今屏东县)发展业务。当时屏东附近仍是一片荒芜的地方,居民不多,批发事业很难经营,邱永镐乃在考察后回报,并决定前来屏东地区垦荒[3]。三郊行业主卢、林、李三姓提供资金,于康熙三十八年(西元 1699 年),以该笔资金向马卡道族阿猴社购买土地。邱氏于是返回原乡,召募镇平(今蕉岭县)、程乡(今梅县)一带邱、胡、廖、黄、李、罗等姓数十人,及其妻黄氏及子仁山、义山等来台垦殖[4]

邱永镐等人最初的垦殖据点系「香橼树下」(后之香扬脚庄地区),于此搭建租馆,提供垦民居住。随后因为租馆被风雨吹倒,众人乃沿溪北上约三公里,垦成长兴庄[5](当时称做火烧)。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邱永镐率垦民引隘寮溪水源由大坑阙﹝今内埔乡水门村﹞开凿圳沟至竹叶林庄,并其四子邱智山,孙邱俊万以此为根基继续开凿了大湖圳、火烧圳,当时可灌溉良田六七百甲[6]。其时族弟邱永月于新东势(今内埔乡)开垦,无埤圳之有,乃向邱永镐协商,邱氏慨然允诺,以五分之二水量转让,今日称为永月圳(又名新东势圳)[7]

康熙六十年(1721年),爆发朱一贵事件,下淡水地区客家人决定助官灭贼,分成六营,长治属于前营,由邱家长子邱仁山、古兰伯统领。事件过后改营为堆,为六堆之由来。雍正十年(1732年)有吴福生事件,邱氏一家与黄登伯等人率队镇守巴六焦(今九如乡)与阿猴社(今屏东市[8],并因功赏授千总[9]

邱永镐身为垦区管事,修筑埤圳,维持治安,调解垦租纷争,成为地方领导的角色。其族持续地维持其在地域社会中的影响力,为当地望族。邱永镐子孙满堂,于乾隆七年(1742年)十月逝世,归葬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茶子坪,享寿七十五。

家族

  • 父亲邱自任,字登峻;母黄孺人。生二子一女,长子邱永镐、二子邱永鈵,女嫁予竹叶林垦户,镇平县栗子岗山下庄古兰伯[10],胞弟后迁江西[10]。妻黄氏及徐氏,有六子,仁山、义山为大陆所生,礼山、智山、信山、忠山在台湾出生。孙为万字辈,有邱家「六山十八万」之称。
  • 长子邱仁山(1690-1728),又名若瞻,康熙60年(1721)立军功,赏正六品武官。外委守备,雍正初年,长兴庄第二任管事[11]。雍正6年(1728),率众赴大坑阙疏濬竹叶林圳,遭生番杀害殒命。
  • 次子邱义山,又名廷伟,同五子邱信山,在吴福生事件之役立功,功加义民。
  • 四子邱智山(1705-?),雍正6年始为长兴庄第三任管事,勤于农田水利,引隘寮溪、番仔寮溪、巴六溪溪水至竹叶林庄,今称「旧德协圳」。又于德协庄口开凿四路水圳至长治乡西边全区。乾隆四十年(1776)[12],另说乾隆四年(1739)或乾隆四十四年(1779)[13],于除夕因佃农作田缺水,漏夜往大坑阙巡视水路,亦遭出草身亡。谥勷睦,初葬于玛家,后迁葬至营盘埔。[14]
  • 六子邱忠山(1709-1776),另名邱肇扬,乾隆8年(1743)台湾府儒学庠生、例贡生,长兴庄第四任管事、控告参将[11]。乾隆24年(1759),旧圳遭洪水冲圯,邱忠山向阿猴社头目、番仔寮庄民等购地筑新圳。其派下最后回归中国大陆原乡[15]
  • 孙邱俊万(1736-1799),字秀,号升斋,为四子智山房下长子。乾隆25年(1760)台湾府儒学庠生,岁贡生,长兴庄第五任管事、前堆总理、乾隆53年(1788)赏正六品文官。
  • 火烧庄战役六堆大总理邱凤扬(1830-1898)为三子礼山房派下后人,前麟洛长邱维藩(1859-1922)则为四子智山房派下后人[16]

参考文献

  1. 《长治乡志》第九章,1990,p.225
  2. 刘盛兴,《六堆乡土人物志》,屏东县立文化中心, p.136
  3. 钟壬寿,《六堆客家乡土志》,页 190。
  4. 《长治乡志》第一章,1990, p.23。
  5. 李云英, 《先锋堆的拓垦与发展之研究》, 屏东教育大学, 2013, 页57
  6. 《长治乡志》第一章,1990, p.24
  7. 《长治乡志》第一章,1990,p.27
  8. 《长治乡志》第一章,1990,p.26
  9. 刘盛兴,《六堆乡土人物志》,屏东县立文化中心, p.135
  10. 《长治乡志》页225, 1990
  11. 利天龙, 《屏东县前堆地域的社会空间结构与变迁》,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页111
  12. .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13. 利天龙, 《屏东县前堆地域的社会空间结构与变迁》,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页144
  14. 《长治乡志》, 页227
  15. 《长治乡志》, 页226
  16. 清代台湾南路客家文献纪略 ──六堆之《台南东粤义民志》与《六堆忠义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