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 (北京)

通州中國古代的四朝行政區劃。前身為潞縣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图中可见运河中的帆船,远处可见燃灯塔。1879年左右拍摄。
1967年拍摄的卫星照片。城墙是从1951年开始拆除的,此时还可以明显看到原通州城轮廓和护城河。

金朝

舊《通州志》相傳元以前無城,編籬寨為之[1]

天德三年(1151年)升格潞縣,設置為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屬於中都路,為運糧要地。貞祐二年(1215年)被蒙古攻佔。主官原為刺史興定二年(1218年)五月升刺史為防禦使。有戶口35,099戶。轄境相當今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三河市地。下轄二縣:

  • 潞縣,州治所,倚郭縣
  • 三河縣

元朝

元太祖十年(1215年)攻佔燕地,置燕京路,實質管領通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屬大都路。下轄二縣:

  • 潞縣,州治所,倚郭縣。
  • 三河縣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於通州浚修通惠河(自大都向東至通州城南),設豐備倉通濟倉太倉以供應京師。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燕山忠愍侯孫興祖從大將徐達定通州,监督軍士修建城池[1]。是在金元时期的通州城基础上,从南墙外继续接筑扩大修建成的。此前,通惠河实在通州城南,修建后,通惠河穿成而过[2]。城在潞河西,甎甃其外,中實以土,周圍九里十三步,連垛牆高三丈五尺,創始嚴固,屹然為京東巨鎮。門四:曰「通運」,西曰「朝天」。甕城門原向北,萬曆十九年(1591年)改向南。曰「迎薰」,曰「凝翠」。門各有樓,萬曆八年(1580年)修。十九年(1591年)重修。三十七年(1609年),知州梅守極陳隨又重修[1]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為北平府,通州隸屬之,撤併潞縣入州;三年(1370年)四月北平府改名燕王府永樂元年改名順天府,通州仍屬之。

正統十四年(1449年) 八月,土木堡之变爆发。为了保护西仓和南仓,粮储太监李德、镇守指挥陈信奏请修建通州新城[3]。成化年间,再次施工,使其与旧城统一样式[3]

通州原本有城無池。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戶部郎中金壇于士廉監督倉政,巡视新城、旧城兩城池,认为可以为两者建造城池,引通惠河水注入,这样就可以走漕运的船,免除了岸上用绳子拉船前进的麻烦。于是就上奏到戶部尚書楊、總漕褚,最终让朝廷审议。池开挖於甲午三月,丙申三月竣工,長三千三百餘丈,加深二尺許,廣視深四倍之,建閘一橋四,用銀九千餘兩,用磚二十五萬多块。士廉尋陞山東兵備道,郎中楊初東代之,終其事焉。浚池固以通運,亦以設險也,至舊城[1]

下轄四縣:

  • 三河縣
  • 武清縣,元朝屬漷州,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隸屬通州。
  • 漷縣,元朝屬漷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降為縣,來屬於通州。
  • 寶坻縣,元朝屬大都路,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來屬於通州。

通州西有通惠河,西南有渾河,即桑乾,二河流至通州東側張家灣會合為白河。設有張家灣巡檢司、西南有弘仁橋巡檢司。

明代吳仲撰《通惠河志》中的“通惠河圖”(中国古代地图的方位习惯与现在相反,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清朝

康熙九年(1670年),知州甯完福復加修葺[1]

清初沿明制置通州,屬順天府、東路廳,但不轄縣;位於順天府東四十里。順治十六年(1659年)將漷縣裁併入通州。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城垣。

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总督方观承的奏请下,旧城西墙拆除一百八十二丈,新城与旧城合并。此时,通州有五座城门:通运门(东门)、迎薰门(南门)、凝翠门(北门)和新城的望帆云表门(南门)、尺五瞻天门(西门)[3]

轄地今為北京市通州區。俗稱北通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置為通縣

通州主官為知州,職務衝、繁、疲、難。通永道倉場侍郎管河州判駐於此。有白河、榆河、漒漒河順義縣流入通州境;榆河與通惠河、白河匯合為北運河涼水河匯入北運河。鳳河東安縣入通州。通州城北門外有石壩,管河州判掌管,建有十五京倉;東側土壩,州同掌管,建有通州西倉、中倉。

下轄:

  • 三鎮,馬頭店、永樂店、馬駒橋。
  • 二驛站,潞河驛和合驛

清末有鐵路經過,为1901年建成的通州支线

光緒《通州志》中的“城池圖”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十五卷》,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四十九卷》,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文獻

  1.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中文).
  2. 最通州. . 北京旅游. 2019-11-07 [2020-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3. 杨家毅. . 北京晚报. 2018-01-29 [202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金史》卷二十四·志第五·地理上·中都路
  •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大都路
  • 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京師·順天府
  • 清史稿》卷五十四·志二十九·地理一·直隸·順天府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