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 (北京)
金朝
旧《通州志》相传元以前无城,编篱寨为之[1]。
金天德三年(1151年)升格潞县,设置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属于中都路,为运粮要地。贞祐二年(1215年)被蒙古攻占。主官原为刺史,兴定二年(1218年)五月升刺史为防御使。有户口35,099户。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通州区及河北省三河市地。下辖二县:
- 潞县,州治所,倚郭县。
- 三河县。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燕山忠愍侯孙兴祖从大将徐达定通州,监督军士修建城池[1]。是在金元时期的通州城基础上,从南墙外继续接筑扩大修建成的。此前,通惠河实在通州城南,修建后,通惠河穿成而过[2]。城在潞河西,甎甃其外,中实以土,周围九里十三步,连垛墙高三丈五尺,创始严固,屹然为京东巨镇。门四:东曰「通运」,西曰「朝天」。瓮城门原向北,万历十九年(1591年)改向南。南曰「迎薰」,北曰「凝翠」。门各有楼,万历八年(1580年)修。十九年(1591年)重修。三十七年(1609年),知州梅守极、陈随又重修[1]。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为北平府,通州隶属之,撤并潞县入州;三年(1370年)四月北平府改名燕王府,永乐元年改名顺天府,通州仍属之。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八月,土木堡之变爆发。为了保护西仓和南仓,粮储太监李德、镇守指挥陈信奏请修建通州新城[3]。成化年间,再次施工,使其与旧城统一样式[3]。
通州原本有城无池。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户部郎中金坛于士廉监督仓政,巡视新城、旧城两城池,认为可以为两者建造城池,引通惠河水注入,这样就可以走漕运的船,免除了岸上用绳子拉船前进的麻烦。于是就上奏到户部尚书杨、总漕褚,最终让朝廷审议。池开挖于甲午三月,丙申三月竣工,长三千三百余丈,加深二尺许,广视深四倍之,建闸一桥四,用银九千余两,用砖二十五万多块。士廉寻升山东兵备道,郎中杨初东代之,终其事焉。浚池固以通运,亦以设险也,至旧城[1]。
下辖四县:
通州西有通惠河,西南有浑河,即桑干,二河流至通州东侧张家湾会合为白河。设有张家湾巡检司、西南有弘仁桥巡检司。
明代吴仲撰《通惠河志》中的“通惠河图”(中国古代地图的方位习惯与现在相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
清朝
康熙九年(1670年),知州宁完福复加修葺[1]。
清初沿明制置通州,属顺天府、东路厅,但不辖县;位于顺天府东四十里。顺治十六年(1659年)将漷县裁并入通州。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城垣。
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总督方观承的奏请下,旧城西墙拆除一百八十二丈,新城与旧城合并。此时,通州有五座城门:通运门(东门)、迎薰门(南门)、凝翠门(北门)和新城的望帆云表门(南门)、尺五瞻天门(西门)[3]。
辖地今为北京市通州区。俗称北通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置为通县。
通州主官为知州,职务冲、繁、疲、难。通永道、仓场侍郎、管河州判驻于此。有白河、榆河、漒漒河自顺义县流入通州境;榆河与通惠河、白河汇合为北运河,凉水河导入北运河。凤河自东安县入通州。通州城北门外有石坝,管河州判掌管,建有十五京仓;东侧土坝,州同掌管,建有通州西仓、中仓。
下辖:
- 三镇,马头店、永乐店、马驹桥。
- 二驿站,潞河驿、和合驿。
![]() 新城南门
敌楼
旧敌楼
南溪闸
减水闸
马家胡同
熊家胡同
四眼井胡同
史家胡同
白将胡同
大条胡同
二条
三条胡同
半截胡同 大烧酒胡同 中仓胡同 仓沟 史家胡同 石板胡同 如意胡同 蔡家胡同
教子胡同
东塔胡同
前剪子巷
后剪子巷
豆腐巷
八里桥
通利桥
哈叭桥
善人桥
卧虎桥
吾党桥
东水关
南水关
北运河 通州卫
理事厅
刑钱府
江苏局
浙江局
后营
东营房
定边卫
黄亭
圣教寺
慈航寺
观昌寺
文庙
武圣庙
龙王观
三官庙
碧霞宫
射园
鱼市
粮食市
东栅栏口
西栅栏口
| |
光绪《通州志》中的“城池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