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南仓
大运南仓是永乐间设在通州新城的一座粮仓,在今玉带河大街与新华南路交会处西北,西至营房胡同,北至新城南街。1460年,在大运中仓、西仓之后创建。
现在这片区域称后南仓,有两个说法,一是所形成的街巷在南仓北侧(中国古代地图是以北为下)而得名;二是此仓创建在西仓、中仓、东仓之后,因时间顺序得名[1][2]。
历史
天顺四年(1460年),每年漕运南方大米500万石,其中有60%储存于通州仓,增建大运南仓[2]。明杨宏着《漕运通志》记载,南仓有粮仓一百三十座,计五百一十间,北东二门,每门军官一人,办事官一人,军十人[3]。1753年,因漕粮减少,撤销了南仓,并入中仓、西仓[2]。清末虽然仓场消失,地下依然埋藏着糜烂的谷物[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在南仓处创建证道堂。

用庚子赔款创建的证道堂。
1930年,潞河中学附属小学迁至此处(该小学于1951年改名为通州镇第五小学,1960年改名为后南仓小学)[2]。1952年,通州城墙拆除,后南仓东南部原有一个长条形水塘填平[1]。 1976年唐山地震后,多数房屋毁坏拆除[2]。 1979年,在这片空地建后南仓小区,小学迁往新仓路。1983年,小区竣工[1],是通州卫星城最早建成的居住小区之一[2]。
参考文献
- 郭炜编着,大运河与通州古城,北京出版社,2018.10,第84页
- 《北京百科全书 通州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百科全书 通州卷,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06,第112-113页
-
. 维基文库 (中文).
![]() 新城南门
敌楼
旧敌楼
南溪闸
减水闸
马家胡同
熊家胡同
四眼井胡同
史家胡同
白将胡同
大条胡同
二条
三条胡同
半截胡同 大烧酒胡同 中仓胡同 仓沟 史家胡同 石板胡同 如意胡同 蔡家胡同
教子胡同
东塔胡同
前剪子巷
后剪子巷
豆腐巷
八里桥
通利桥
哈叭桥
善人桥
卧虎桥
吾党桥
东水关
南水关
北运河 通州卫
理事厅
刑钱府
江苏局
浙江局
后营
东营房
定边卫
黄亭
圣教寺
慈航寺
观昌寺
文庙
武圣庙
龙王观
三官庙
碧霞宫
射园
鱼市
粮食市
东栅栏口
西栅栏口
| |
光绪《通州志》中的“城池图”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