𪨶人
历史
𪨶民可能来源自瑶族。
文天祥在《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𪨶民群聚」。
𪨶民来赣之原由,《江西通志稿》中说道:「明以前难为确定之论断,在明代则为自广东移徙而来。𪨶徭即古代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江西通志稿》又说:「𪨶人之主要目的在求得耕地以遂其生耳,不得平原之地则但求山地,以施其刀耕火种之勤,其情殊可悯焉。」守仁和邢绚韵诗说:「处处山田尽入𪨶,可怜黎庶半无家。」。
清代大学问家李调元于《斋琐录》说:「𪨶音斜,耕山岳之地曰𪨶」。民国三十八年史学家吴宗慈主编的《江西通志考》的〈江西𪨶族考〉中说:「夫𪨶即苗即徭也。」,又说:「畬徭当以广东东部为最多,其先世民族实为山越。」
宋代时居于香港大屿山一带的𪨶民盐户曾在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一次暴乱中袭击广州地区,当时被称为大奚山傜乱。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曾重兵击剿,此畬徭之患得以解除。幸存的𪨶民紧缩于深山,陆续往闽、粤山区迁徙,赣(江西)境内的𪨶民几乎消声匿迹。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书》〈请立崇义县治疏〉说:「其初畬贼原系广东流来,先年奉巡抚都御史金泽行令安插于址。」这同时说明了广东畬民是由东北迁徙而入江西的。
耕作方法与生活
𪨶族迁徙到山上定居后,他们先选择较平坦的斜坡,运用迁移式(或称「刀耕火耨」)的方式,以火将野草、树木烧毁,再利用所造成的草木灰作肥料,然后将禾稻种子撒在土地上,任由它们各自生长,至禾稻成熟时收割,这种在斜坡上的耕作方式称为「𪨶」或「畬」,与田种有别。部份𪨶族曾参与盐的制造及贸易,他们在盐田通过蒸发海水提取食盐。
地名
近代历史学者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广东畬人节〉曾记载:「畬徭即古代所谓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现仍有许多𪨶字地名。……所以在广东区域内所谓旧越人或先来之土着当系𪨶徭部族。」
今天,𪨶人在沿海地区生活过痕迹可谓已不能复见,但从一些地名仍然保留着他们存在的证明:
- 「𪨶」是指使用的耕作方法,也可能指居住在山上的𪨶人居民。例如香港的:
𪨶人、瑶族与畬族
《说蛮》载:「𪨶,巢居也」,「𪨶人亦徭种也」。《南越笔记》说:「赋以刀为准者曰徭,徭所止曰𪨶,亦曰𪨶,是为畬蛮之类。」。《岭表纪蛮》说:「畬与𪨶同音,盖以同一种族,故音同字异」。明清时期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称:「𪨶当作畬,实录谓之畬蛮。」。屈大均《广东新语》亦将𪨶民与傜族本为同类,其区别在于前者由山长管理,不缴赋税;后者接受官府管辖,须缴税轻徭[2]。
可见,「𪨶人」、「畬族」与瑶族同为一类。「𪨶人」与「畬族」的含义是有差异的,是指两个不同之族群。畬族多指福建、江西畬族,是「刀耕火种,崖栖(洞居)谷汲」的土着居民,又称峒蛮、峒獠。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又说:「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𪨶,故称徭所止曰𪨶。自信为狗王后。家有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祝祭。其姓为盘、蓝、雷、钟、苟,自相婚」。「𪨶」字在此作为族称是侧重于其居住的形式,指在广东山林里搭棚而居的族群。如此说明了明代时广东一带𪨶人的生活、习俗、信仰与及姓氏,均与现代的畬族相若,可证畬族与𪨶人、瑶族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 (PDF).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07).
- 屈大均。𪨶人[A]。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