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村
赤山村(台湾话:;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cagˋ sanˊ cunˊ)位于台湾屏东县万峦乡东边,北与万金村接壤。居民以平埔原住民马卡道族为主。潘姓为赤山第一大姓,该姓占了全村六成的人口数。今仍有马卡道族祭典[1]。
赤山村 | |
---|---|
村 | |
坐标:22°35′09″N 120°37′07″E | |
国家 | ![]() |
县市 | 屏东县 |
乡镇市区 | 万峦乡 |
政府 | |
• 村长 | 潘嘉明 |
人口(2023年5月) | |
• 总计 | 1,827人 |
• 户数 | 667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
村里代码 | 10013120010 |
毗邻 | 万峦乡佳和村、万金村、五沟村、新厝村、泰武乡佳平村、武潭村 |
赤山在马卡道族的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恒春半岛的马卡道族居民分布多是由万金赤山迁移过去的,当地平埔原住民文化深受赤山村影响[2]。
历史
赤山,古称茄籐或粟山,前者系因赤山的平埔族先民多属于凤山八社茄籐社系统,约在乾隆年间[3]:737经由社尾(位于屏东县崁顶乡园寮村)做再次迁徙来到此地,后人感念原乡,遂有此名[3]:735;后者则是相传赤山盛产米谷,堆满仓埕,若一座「粟山」,而粟、赤台湾闽南语音近,后改作赤山[3]:732;或说此地一部分先民来自于鲤鱼山赤山岩(位于万丹乡后村),而有此名。
在茄籐社先民移入此地之时,曾与排湾族Kabiyagan社(佳平)、Amawan社(旧万安)等社有过冲突[3]:733。乾隆后期屯番制施行时,赤山万金为「放索大屯」之地点,常置兵丁员数多达四百名,接受除茄籐社以外之放索社、力力社、下淡水、上淡水社等社民移垦[4]:84。同时期颁布的守隘政策,赤山属万巾庄[5]:612。基于这些因素,赤山一直是屏东平原上最大的马卡道族部落之一。道光二十年(1840),一部分村民再往南迁徙成新开[4]:79,也有些更往南直到恒春半岛[2]。赤山也是马卡道族移往东部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西元1850年代开始,不堪人口压力的平埔族,请排湾族人作为向导,越过后山在东部落脚,成为今日东部马卡道族的先民[2]。
清代时期,赤山都处于番界线以东之地带[5]:612。同治十三年(1874),在清廷「开山抚番」的政策之下,决定开凿南、中、北三条越岭山路到达后山,其中「赤山-卑南」道是全台湾抚番道路最早开通的一条,但在光绪年间受原住民的反抗而无法通行[5]:613。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1894)的记载也表明,在光绪年间,此处还设有番社义学。
行政上赤山本与万金一体,日治时期同称赤山,先属阿猴厅港东上里、再隶于高雄州屏东郡万峦庄,共有千余位的平埔原住民族居住[4]:75。战后独立出万峦乡赤山村。
文化
赤山服饰、风俗、堂号均深受附近汉族客家人的影响[6]:105,村庄内多数姓潘,少数姓王[6]:105。天主教在十九世纪中叶传入赤山,今日约有三分之一人口为天主教友。村内的平埔原住民族群今分类为马卡道族,属放索社群。
传统祭仪
日治时期以前,赤山与邻近的部落如万金、饷潭、粪箕湖等地正月十五会一起举办马卡道族趒戏(Ma-olau)的活动[2]。根据戴炎辉《赤山地方的平埔族》所载,此传统节庆约莫在西元1920年代渐渐消失,该史料也指出,传统上在五月节,马卡道族青年也会举行俗称「走镖」的赛跑活动。
赤山的平埔族每年以农历初三为期,会回到原居地社尾进行祭祖活动,当地有一祖庙,族人会回到此进行跳舞、吟唱及祭祀活动[3]:732,同时邻近的平埔族部落也会参加[2]:168。今日此祭祀活动尚存,不过已改作与老埤等部落进行跳戏时相同的农历十月十五日[2]:169。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马卡道族传统的阿姆姆(或称老祖)信仰已经式微,今日赤山非天主教友的族人以奉祀妈祖的慈济宫为信仰中心,而趒戏的祭仪过程已经与汉文化祭祀活动融合,体现在年尾戏里面[2]:103。
注释
参考
- .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刘, 还月. 《马卡道民族志》 初版. 屏东市: 屏东县立文化中心. 1996: 380. ISBN 9570077492.
- 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年. 附录一 《赤山地方的平埔族》
- 翁佳音、陈怡宏,《平埔蕃调查书》(台北市: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2013)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采集组。"台湾地名辞书(卷四)屏东县"。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系统。2001。
- 潘, 谦铭. 《赤山万金庄的代志》, 收录于《屏东文献第二期》 屏东市: 屏东县政府文化局
- 廖, 德宗. 《凤山县梅魁及鸿禧门额探源》,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https://gis.rchss.sinica.edu.tw/mapclub_202301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