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戒断

药物戒断英语:,也称为药物戒断症候群(drug withdrawal syndrome),或是物质戒断症候群(substance withdrawal syndrome)) [1]是在突然停止或是减少摄取治疗用药品或是娱乐性药物时所出现的一组医学征象。 人们先会发展出一种物质依赖的状况,之后才会发生戒断症状。这种依赖或为身体依赖、或是心理依赖,甚至是两者兼具。物质依赖是在摄取一种或多种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发展出来。

药物戒断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精神病学
ICD-10F10、​F19
eMedicine819502

依赖性有剂量相对反应关系,而戒断症状随所摄取的物质类型而异。例如,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与使用鸦片类药物(如海洛因)相比,同样是停用之后,会导致相当不同的反应,鸦片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包括焦虑、盗汗、呕吐、以及腹泻。酒精戒断症状包括易怒、疲劳、颤抖、盗汗、和恶心。而尼古丁的戒断症状是易怒、疲劳、失眠、头痛、和注意力无法集中。许多处方药和合法的非处方药也会在个人停止服用时发生戒断症状,即使是个人遵照医生的指示服用,也可能会有此种状况发生。

给药途径,无论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给药或是其他方式,也会在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上发挥作用。戒断有不同的阶段;一般来说,一个人会开始感觉难过(崩溃,可用crash或是comedown表达 ),进展为更难过,这情况维持一段时间后,症状开始消失。然而,某些药物(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精饮料、糖皮质激素)的戒断症状可能会发生致命的后果。虽然鸦片剂(和一些其他药物)的戒断症状很少会致命,但会因为胎儿戒断症状而导致流产。英文中把突然停止使用某种物质和随之而来的生理表现称为cold turkey

当使用药物,而让人们忽略长期营养不良、疾病、慢性疼痛感染(通过静脉注射摄取药物者中很常见)或是睡眠不足的情况,戒断症状可能会更为严重,这些情况是伴随药物滥用而产生的结果。一旦停止用药,前述情况可能会重新显现,而与戒断症状混杂在一起。

对体内平衡的影响

体内平衡是人体维持大脑以及整个身体中某种程度化学平衡的能力。例如,因寒冷而颤抖的功能可产生热量,使人体温度保持在摄氏37°(或是华氏98.6°)左右。药物使用和戒断会在许多方面影响到体内平衡。当人体系统中有药物存在的时候,人体内部系统会通过不同的反调节方法来创造一种新的体内平衡状态。[2]所使用的方法包含调整身体的神经递质激素和其他物质的水准,以应对那些添加到身体的药物。[3]

物质

「成瘾及生理、心理依赖」的相关术语词汇表[4][5][6][7]
  • 成瘾脑部失调的情形,特征是会强迫性的接触犒赏刺激,不去考虑其带来的负面结果。
  • 成瘾行为:具有犒赏性及正向增强效应的行为
  • 成瘾药物:具有犒赏性及正向增强效应的药物
  • 依赖性:之前曾频繁接触刺激源(例如药物摄取),中断接触后出现戒断症状的情形
  • 药物敏化逆耐药性:在固定药物剂量的情形下重复给药,而相同剂量的药物效果增强的情形
  • 药物戒断:在重复药物使用后停药,出现的症状
  • 生理依赖:出现持续生理戒断症状(例如疲劳及震颤性谵妄)的依赖性
  • 心理依赖:出现情绪或是精神戒断症状(例如烦躁失乐)的依赖性
  • 增强刺激:特定类型的刺激,接触后会增加再接触此刺激的可能性
  • 犒赏刺激:特定类型的刺激,大脑会认为此刺激是正向的,会想再进行的
  • 敏化作用:重复接受某一刺激后产生的刺激增强性反应
  • 物质使用疾患 :使用特定物质,而且造成临床上或是功能上的损伤或是困境的情形
  • 药物耐受性:重复接受某一药物后产生的药物降低性反应

戒断症候群的例子(加上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编号)有:

症状

戒断症状随人使用的药物而异。

渴望

在戒断时期中,渴望是种对产生戒断的物质所生出的心理冲动。而这种物质可为酒精,或是某种药物,但不仅限于此。

停用不同的成瘾药物,渴望存在持续的时间差异很大。例如戒烟,大约需要6-12个月后才会显著缓解,但即使是戒烟多年后,也可能会短暂出现渴望的感觉。

看到相关对象,或是经历与药物或使用药物相关的时刻,都可能会触发渴望,这种现像被称为急性戒断后症候群,对于某些药物,这种渴望可能会在用户的余生中继续存在。[9]对于酒精戒断症候群, 情况会在几个月内逐渐改善,对于严重者,则要过好几年才会逐渐好转。[10][11]

处方药

如上所述,许多处方药不应在未经医生建议和监督的情况下突然停用,[12]特别是如果药物会产生依赖性,或者是这些受到治疗的病症具有潜在危险,而一旦停药可能会复发,如糖尿病哮喘心脏病和许多心理或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抑郁症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症患者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后,需要监测,以预防急性戒断症状发生,或是病症复发。[13]

例如停用抗忧郁药可能会导致停用抗忧郁药症候群的发生。然而,在医生的仔细监控下,良好的用药排序以及停药,可把成本降低、简化开药方案、降低不良药物反应和多重用药的风险、把药物集中用在发挥最大功效之处,并防止因着力在成本而导致药物使用不足的情况。[14]

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医事人员与药剂师开发出的失智症患者共病健康状况药物适当性遵循准则(MATCH-D),[15]特别提醒失智症患者在停药后较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而他们无法提出翔实的报告,因此必须对这类患者给予仔细的监测。[16]

抗高血压药

最新的证据并未显示,停止使用治疗老年人高血压或预防心脏病的药物,与继续用户作比较,在全因死亡率和心脏病发作的发生率有影响。[17]前述研究是采用品质不佳的数据,结论说停止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可能属于安全。然而,老年人不应该在没咨询医事人员就停止药物治疗。[17]

参见

  • 药物排毒
  • 药物耐受性
  • 宿醉
  • 新生儿戒断症状
  • 反弹效应(药物)
  • 急性戒断后症候群(PAWS),目前尚为一种假设性的症状,是种持续性伤害,发生在和酒精、苯二氮䓬类药物、抗抑郁药等物质相关的戒断症状之后。对中文版未翻译的部分,可参照英文版。

参考文献

  1. . meshb.nlm.nih.gov. [7 Febr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0).
  2. Koob GF. . Neuron. May 1996, 16 (5): 893–6. PMID 8630244. S2CID 7053540. doi:10.1016/S0896-6273(00)80109-9可免费查阅.
  3. . Laguna Treatment Hospital. [201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3) (美国英语).
  4. Nestler, Eric J.; Malenka, Robert C. . 2nd. New York: McGraw-Hill Medical. 2009: 364–375. ISBN 978-0-07-164119-7. OCLC 273018757.
  5. Nestler, Eric J. .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13-12, 15 (4): 431–443. ISSN 1294-8322. PMC 3898681可免费查阅. PMID 24459410. doi:10.31887/DCNS.2013.15.4/enestler.
  6. .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2021-04-29].
  7. Volkow, Nora D.; Koob, George F.; McLellan, A. Thomas. Longo, Dan L. , 编.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01-28, 374 (4): 363–371. ISSN 0028-4793. PMC 6135257可免费查阅. PMID 26816013. doi:10.1056/NEJMra1511480 (英语).
  8. . 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19-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英语).
  9. Page 84 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thways of addiction: opportunities in drug abuse research By Committee on Opportunities in Drug Abuse Research, Committee On Oppo Institute Of Medicine Published by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6 ISBN 0-309-05533-4, 978-0-309-05533-8 310 pages
  10. Roberts AJ; Heyser CJ; Cole M; Griffin P; Koob GF. (PD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June 2000, 22 (6): 581–594 [2022-09-05]. PMID 10788758. S2CID 24384085. doi:10.1016/S0893-133X(99)00167-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6).
  11. De Soto CB; O'Donnell WE; De Soto JL. . Alcohol Clin Exp Res. October 1989, 13 (5): 693–697. PMID 2688470. doi:10.1111/j.1530-0277.1989.tb00406.x.
  12. Peter Lehmann (编). . Germany: Peter Lehmann Publishing. 2002 [2022-09-05]. ISBN 978-1-891408-9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13. Joint Formulary Committee, BMJ (编). . 57. United Kingdom: Royal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March 2009: 192. ISBN 978-0-85369-845-6. Withdrawal of antipsychotic drugs after long-term therapy should always be gradual and closely monitored to avoid the risk of acute withdrawal syndromes or rapid relapse.
  14. Alexander GC, Sayla MA, Holmes HM, Sachs GA. . CMAJ. April 2006, 174 (8): 1083–4. PMC 1421477可免费查阅. PMID 16606954. doi:10.1503/cmaj.050837.
  15. . www.match-d.com.au. [2019-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16. Page AT, Potter K, Clifford R, McLachlan AJ, Etherton-Beer C. . 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 October 2016, 46 (10): 1189–1197. PMC 5129475可免费查阅. PMID 27527376. doi:10.1111/imj.13215.
  17. Reeve E, Jordan V, Thompson W, Sawan M, Todd A, Gammie TM, et al. .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June 2020, 6: CD012572. PMC 7387859可免费查阅. PMID 32519776. doi:10.1002/14651858.cd012572.pub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