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独
华独,即中华民国独立,也被称为国独[1],是针对台湾问题的一个术语或政治主张,意指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代表台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下的地区。此派人士主张台湾使用中华民国的国号以及应该推动他们认为的独立现状,不追求台湾独立运动和反攻大陆,也不赞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这种意识型态支持「中华民国是台湾」、两国论,认为台湾应该沿用中华民国的国号与宪法。
.svg.png.webp)
这个术语在2015年由公投护台湾联盟总召集人蔡丁贵提出[2],用来与「传统台独」、也就是完全以台湾名称独立建国的主张做区隔,他认为这不属于台独。
概论
「华独」最早在2015年由蔡丁贵提出,这个术语的提出,主要是用来区分「独台」、「台独」等不同政治路线。在台湾独立运动中,存在许多不同的路线争议,其中一个路线认为,台湾应该独立、制定自己的宪法与国号、国号应该是台湾共和国,这被称为「台独」或「传统台独」。
「华独」一词是独台的另一种委婉说法,台独是明确主张公开台湾独立,创建主权独立的「台湾共和国」,废止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而华独则是在中华民国的旗号下,寻求不一定是中国统一的主张,但有可能需要正名运动。
在李登辉执政后期、陈水扁及蔡英文执政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认为台湾已经是一个独立国家,只是国号为中华民国[5],被称为「华独」。[6][7]可是在华独程度上有别,由于模糊空间下派系众多,维持中华民国派虽然认为台湾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也仅定义只须维持现状已经算是独立[8],故有部分人不认同法律上的一中,并主张台湾在中华民国的框架下渐渐追求国家正常化和先发展务实外交甚至是正名[9]。
历史
最早提出华独概念的,可以追溯到雷震的时代,但当时这个名词尚未出现。雷震等人希望蒋介石放弃「反攻大陆,消灭共匪」的政策,改在台湾创建一个新的国家,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开。但是蒋政府秉持汉贼不两立的原则下,国民党反对因而告终[5]。
到了李登辉主政时期,国民党出现重大改变,逐渐放弃统一。自人民直选后,李登辉认为两岸的现状就像过去的东西德和南北韩,等到将来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像中华民国(ROC)一样有民主人权后再来合并。当时的主张近似华独,但也只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并无永久分离的意思[5]。
1999年,时任总统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同年民主进步党提出台湾前途决议文,并在政纲中表示「台湾已经独立,国名叫中华民国」,这一宣言也被政治学者看做是华独[10]。
2015年,蔡丁贵在公投大选前提出了新术语,他认为现有政党中主张独立的并非只有一种,并分成「台独」与「华独」。华独则与台独不同,华独是在中华民国的旗号下,寻求不一定是与中国合并的路线[2]。
评价
郑思捷教授认为,华独是一种分离独立。它与台独的差别是,中华民国在法理上脱离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认为华独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且分裂中国的一种独立型态。评论指出:「华独的第一个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就是这些流亡到台湾的少数中国人一定要自认为他们不再是中国人。理由是,只要是中国人都要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统治。同样的理由:只要不是中国人,就可以拒绝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统治。中国人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国家。」[11]
自由台湾党将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都看做华独,而自由台湾党主张自己是真正的台独[2]。
2016年时代力量立委林昶佐质询时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张善政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夏立言时,提问台湾被称为「中华台北」,而对方是「中国」,如何保持「对等尊严」?张善政表示,在中华民国宪法之下,中华民国就是一个国家,中华民国政府不承认对岸是一个国家,但怎么处理两岸名称,是国际组织最后的决定。夏立言回说,政府在每个国际场合都争取用正式国名;林昶佐问「是中华民国吗?」夏回「是的」;林昶佐说「那你们就是两国论,就是华独,我是台独,但我尊重你们」。[12]
吕秀莲表示,既然以认可统一的中国为前提的九二共识不存在,华独与台独也没有什么区别[13]。
2021年,东京奥运期间,艺人小S陷入国手风波中,引发中国大陆网上对于台独定性的争议,最终解放军电台海峡之声、官媒中国台湾网纷纷发文表示不属于,对于不追求所谓渐进独立者(即实际进行独台行为)同时没有明确排斥统一可能性者,尚存在于一中认同的条件下,目前不被划入台独[14]。
参考数据
- 李家泉. . 瞭望 (北京市: 新华通讯社). 1990, (1990年12期): 12–14. ISSN 1002-5723 (简体中文).
所谓“独台”,又称“国独”,即由执政的国民党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在台湾搞官办的“实质台独”。
- 南嘉生. . 南方快报. 高雄.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1).
- . 奇摩新闻. 2020-03-27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台湾网. . 2006-04-26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 郑思捷. . 台湾e新闻. 2015-10-29 [2016-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5).
- 邹丽泳. . 中国评论新闻. 2016-02-27 [2016-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 黄年. . 联合新闻网. 2020-03-21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中文(台湾)).
- 吕婉君. . 多维新闻 (风传媒). 2019-02-04 [202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 傅云钦. (读者投书). 民报 (台北: 民报文化事业公司). 2015-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 施正锋. (PDF). 台湾国际研究季刊. 2017, 13 (3): 110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28).
- 郑思捷. . 台湾e新闻. 2015-11-05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8).
- . 风传媒.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4).
- . 中央社. 2019-01-06 [202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 . 多维新闻. 2021-02-04 [202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 单厚之. . 联合早报. 2021-10-11 [202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8).
外部链接
- . 台北市: 自由时报. 2016年1月17日 [2016年5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