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筅

茶筅,又名茶刷,《茶具图赞》名之竺副帅,由一截筒经精细切割制成[1][2][3],形如竹刷[4],用以在点茶过程中搅拌茶汤,使末茶和水均匀混合,并产生一层沫饽。[5]茶筅在宋代时发明,于北宋中期取代茶匙。随着点茶法传播至日本朝鲜琉球,茶筅亦同时传入这些地区。在中国,于明代之后弃用点茶法而不再被使用,现今多见于日本,并被改进。[4]琉球茶道以及那霸泡泡茶也有使用。

日本茶筅日语:ちゃせんChasen)、茶碗茶匙
中国宋代《茶具图赞》中绘制的茶筅,与今日本产茶筅的形制有不同

现今日本的茶筅多以种植三年的竹子为原材料制作。[3]在日本,茶筅上部的长条被称为“穗”。[3]根据茶类不同,上部竹条(穗)的根数也有所不同。一般薄茶需要穗数更多的茶筅进行击拂,浓茶则相反。

(日本)茶筅穗数与茶筅的命名
穗数名称
16平穗
32荒穗
48中荒穗
64常穗/并穗
72数穗/繁穗
80八十本立
96百本立
120百二十本立

又指清洁茶具的竹器。[6]

历史

末茶点饮法是宋代主流的食茶方式,用于点茶的茶筅在北宋被发明,并在中期取代茶匙。相较于茶匙,以茶筅击拂茶汤可以获得较好的点茶效果,使茶汤出现当时文人推崇的一层白色汤花,并保持较长的停留时间(“咬盏”)。[4][7]

随着泡茶法的流行,明代开始,茶筅在中国也不再被使用[8],在日本随着茶道流传至今。

用途

点茶的步骤是:先将末茶置于茶碗中,夹少量开水“调膏”;再一边注入水、一边以茶筅“击拂”。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击拂是指用茶筅将末茶和水搅拌均匀,使茶汤表面呈现一层白色的汤花。

参见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茶筅

参考资料

  1. 茶筅:古时烹茶的调茶工具,今时日本茶道中必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茶叶中国 2014-09-23
  2. 赵佶大观茶论》: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疎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疎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3. 日本科学技术-抹茶与茶筅的制作流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哔哩哔哩弹幕网
  4. 沈冬梅:宋代茶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三联生活周刊
  5. 朱权茶谱》:匙茶入瓯,注汤筅之,候浪花浮成云头、雨脚乃止。
  6.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破竹如帚,以净茶具之积也。...极微极雅。
  7. 黄明哲,吴浩编着.茶谱•煮泉小品,第三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2
  8. 王凯. . 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