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
苦楝[注 1](学名:,英文名称:、white cedar,[3])[4],别称苦苓、楝、楝树、楝子 、森树、翠树、楝枣树、紫花树、紫花木、花心树、双白皮、金铃子及洋花森等[5][6],(排湾语: Bagasu、Vangas )[7][8],(闽南语:khóo-līng-á (苦楝仔)[9]),(阿美语:Vangas )[5][7],(卑南语:Gamut)[5][7],(泰雅语:Baaaran)[8],为楝科楝属植物。模式标本采自于喜马拉雅山区[10]。本种的种加词译义为苦楝的阿拉伯语植物名称[11][12]。本种是星天牛的寄主植物,星天牛喜爱咬食苦楝的树皮、嫩枝及叶片,并会将卵产于树皮之内,待幼虫孵化之后会侵蚀树干[8]。
苦楝![]() | |
---|---|
![]() | |
苦楝树的花、果及叶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 楝科 Meliaceae |
属: | 楝属 Melia |
种: | 苦楝 M. azedarach |
二名法 | |
Melia azedarach | |
异名[1][2] | |
列表
|
别称由来
据《本草纲目》中原文记载「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13]。练物应该是指古人为使丝帛更白净光滑柔软,运用楝树制成的碱性药剂,去除丝帛上的丝胶及杂质,故而有楝之称[13][14]。因树皮、木材及果实味苦,故而有苦楝之称[8][15]。因楝树的果实成熟时黄褐色,外形像似小铃铛,故而有金铃子之别称[16]。
分布
本种原产于东南亚及澳洲北部[1],现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韩国[5]、日本、缅甸[6]印度、钖兰、澳洲、夏威夷、斐济、美国东南部、阿根廷、墨西哥、加勒比、南欧、东非及非洲西南部等地[13][15][1],中国大陆境内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18]、河南[18]、甘肃、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北、贵州等地。台湾为原生种植物[19],分布于新北市、宜兰县、南投县、花莲县、台东县、桃园市、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县等全台平原至低海拔山区[13]。野外分布于海平面至700公尺间的丘陵地、平原、天然林地、沼泽地、草原、河岸地区、市区道路旁及受农业干扰地区等[1],由于本种生长迅速树冠外形美观,而且虫害少[20],多人工栽种为遮荫观赏园林树种[1]。对土壤要求不高,能于中性、酸性与石灰岩、砂质等土壤上生长[10][21],不耐荫能适应多种土壤水份条件,喜阳光需日照良好、耐热、耐早、耐风、耐瘠、耐盐及耐污染[5][15][21],抗虫及病原体,主要通过鸟类散播种子、播种或根蘗繁殖形式繁殖[1][21]。
形态特征
苦楝是一种落叶乔木,树形成伞形[5],高可达15-20米[4]。树皮灰褐色[22]或暗褐色,具纵裂,幼枝披星状柔毛[6][22],其后脱落,老枝紫色,粗壮,多分枝,枝条广阔有时前端下垂[23],叶痕呈细小的浅黄色点状皮孔[1][24]。边材黄白色,心材黄色至红褐色[10]。根皮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纹及大而明显的皮孔[25]。[10]
叶
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6],长约20-80厘米;叶柄长约7-17厘米[26];小叶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端长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楔形至宽楔形,偏斜,边缘钝锯齿状深浅不一[6],罕近全缘[24],纸质[26],幼时披星状毛,其后两面均无毛除小叶脉上披稀疏的白色星状毛外[1][26],表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对生或互生[6][13],顶生一片通常略大[27],纸质[8],长约2-8厘米[1],宽约2-3厘米[6];叶脉平行[26],每边12-16条,向上斜举,广展。[10]
花
春夏之交开花,花为圆锥花序状聚伞花序[6],顶生或腋生,无毛或幼时披鳞片状短柔毛,短于叶或约与叶等长[22];花为两性花[26],芳香,长约1厘米;花萼绿色[1],钟形[6],5深裂,裂片卵形、长圆状卵形或披针状,顶端急尖,全缘[26],两面均有毛,表面披短柔毛,合生[26],长约1.5毫米[1];花瓣4-6枚[8],紫色或淡紫色[22],卵形[26]、长圆形[26]、倒卵状匙形或披针形,平展或反曲,离生[26],两面披毛,常为表面较密,全缘[26],长约1厘米;雄蕊 10-12枚[26],紫色或暗紫色,具纵细脉,无毛或近无毛,管口有钻形,长约6-8毫米[1];狭裂片10枚,2-3齿裂;花丝10枚,合生成筒状[6],长约7-8毫米[26];花药10枚,长椭圆形,顶端微凸尖,纵裂[26],与裂片互生,着生于裂片内侧;子房上位,近球形,无毛,5-6室,每室胚珠2颗;花柱细长,顶生[26],柱头头状,顶端5裂,不伸出雄蕊管。[10]
用途

苦楝生长迅速及根部扎根广阔且深,对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极佳[5],适合栽种为行道、造林或园景树[8][15]。木材轻软,纹理粗而美,具光泽,质地轻软,可用于制作家具、模型、农具、乐器、建筑及舟车等用途[20]。嫩叶及新芽可作食用[5]。从树皮中提炼出的活性成份苦楝素或称川楝素(Toosendanin)[19],可制作成安全高效可防治100多种昆虫、数种叶蚤和线虫的杀虫剂[5][7]。新鲜叶片可作为农药、染料[13],亦可取代乙烯作为香蕉的后熟处理之用[15],而枯叶则能减低土壤中铝的含量及提高土壤的酸碱值增加矿化氮的浓度[1]。花可蒸制芳香油[29],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花及叶铺于床席之下,可杀灭虱、蚤[30]。台湾卑南族祭师会手持花朵划过鼻头,替丧家除秽时祈求新一年好运[15][21]。台湾阿美族人以花开作为春天到来的指针,结果时就是可以开始使用鱼藤毒鱼之时[15][21]。叶及果实置于厨柜之内可起防虫效果[8]。果实的皮和肉,可供制作白酒及工业用酒精[20];核仁油可供制作油漆、肥皂及润滑油[10];核硬壳可制成糖醝及活性炭[20]。台湾目前有机农业也使用苦楝油,可有效驱除粉虱
医药用途
树皮及根皮
本种的树皮及根皮入药,中药名为苦楝皮[4],味苦,性寒,有毒,归肝、脾、胃三经[22][31],本种治蛔虫病的功效始载于《名医别录》中[31],在中国使用苦楝皮作为驱虫已有两千多年历史[20],能治多种肠道寄生虫为广谱驱虫中药[32],药材主产于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陕西、云南、安徽及甘肃等地[20][33],具清热、燥湿、杀虫、驱虫、疗癣及止腹泻等功效[20][25],主治小儿虫癪、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病、风疹、疥疮、头癣及蛇虫咬伤等[25][33],外用主治疥癣及湿疹 [2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楝皮具驱虫、抗病毒、抑菌及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功能[34]等作用[20],从苦楝皮提取的活性成份川楝素或称苦楝素[19],是一种楝烷型五环三萜类成分,无色针状结晶体[19],具抑制呼吸中枢、抗肉毒毒素中毒、抗肿瘤及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等作用[20]。临床应用于绦虫病、阴道滴虫病、血吸虫病、鞭虫病及头癣等症状[20]。苦楝素的驱蛔虫机制为穿过蛔虫的表皮刺激蛔虫的肌肉,促进虫体的自发活动,导致虫体收缩性疲劳而痉挛和麻痹,使虫体不能依附于肠壁而排出体外达致驱虫;苦楝素亦有兴奋肠肌的作用,增加肠道的张力及收缩力,于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附助[16][19]。树皮的酒精浸泡液,能对绿色木霉菌和黑曲霉菌起抑制作用,乙醚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起抑制作用[19]。苦楝的甲醇萃取液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热水萃取液对多种肺癌细胞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9]。
叶
本种的叶入药,中药名为苦楝叶,具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及行气止痛等功效,主治蛇虫咬伤、湿疹瘙痒、疮癣疥癞、滴虫性阴道炎、疝气疼痛及跌打肿痛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楝皮具驱虫、抗病毒及抑菌等作用[20]。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4]。使用嫩叶犘擦皮肤可使皮肤变得白嫩,用叶片煮成的汤洗搓身体可防止皮肤冻裂及可治皮肤病[7][15]。
果
本种的果实入药,中药名为苦楝子[4]、川楝子[34]、楝实[20]或土楝实[28],味苦,性寒,归肝、小肠、膀胱三经[35],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及甘肃等地[34],四川产量最大[34],具清热、燥湿、舒肝、行气、止痛、利尿及杀虫等功效[6][28][34][35],本种以楝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20],原文记载为「楝实,味苦、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生山谷。」[35],主治温病、伤寒高热、烦闷狂躁、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病、头癣、疥癣、冻疮、风疹、疝痛、虫积腹痛、脘腹胁肋疼痛等[6][28][35],外用于冻疮及皮肤破裂时可将新鲜果肉捣碎涂抹患处,有舒缓搔痒及疼痛感[36],果实与凡士林或熟猪油混合做成的油膏,可治头癣[10][16]。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楝实具驱虫、抗病毒、抗炎[34]、镇痛[34]、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功能[34]及对金黄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等[20][35]。
毒性
本品全株具毒性[6],苦楝素因有累积性[16],不宜持续及过量服用[22],连续口服不可超过4天,外用不可超过7天,疗程相隔不应少于2-3个月[32]。毒性对胃肠道有较强烈刺激性及对血管壁、肾小管上皮细胞等也有刺激及损害[28]。患有严重心脏病、活动性肺结核、胃溃疡、贫血、体质虚弱、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脾胃虚寒者均忌用或慎用[22][31],肝炎患者禁用[22]。在常规剂量之下可能也有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恶心、呕吐、腹痛及皮肤瘙痒等副作用,副作用的症状通常约于10小时后自行消失[28]。成年人约进食6-8个果实已属服用过量[28],中毒症状包括胃黏膜水肿、消化系统炎症、消化系统脓肿、消化系统溃疡、恶心、严重呕吐、腹泻、严重腹痛、腹腔内脏出血、吐血、便血、尿血、食欲不振、昏睡、肝肿大、急性中毒性肝炎、肝区叩击痛、黄疸、转氨酶升高、血总胆红素升高、 全身无力、体温上升、瞳孔放大、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精神失常、嗜睡、痉挛、抽搐、尿频、蛋白尿、血尿、尿中出现脓细胞、血压下降、心悸、心律不齐、昏迷、呼吸困难及呼吸中枢麻痹,严重甚至呼吸、循环系统衰竭导致死亡[6][28][31][32],中毒的症状会于服用过量后的1-2小时内出现[28],直接接触亦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炎[32]。
药材鉴定
树皮
中药苦楝皮以苦楝或同属植物川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入药,于全年均可采收,以春、秋季两季较佳,去除干皮或根皮清除杂质后晒干[4];本品树皮呈不规则片状[37]、槽形的片状、长卷筒状或半卷筒状[37],长短不一,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具横向延长的灰棕色皮孔及多为纵向的裂纹[37],较为平坦,长约30-100厘米,宽约3-10厘米,厚约1[24]-7毫米[33];内表面淡黄色或白色,质地坚硬,容易折断,断面纤维化成层片状,气微弱,味极苦。[33]
根皮
本品根皮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槽状或卷状[24],长短宽窄不一,外表面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紫色[24],具明显的皮孔及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粗糙,略有光泽[24],木栓层多为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厚约3-6毫米;内表面淡黄色,具细纵纹;质地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化成层片状,层状纤维具极细的网纹,可遂层分离,气微弱,味极苦。认为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及去栓皮者为佳。[33]本种收录于《中国药典》中,定为中药苦楝皮的法定原植物来源种,主要通过标准对照药材,通过薄层鉴别等项目指针,以控制药材的质量[20]。 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认为根皮疗效较树皮为高,接近根部的树皮较上层的树皮疗效为佳,冬季采收的根皮疗效最高,秋季采收的根皮次之[32]。[33]
参考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10日).
- . .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 . Australian National Botanic Gardens.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15 [November 30,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陈俊雄、高瑞卿、. . 猫头鹰出版. 2008年3月: 144-145页. ISBN 978-986-6651-02-1.
- 林有润、韦强、谢振华. .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0年6月: 165页. ISBN 978-7-5491-0000-2.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2).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0).
- "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中华民国 教育部,2020-01-31查阅.
- (PDF). . 第43(3)卷: 100–1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6-17).
- . 厦门晚报. 2017年3月5日 [2017年6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10日) (中文).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0).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9).
- . 人民网. 2017年3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10日) (中文).
- . . [2017-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0).
- {{Cite 哈喽 news|url=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53249%7Ctitle=〈南部〉盐埔乡恋歌 「大仁哥树」深情守候|author=罗欣贞|language=zh-tw|publisher=《自由时报》|date=2015-02-04|accessdate=2016-07-04|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113093959/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53249%7Carchivedate=2017-01-13}}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6).
- 赵中振、萧培根. . 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6年11月: 89-92页. ISBN 988-99226-1-4.
- (PDF). .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 第284页. ISBN 978-986-03-0628-6.
- 王玉生、蔡岳文. .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1年4月: 134页. ISBN 978-7-5491-0180-1.
- 李宁汉、刘启文. .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2014年8月: 428页. ISBN 978-962-07-3418-2.
- 沈连生.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年3月: 448页. ISBN 7-80089-448-7.
- 何克谏原着、关培生增订. . 聚贤馆文化有限公司. 1995年10月: 267页. ISBN 962-436-270-X.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0).
- 黎存志、叶彦、叶国梁、魏远娥、廖家业. . 香港浓农自然护理署. 2008年3月: 346-347页. ISBN 978 -988-99377-3-7.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0).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科学出版社. 1972年5月: 第302页. ISBN 7-03-004131-3.
- 沈连生. . 华夏出版社. 2004年5月: 第302页. ISBN 978-7-5080-2966-5.
- 孟繁智. .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3年5月: 第1271-1273页. ISBN 7-80584-994-3.
- 刘良教授、华碧春博士、周华博士. . 万里机构万里书店. 2009年2月: 第329-331页. ISBN 978-962-14-3893-5.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0).
- 赵中振、萧培根. . 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6年11月: 93-95页. ISBN 988-99226-1-4.
- 陶隐夕. .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8年8月: 第478-480页. ISBN 978-7-5330-2529-8.
- 铃木昶着、林洁珏译. . 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3月: 214页. ISBN 978-986-7057-98-3.
-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广东省药品检验所编着. .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年2月: 206页. ISBN 7-5359-1908-1.
-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广东省药品检验所编着. .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年2月: 117页. ISBN 7-5359-1908-1.
参见
- 苦楝油(neem oil)
- 印度苦楝树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苦楝 |
![]() |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苦楝 |
- (中文). 香港湿地公园. [June 3,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9).
- (中文). 康乐文化事务署绿化香港运动,香港观赏植物照片廊. [June 3,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4).
- (中文). 台湾生物多样性信息入口网. [June 3,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楝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川楝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苦楝皮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中文)(英文).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June 3,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 (简体中文). CFH自然标本馆 物种相册. [June 3,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