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码子
苏州码子,又称花码、草码、商码、柴码[1][2]等,简称码子,是种曾在中国民间流行一时的传统数字,产生于中国苏州,由算筹演变而来。因为苏州码子易于学习,书写便捷,一串数字能连笔写出,而且写法如同算珠,可以配合算盘使用,曾经广泛使用于商业中,在账簿和发票等处均有使用。但其现今于中国大陆几近绝迹,但在港澳地区、台湾街市、旧式茶餐厅[3]及中药房偶而仍然可见。

记数系统 | |
---|---|
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 | |
西方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文数字 高棉数字 孟加拉数字 |
印度数字 波罗米数字 泰语数字 |
汉字文化圈记数系统 | |
中文数字 闽南语数字 越南语数字 算筹 |
日语数字 数字 苏州码子 |
字母记数系统 | |
阿拉伯字母数字 亚美尼亚数字 西里尔数字 吉兹数字 |
希伯来数字 希腊数字 阿利耶波多数字 |
其它记数系统 | |
阿提卡数字 巴比伦数字 古埃及数字 伊特拉斯坎数字 |
玛雅数字 罗马数字 熙笃会数字 卡克托维克数字 |
依底数区分的进位制系统 | |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6 20 36 60 | |
.jpg.webp)
历史

苏州码子脱胎于算筹,也是唯一尚存的算筹系统。一些类似的符号已经可以见于敦煌文书,但和后世柴码还有一定距离,如在敦煌文书算经和九九表(如S.930v.、P.3349等)中,“〦”或“丅”表示六,“〧”表示七,一到五条竖表示数字一至五等,此外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借粮契约和元代赋税文书中,也有符号记数的例子,因此有人认为,这类记数符号在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使用已较广泛,它们与黑水城文书及宋代司马光《潜虚》中的记数符号存在相关性。[4]

花码由南宋时期从算筹分化。同算筹一样,花码是十进位制计数系统。有别于算筹常用于数学和工程上,花码通常用在商业领域里,主要用途是速记。程大位的《》介绍了苏州码子,称之为「暗马式」和「暗子马数」。[5]苏州码子从明代起,为苏、杭一带采用,在民间流行了数百年后,最终为阿拉伯数字取代其地位。[6]明清的徽州文书中,也有许多使用“柴码”的。[1][2]近代时,电报的数码也有使用柴码抄录的。[7][8][9]
台湾称之为菁仔码、台湾码、番薯码、担柴码。
在1990年代之前,香港公共小型巴士普遍以此标示车资价钱,现时仍有少数路线仍以此标价[10]。香港小学数学课程中,将之称为中国古代数字[11]或中国数码,并于小学五年级授予有关用法。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连续剧《》,将苏州码子充作该剧首季第2集《》中的神秘符号,但是误以竖写表达(例如:剧集中路边小贩的价钱牌用竖写,实际只用横写)。
符号

花码使用特别符号来代表数字,符号是从南宋记录算筹的数码演变而来。
五至九的花码,是零至四的花码上各加一笔,代表五的短竖(参考算筹横式数码),也就是短竖加「〇」是「〥」(五),短竖加「一」是「〦」(六),短竖加「二」是「〧」(七),短竖加「三」是「〨」(八),短竖加「〤」(四)是「〩」(九)。
其中,五和九的花码「〥」「〩」变了形状,以方便书写。因为传统画圈是顺时针方向从右到左,花码「〥」应于右上角收笔。[12][13]注意数字六至八的花码「〦」「〧」「〨」,书写时第一笔应为短竖,不应写作斜点(即使偶有为之),从而避免误认为「二」「三」。
一二三的花码都是竖笔,为免这三个花码相连时混淆,用横笔「一二三」与竖笔花码相间,第一个数字用竖笔,第二个用横笔,第三个用竖笔,如此类推。比如,「二一」花码作“〢一”,不用“〢〡”,避免与“〣”混淆,又如「四三一二」作「〤〣一〢」,「一九二二」作「〡〩〢二」。
数字 | 〇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
花码 | 〇 | 〡 一 | 〢 二 | 〣 三 | 〤 | 〥 | 〦 | 〧 | 〨 | 〩 |
算筹横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算筹直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记数法
苏州码子是进位制记数系统,以位置表示大小。记数符号写成两行,首行记数值,第二行记量级和计量单位。
例一:
〤〇〢二十元
第一行记载的是数目之数值,“〤〇〢二”代表4.022。第二行记载数目之数量级和计量单位。此处数量级是十,代表第一行的第一位数字之数量级是十位。换言之,这数字是“4.022 × 10元 = 40.22元”,或“四十元二角二分”。
例二:
〨〥千斤
第一行「〨〥」代表8.5,第二行记数量级为千,表示第一行第一位数字的数量级是千位,因此这数字是「8.5 × 1000斤」,等于「8500斤」。因为数量级已经表明,故此可以不写末尾的「〇」,正如数目的读法「八千五百」也省略末尾的零,甚至可直接读作「八千五」。
如果数量级是一,将数量级省去。如果数量级是万,为求简便,用笔画简单的俗字「」表示,不用「」。[14]同样地,当计量单位是「毫」时,用「毛」字代替,还有一些计量单位也有简笔记法。例如:
例三:
〣〤〢元
例四:
〩〨毛
例三是「34200元」,例四是「9.8毫」。
如果第一行只有一个数字,可以选择将数量级记在右旁;当数量级为一时,可以将计量单位记在右旁。
例五:
〤十元
例六:
〧尺
例五「40元」只有一个数字「〤」,将「十」字记在右旁(也可以在「〤」后添上「〇」,下行写「十元」):〤〇十元。例六「7尺」只有一个个位数字,将单位「尺」记在右旁。
虽然传统汉文是直行书写,但花码不用直写,而是沿用了算筹由左至右的横向记法,与算盘相同。[14]因此,很多时候花码写得窄长而紧密。 此计数系统与科学记数法很相近。
「10元」写法,商用可简作「十元」,一般写法是上行写「〡〇」,下行对应写作「十元」,即:〡〇十元。
图集
信息化
Unicode编码
花码一至九的符号已经被加入Unicode,字符码址从U+3021到U+3029。
数字 | 苏州码子 | 替代使用的汉字 | ||
---|---|---|---|---|
字符 | 码址 | 字符 | 码址 | |
0 | 〇 | U+3007 | ||
1 | 〡 | U+3021 | 一 | U+4E00 |
2 | 〢 | U+3022 | 二 | U+4E8C |
3 | 〣 | U+3023 | 三 | U+4E09 |
4 | 〤 | U+3024 | ||
5 | 〥 | U+3025 | ||
6 | 〦 | U+3026 | ||
7 | 〧 | U+3027 | ||
8 | 〨 | U+3028 | ||
9 | 〩 | U+3029 |
此外,花码十、二十、三十后来也被加入Unicode中。但由于在旧版里不支持,结果不少时候会借用汉字。
数字 | 苏州码子 | 替代使用的汉字 | ||
---|---|---|---|---|
字符 | 码址 | 字符 | 码址 | |
10 | 〸 | U+3038 | 十 | U+5341 |
20 | 〹 | U+3039 | 卄 | U+5344 |
30 | 〺 | U+303A | 卅 | U+5345 |
「杭州数字」
苏州码子由Unicode 1.1版本加入Unicode标准,当时被误解为杭州风格。Unicode 4.0版本的勘误表认出了此误解[16]:
The Suzhou numerals (Chinese su1zhou1ma3zi) are special numeric forms used by traders to display the prices of goods. The use of "HANGZHOU" in the names is a misnomer.
Unicode标准文献中,所有关于“杭州”的错误都已经被修正成“苏州”,但是为了稳定,Unicode不允许对字符名称的改变,所以字符名称中的“杭州数字”也就将错就错了。[17]字符名称被有些软件作为唯一标识符,修改会造成向后兼容问题。
关于这个误命名的应用之广泛,甚至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于2010年出品的福尔摩斯改编剧,(Sherlock)中的《》里都得以体现:苏州码子大量以“杭州”之名,作为该剧第一季第二集的关键线索,穿插其间。
参见
参考文献
- 刘道胜. .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12: 102. ISBN 978-7-212-03288-3.
- 刘建生; 燕红忠; 张喜琴. . 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2.08: 667. ISBN 9787807675266.
- . 苹果日报. 2011-07-30 [2011-08-01].
尖沙嘴一间茶餐厅以不同价钱收取不同类型顾客费用。给旅客看的餐牌以阿拉伯数字标价,价格比以传统花码标价给本地食客看的餐牌为高。
- 张小虎. .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32 (2): 1–6.
-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1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 毕, 志夫. .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网站. 2010-02-02 [2011-01-01].
- 陈国安,钱万里,王国平 等 (编). .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12-01. ISBN 9787567203761.
- . [202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5).
- . [202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5).
- . 香港01. 2016年12月7日 [2016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31日).
- 小学数学课程指引2000 - 建议增润项目的学习重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教育局,2000年
- 钱宝琮. . 北平: 国立中央研究院. 民国21年: 页113.
- 钱宝琮.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7年: 页109.
- Samuel Wells Williams (卫三畏). 5th ed. Hongkong: A. Shortrede & Co. 1863: 277–278.
- . 东方日报. 2016-05-25 [2016-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 Freytag, Asmus; Rick McGowan and Ken Whistler. . Technical Notes. Unicode Consortium. 2006-05-08 [200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7).
- . Unicode Character Encoding Stability Policy. Unicode Consortium. 2008-02-28 [200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