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
生平
年轻时以才学著名,十三岁时便写的一手好文章。后来进入太学就读,拜谯周为老师。当时同侪们以文立比喻为颜回,陈寿、李密为子游、子夏,罗宪则比喻为子贡。罗宪个性正直严谨、光明磊落、轻财好施,不经营家产。任蜀汉太子舍人、宣信校尉。曾经出使吴国,很受吴国人的称道。
蜀汉末年,黄皓干政,罗宪对黄皓不理不睬,所以被外放为巴东太守。蜀汉后主降魏后,罗宪率领部下们于都亭痛哭三日,不久孙吴派遣征西将军盛曼溯长江西上支持蜀汉,并要罗宪开放永安信道。但实际上孙吴是想夺取巴东,进而取得入蜀信道,退而守卫巴东以保护长江。罗宪面临江山覆辙,盟友劝降之下,久久难以抉择。
坚守永安
263年十月,蜀汉看见魏国来伐国才通知吴国。孙休派丁奉指挥各军攻魏国的寿春,留平和施绩到南郡商议从永安入川救盟友,丁封、孙异从汉水入汉中,孙休为了救蜀汉走捷径路线,采取围魏救赵的三方向牵制魏国进攻。然而在11月,听闻刘禅投降魏国蜀汉灭亡的消息,孙休才停止救援[1]。不久,接到刘禅投降魏国的亲笔手令,罗宪遂率领部队移驻永安城外驿站都亭为蜀亡吊唁三日。264年2月,吴帝孙休派陆抗、步协、留平、盛曼,围取永安[2]。因蜀汉已亡而曹魏势力仍未正式接收,罗宪此时其实没有冒生命危险守关的义务,但他对东吴此举十分气愤,表示东吴不守信用,趁机并吞巴东,随即整顿兵马,严阵以待。东吴先派遣步协强攻白帝城。罗宪沿着长江防守,同时派遣参军杨宗向魏安东将军陈骞及相国司马昭求救。之后吴军攻入巴东,罗宪退入白帝城坚守,吴军屡次强攻皆被挡住,之后又派遣镇军将军陆抗率3万人支持,这场攻防战长达六个月之久。
司马昭得到罗宪求救后认为成都刚经历邓艾、钟会、姜维等人的叛乱事件,现下已无力支持。所以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属荆州的重镇西陵,陆抗在腹地受胁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围解除,罗宪担任原职,加封陵江将军,万年亭侯。
评价
- 《晋书》评曰:「忠为令德,贞曰事君,徇国家而竭身,历夷险而一节。罗宪、滕修,濯缨入仕,指巴东而受脤,出岭峤而扬麾。属鼎命沦胥,本朝失守,郕巴丘而流涕,集都亭而大临。古之忠烈,罕辈子兹!孝兴之智勇,玄威之武艺,灭丑虏于河西,制凶酋于硁北,审杨欣之必败,讥杨骏之速祸。陶璜、吾彦,逸足齐驱,毛炅屈其深谋,陆抗奇其茂略。薪楢之任,清规自远;鼙鼓之臣,厥声弥劭。景武,南楚秀士;元孙,累叶将门,赴死喻于登仙。效诚陈于上策,竟而俱毙,贞则斯存。」「 宪居玉叠,才博流誉。修赴石门,惠政攸着。孝兴、玄威,操履无违。愚坟毕礼,杨门致讥。璜谋超绝,彦材雄杰。潜师袭董,观兵叹薛。惟赵与张,神略多方。作尉北地,立功西湘。」
- 庾信《哀江南赋》:「三日哭于都亭。」
- 司马炎:“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6]
家庭
参考数据
-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及《资治通鉴》: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甲申,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于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刘禅降魏问至,然后罢。
-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及《资治通鉴》:七年二月,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
- 《襄阳记》:泰始元年改封西鄂县侯。宪遣妻子居洛阳,武帝以子袭为给事中。三年冬,入朝,进位冠军将军、假节。
- 《汉晋春秋》:四年三月,从帝宴于华林园,诏问蜀大臣子弟,后问先辈宜时叙用者,宪荐蜀郡常忌、杜轸、寿良、巴西陈寿、南郡高轨、南阳吕雅、许国、江夏费恭、琅邪诸葛京、汝南陈裕,即皆叙用,咸显于世。
- 《襄阳记》:宪还,袭取吴之巫城,因上伐吴之策。宪方亮严正,待士不倦,轻财好施,不治产业。六年薨,赠安南将军,谥曰烈侯。
- 《晋书》:泰始初入朝,诏曰:“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给鼓吹。”又赐山玄玉佩剑。
- 《晋书》:子袭,历给事中、陵江将军,统其父部曲,至广汉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