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郡
建置沿革
汉代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黔中郡置武陵郡,治所在索县(今湖南省常德市东断港头乡城址村,一说治义陵县,今溆浦县南马田坪乡梁家坡村西北)。辖境约当今湖南省沅江流域以以西,贵州省东部,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地。
武陵郡属荆州刺史部。西汉后期,武陵郡领十三县:索、孱陵、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佷山、零阳、充。王莽时,改武陵郡为建平郡,东汉初复为武陵郡。[1]
东汉时,武陵郡移治临沅县(今湖南省常德市西),省义陵县,佷山县改属南郡。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年),析置沅南县。汉顺帝阳嘉三年(134年),改索县为汉寿县。其后辖境逐渐减缩。[2]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死后,刘备奉刘表长子刘琦继任荆州刺史,武陵太守金旋向其投降(一作抵抗失败被杀)。孙权亦夺取部分武陵郡,以黄盖为太守,后交给刘备(即借荆州)。刘琦死后,其势力推刘备继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夺取武陵郡。
人口
行政长官
武陵太守(25年—300年代)
- 王堂,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在任。[10]
- 鲁恭,扶风平陵人,汉光武帝建武初在任,卒官。[11]
- 应郴,汝南南顿人,东汉中期在任。[12]
- 李进,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在任。[13]
- 乐仁,南阳淯阳人,东汉时在任。[14]
- 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人,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出任,后坐公事免。[12]
- 陈奉,汉桓帝延熹六年(163年)在任。[15]
- 陆康,字季宁,吴郡吴人,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出任。[16]
- 曹寅,汉献帝初平初在任。[17]
- 颖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人,汉献帝初平中由刘表任命,不肯起。[18]
- 刘叡,汉献帝建安中由刘表任命。[19]
- 刘先,字始宗,汉献帝建安中由刘表任命。[20]
- 金旋,字符机,京兆人,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降于刘备。[21]
-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约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后由孙权任命。[22]
- 吉茂,字叔畅,冯翊池阳人,曹魏时除,不之官。[23]
- 卫旌,吴大帝时在任。[24]
- 谢承,字伟平,会稽山阴人,吴大帝时在任。[25]
- 孙恢,吴郡富春人,孙吴时在任。[26]
- 钟离牧,字子干,会稽山阴人,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出领,后迁公安督、扬武将军,后又复领,卒官。[27]
- 郭纯,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试守,为钟离牧所击败。[27]
-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魏、晋之际领。[28]
- 杨宗,晋武帝时在任。[29]
- 郭景,西晋时在任。[30]
- 戴昌,西晋时在任。[31]
- 赵厥,西晋时在任。[2]
- 贾隆,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遇害。[32]
- 苗光,晋惠帝后期在任。[28]
武陵太守(371年—387年)
- 刘歆,晋孝武帝太元中在任。[35]
武陵内史(387年—420年)
武陵内史(470年—502年)
国主
晋朝武陵国(300年代—371年,387年—403年,404年—420年)
武陵国(300年代—371年,387年—403年,404年—420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武陵王 | 庄王 | 司马澹 | 300年代—311年 | 司马伷第二子 |
2 | 武陵王 | 哀王 | 司马喆 | 司马澹子 | |
3 | 武陵王 | 威王 | 司马晞 | 318年—371年 | 司马睿子 |
国除;后复 | |||||
4 | 武陵王 | 忠敬王 | 司马遵 | 387年—403年 | 司马晞孙 |
楚受禅,降封彭泽县开国侯;晋匡复,复国 | |||||
4 | 武陵王 | 忠敬王 | 司马遵 | 404年—408年 | |
5 | 武陵王 | 定王 | 司马季度 | ?—412年 | 司马遵子 |
6 | 武陵王 | 司马球之 | ?—420年 | 司马季度子 | |
宋受禅,国除 |
南朝宋武陵国(435年—453年,470年—479年)
武陵国(435年—453年,470年—479年)丨食邑2000户→50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武陵郡王 | 刘骏 | 435年—453年 | 宋文帝第三子 | |
即皇帝位,国除;后复 | |||||
2 | 武陵郡王 | 刘赞 | 470年—479年 | 刘骏弟子 | |
齐受禅,国除 |
南朝齐武陵国(479年—502年)
武陵国(479年—502年)丨食邑20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武陵郡王 | 昭王 | 萧晔 | 479年—494年 | 齐高帝第五子 |
2 | 武陵郡王 | 萧子某 | ?—502年 | 萧晔子 | |
梁受禅,国除 |
南朝梁武陵国(514年—552年)
武陵国(514年—552年)|食邑20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武陵郡王 | 贞献王 | 萧纪 | 514年—552年 | 梁武帝第八子 |
即皇帝位,国除 |
南朝陈武陵国(565年—589年)
武陵国(565年—589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武陵郡王 | 陈伯礼 | 565年—589年 | 陈文帝第十子 | |
陈亡,国除 |
征引文献及注释
- 《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 《三国志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陈书 卷三 本纪第三》
-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宋书 卷四十 志第三十》
- 《后汉书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 《后汉书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 《后汉书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 《后汉书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 《新唐书 卷七十三 表第十三》
- 《后汉书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武陵蛮复叛,太守陈奉与战,大破降之。
- 《后汉书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 《三国志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弟一》裴注引《吴录》
- 《后汉书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 《晋书 卷十二 志第二》
- 《三国志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裴注引《零陵先贤传》
- 《三国志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 《三国志 卷五十五 吴书十》
- 《三国志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裴注引《魏略》
- 《三国志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裴注引《吴书》
- 《三国志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裴注引《会稽典录》
- 《三国志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 《三国志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
- 《晋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 《晋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十二》
- 《晋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十三》
- 《晋书 卷九十 列传第六十》
- 《晋书 卷四 帝纪第四》
- 《晋书 卷六 帝纪第六》
- 《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伍安贫:《武陵图志》
- 《晋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
- 《宋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七》
-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 《宋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
-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 《宋书 卷七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 《南齐书 卷三十三 列传第十四》
- 《南齐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十三》
- 《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 《宋书 卷九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 《南齐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 《南齐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三》
- 《宋书 卷十 本纪第十》
- 《南齐书 卷二十五 列传第六》
- 《南齐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
- 《梁书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八》
- 《梁书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 《梁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四十》
- 《陈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 《陈书 卷十四 列传第八》
- 《陈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 《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