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架座

绘架座英语:)是一个位于南半天球星座,在老人星大麦哲伦星系之间。星座名称拉丁语“Pictor”意为“画家”,是以前拉丁语名“Equuleus Pictoris”(画架)的缩写。绘架座一般以画架来代表,由修道士尼可拉·路易·拉卡伊于18世纪命名。绘架座内最亮的恒星是绘架座α,它是一颗距地球约97光年白色主序星。绘架座内还有绘架座RR,这个激变变星系统于1925年爆发成新星视星等最高时达1.2,随后就逐渐化作黑暗[lower-alpha 1]

绘架座
Pictor
星座
Pictor
绘架座恒星列表
缩写Pic
所有格Pictoris
象征物画画用的架子
赤经4h 32m ~ 6h 51m
赤纬−43 ~ −64
家族拉卡伊
象限SQ1
面积247平方度 (第59位)
主要恒星3
拜耳/佛氏
恒星
15
行星的恒星6
亮度3m以上的恒星0
距离在10秒差距(32.62光年)内的恒星1
最近的恒星卡普坦星
(12.77 ly, 3.92 pc)
梅西尔天体0
流星雨
邻接星座
可以看见的纬度范围: +26°至−90°之间

绘架座因为它的第二亮星绘架座β而受到关注,该恒星距地球63.4光年,它被一个含量高的不寻常尘埃盘所包围,而且还拥有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另外还发现绘架座内还有五颗拥有行星的恒星。其中一颗是HD 40307,它是一颗拥有六颗行星的橙矮星,它的其中一颗行星——HD 40307 g——有可能是适居带上的超级地球。绘架座中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卡普坦星是一颗红矮星,距地球12.76光年,于2014年发现了它拥有两颗超级地球。绘架座A是一个电波星系,正从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射出长达80万光年的等离子体喷流。2006年观测到一股源自绘架座的伽玛射线暴——GRB 060729——它极长的X射射线余晖在之后差不多两年还能被探测到。

历史

图为约1756年的对绘架座早期描绘,当时名为“le Chevalet et la Palette”;右上方可见船底座(船的龙骨或船壳)的老人星

法国天文学学家兼修道士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好望角逗留两年间观察了1万颗恒星并将它们分类以后[lower-alpha 2],他最初于1756年以法语“le Chevalet et la Palette”(画架与调色板)来描述绘架座[5]。他在欧洲不能看见的南半天球未经测绘区域创立了14个新星座。除了一个以外都是以代表启蒙时代的仪器来命名[6]。他以拜耳命名法为这些星座的恒星命名,当中包括绘架座的10颗恒星,以α至ν命名[lower-alpha 3]他在1763年的星图上以拉丁化的“Equuleus Pictorius”标签绘架座[7],“Equuleus”一字意指小型马,或画架——也许是来自古代画家用驴子来载画架的缘故[8]。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波得则用另一个拉丁名“Pluteum Pictoris”来称呼绘架座。这个名字于1845年被英国天文学家弗朗西斯·贝利在同胞约翰·赫歇尔爵士的提议下而将星座名称缩减至现有的一个字[5]

总体特点

绘架座是一个细小的星座,北邻天鸽座,东邻船尾座船底座,西北邻雕具座,西南邻剑鱼座,南邻飞鱼座国际天文联会于1922年采纳了绘架座的三字母简写为“Pic”[9]。绘架座的正式边界由比利时天文学家尤金·德尔波特于1930年划分,形状18边的多边形(见数据盒附图)。这些边界在赤道坐标系统位于赤经坐标04h 32.5m06h 52.0m之间,赤纬坐标−42.79°与−64.15°之间[10]。绘架座于下午9时经过上中天的日期是每年的3月17日[11]。它位处南天半球较南方的位置,因此只有北纬26度线以南的观察者才能看到整个星座[12][lower-alpha 4],而在南纬35度线以南绘架座的部份更会成为拱极[13]

细节特征

恒星

图为肉眼可见的绘架座(在三颗主要恒星间加了链接的线)。绘架座旁的亮星就是老人星。

绘架座是一个黯淡的星座;它最亮的三颗恒星都位于显著的老人星的附近[14]。在绘架座的边界内共有49颗视星等亮于或等于6.5的恒星[lower-alpha 5][12]。距地球97光年绘架座α(中名金鱼增一)是绘架座内最亮的恒星;它是一颗视星等为3.3的白色主序星[16]光谱型为A8VnkA6[lower-alpha 6][18]。这颗恒星正在高速自转,估计投影速度为每秒206公里[17],它有一个由星周气体构成的壳层[19]绘架座β (中名老人增四)是另一颗白色主序星,光谱型为A6V,视星等3.86,距地球63.4光年[20]。它是绘架座β移动星群的成员之一,该星群共有17个恒星系统,它们在太空中一同运动,年龄都在1千2百万岁左右[21]。绘架座β在1984年成为最早被发现拥有岩屑盘的恒星[22]。之后还发现了它拥有一颗质量为木星8倍的太阳系外行星,这颗行星的公转轨道半径约为8天文单位,与太阳及土星间的距离差不多。欧洲南方天文台于2009年末通过甚大望远镜直接观测确认了这颗行星的存在[23]

绘架座γ是一颗光谱型为K1III的橘色巨星,膨胀至太阳直经的1.4倍[24]。它的视星等4.5,距地球174光年[25]。被本杰明·阿普索普·古尔德称为绘架座47的HD 42540是一颗稍冷的橘色巨星,光谱型为K2.5III,平均视星等为5.04[26]。它也曾被怀疑是一颗变星[27]。拉卡伊误把它命名为剑鱼座μ,但却在记录时把赤经写少了一时角[28]。拉卡伊把两颗相邻的恒星命名为绘架座η[7][lower-alpha 7]绘架座η²(又名HR 1663)是一颗光谱型为K5III的橘色巨星,其视星等为5.05。它距地球474光年[30],直径为太阳的5.6倍[24]绘架座η¹(又名HR 1649)距地球85光年,是一颗光谱型为F5V的主序星,其视星等为5.38[31]。它是一个联星系统,伴星的视星等为13;系统内两颗恒星相隔11角分[32]

绘架座β的比较[33]

距地球1,298光年的绘架座δ是一组天琴座β型互食双星[34]。这个系统由两颗蓝色的恒星组成,它们的光谱型分别是B3III和O9V,公转周期为1.67天,视星等能由4.65降至4.9[35]。由于两颗恒星都被互相的重力扭曲,因此它们都是椭圆形的[36]绘架座TV是一组的光谱联星系统,由一颗A型星和一颗F型星组成,两颗恒星以非常靠近彼此的轨道环绕对方。其中F型星的形状是椭圆形,而且自身的亮度也有变化[37]。它的视星等变化范围为7.37至7.53,变化周期为20小时[38]

除β以外,已知绘架座还有另外5颗拥有行星系统的恒星。绘架座AB是一颗天龙座BY型变星,环绕它的天体于2005年由直接观测所发现,不是大型行星就是棕矮星[39]HD 40307是一颗光谱型为K2.5V的橘色主序星,视星等为7.17,距地球约42光年。由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所得的都卜勒光谱指出HD 40307共有六个超级地球,其中一个HD 40307 g位处适居带内,而且未与恒星接近到会出现潮汐锁定(即同一面一直面向恒星),这点跟同一个系统内的其他行星不一样,也跟其他轨道离母星接近的行星不一样[40]HD 41004是一个复杂的联星系统,离地球139光年。主要是一颗光谱型为K1V的橘色矮星,它有一颗质量约为木星2.65倍的行星,每963天环绕恒星一圈,而伴星则是一颗光谱型为M2V的红矮星,有一颗质量最少为木星19倍的棕矮星环绕它运行。以上两个伴天体都是由莱昂哈德·欧拉望远镜的CORALIE摄谱仪都卜勒光谱所发现,发现年份分别是2004年及2002年[41]卡普坦星是附近的一颗红矮星,距地球12.78光年,其视星等为8.8。它是全天自行第二高的恒星,仅次于巴纳德星[42]。它环绕银河系的方向与大部份恒星相反,这是因为它可能是由矮星系并入银河系而成的,而合并的主要遗迹就是球状星团半人马座ω[43]。对卡普坦星摄谱的都卜勒差异的2014年分析显示它拥有两个超级地球——卡普坦b和卡普坦c。卡普坦b是已知年纪最大的可能适居行星,年龄估计可能有110亿岁[44]

绘架座RR位处绘架座α西南方1.5度的地方,这激变变星于1925年6月9日爆发成新星,视星等在爆发时高达1.2[42]。在亮度高峰的6个月后,它已经变得黯淡到肉眼看不见的地步,到1975年其视星等为12.5[45]绘架座RR是一个很紧密的联星系统,主星为一颗白矮星,它与伴星每3.48小时环绕对方一次——它们的轨道是如此的紧密,以致于伴星的洛希瓣被星系材料充满,之后这些材料就被转移到主星的吸积盘去。当这些材料到达临界质量,它会引爆然后整个系统变得极其光亮。由轨道速度的计算得知以伴星的大小来说它的密度未足以让它留在主序,因此它必须在耗尽氢燃料前就已经开始膨胀和冷却[46]。绘架座RR估计距地球约1千3百光年[47]

深空天体

图为从绘架座A的左右两瓣和从之喷出的等离子体喷流,此图片是由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X射线图像(蓝色)及澳大利亚望远镜致密数组的无线电波图像合成的。

NGC 1705是一个距地球1千7百万光年的不规则矮星系。虽然它的恒星形成速度高峰期已经过去了3千万年,但它仍然附近宇宙恒星形成过程最活跃的星系之一[48]。距地球约4亿8千5百万光年的绘架座A是一个双瓣电波星系[49],同时也是南半天球一个强力的无线电波来源[50]。一条相对论性喷流从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射出,通向80万光年远的X射线热点[51]SPT-CL J0546-5345是一个巨型的星系团,距地球70亿光年,质量约相等于8万亿个太阳[52]

GRB 060729是一股伽玛射线暴,最初在2006年7月29日被观测到。 它跟Ic型超新星的信号很像,而超新星就是内核坍塌后的重型恒星[53]。它也因为有着异常长久的X射线余晖而闻名,在最初事件发生后的642天(差不多两年)都能被探测到[54]。这个事件的发生地点离地球非常遥远,其红移为0.54[53]

注释

  1. 全夜空第19亮的恒星天津四的视星等为1.25[1][2][3]
  2. 他的观测站位于开普敦桌湾岸上的一幢私人房屋[4]
  3. 他用希腊字母ε命名了错误的恒星,因此现时绘架座已弃用这个字母[7]
  4. 虽然星座有部份对北纬26度线至47度线之间的观察者技术上来说是水平线之上,但是水平线数度以内实际上是观察不到的[12]
  5. 视星等为6.5的天体是乡村-郊区过渡带里面肉眼所能看见最黯淡的物体之一[15]
  6. 里面最后的kA6代表光谱中比平时弱的K线。在主序星光度分类V后的“n” 则代表光谱吸收线既宽阔又模糊,这是由于恒星在高速自转的缘故[17]
  7. 拉卡伊跟拜耳一样,只用一个字母来命名两颗非常接近的恒星,而没有使用附加号码。像是η1和η2等的号码则留待像古尔德这样的天文学家来指定[29]

参考数据

引用
  1. Chesneau, O.; Dessart, L.; Mourard, D.; Bério, Ph.; Buil, Ch.; Bonneau, D.; Borges Fernandes, M.; Clausse, J. M.; Delaa, O.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10-10, 521: A5. Bibcode:2010A&A...521A...5C. ISSN 0004-6361. arXiv:1007.2095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1014509.
  2. van de Kamp, Peter. .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953-02, 65: 30 [2022-04-20]. Bibcode:1953PASP...65...30V. ISSN 0004-6280. doi:10.1086/126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9) (英语).
  3. Lamers, H. J. G. L. M.; Stalio, R.; Kondo, Y.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78-07-01, 223: 207–220 [2022-04-20]. Bibcode:1978ApJ...223..207L. ISSN 0004-637X. doi:10.1086/1562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4. Warner 2002.
  5. Ridpath, Star Tales Pictor.
  6. Wagman 2003,第6–7页.
  7. Wagman 2003,第246页.
  8. Chartrand 1982,第176页.
  9. Russell 1922,第469页.
  10. IAU, The Constellations, Pictor.
  11. The Constellations : Part 2 Culmination Times.
  12. Ridpath, Constellations: Lacerta–Vulpecula.
  13. Heifetz & Tirion 2007,第106页.
  14. Moore, Stargazing 2000,第118页.
  15. The Bortle Dark-Sky Scale.
  16. SIMBAD Alpha Pictoris.
  17. Royer 2007.
  18. Gray 2006.
  19. Hempel 2003.
  20. SIMBAD Beta Pictoris.
  21. Zuckerman 2001.
  22. Smith & Terrile 1984.
  23. Lagrange 2010; ESO 2010.
  24. Pasinetti-Fracassini et al. 2001.
  25. SIMBAD Gamma Pictoris.
  26. SIMBAD HR 2196.
  27. AAVSO HR 2196.
  28. Harvard College Observatory 1883.
  29. Wagman 2003,第7页.
  30. SIMBAD HR 1663.
  31. SIMBAD HR 1649.
  32. SIMBAD CD-49 1541B.
  33. . ESA/Hubble. [26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34. SIMBAD Delta Pictoris.
  35. Malkov & Oblak 2006.
  36. Cousins 1966.
  37. Pavlovski et al. 1998.
  38. AAVSO TV Pictoris.
  39. Chauvin 2005.
  40. Tuomi 2013.
  41. Zucker 2004.
  42. Motz & Nathanson 1988,第374–75页.
  43. Kotoneva et al. 2005.
  44. Anglada-Escudé 2014.
  45. Burham 2013,第1460–62页.
  46. Ribeiro 2006.
  47. Duerbeck 1981.
  48. Wilkins & Dunn 2006.
  49. NED Pictor A.
  50. Perley et al. 1997.
  51. ChandraPR.
  52. Ghosts of the Future.
  53. Cano et al. 2011.
  54. Grupe et al. 2010.

文献

网上资源

  • Bortle, John E. . Sky & Telescope. Sk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February 2001 [2014年11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31日).
  • . Exploring the Universe. 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2000年6月6日 [2012年10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25日).
  • . Exploring the Universe.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2010年10月13日 [2012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28日).
  • . The Constellations.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2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5日).
  • James, Andrew. . Southern Astronomical Delights. Sydney, New South Wales. 2011年2月7日 [2012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3日).
  • Lagrange, Anne-Marie. .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2010年6月10日 [2014年5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6月12日).
  • . NASA/ipac Extragalactic Database. NASA/jpl/Caltech/ipac. [2014年8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16日).
  • .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2日).
  • .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年10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 .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 .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年10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 .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年10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 .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年10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 Watson, Christopher. . AAVSO Websit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 2010年1月18日 [2014年5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 . 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12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 Otero, Sebastian Alberto. . AAVSO Websit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 2012年11月21日 [2014年5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6日).
  • Ian Ridpath. . Star Tales. self-published. [2014年6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2月16日).
  • Ridpath, Ian. . Star Tales. 1988 [2012年10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22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