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肠
糯米肠(台湾话:,台罗:tsu̍t-bí-tn̂g),或简称为米肠、猪肠胀糯米[1],是一种米类小吃,见于台湾、广东潮汕、朝鲜半岛等地,将调味后的糯米塞入洗净后的猪大肠,成为携带方便的糯米肠。台湾亦称为米肠、大肠等。维吾尔族与锡伯族人也喜欢糯米肠,但不一定用猪肠。

台湾糯米肠
在闽南或台湾,由于处理的过程,可能将米肠或香肠类食物的称呼为灌肠。台湾南部亦称为烟肠。
台湾南部使用生糯米灌肠,台湾北部则是使用熟糯米,水煮的会导致肠衣的两头易熟中间不熟,因此需要剪裁适当长度,而北部的用熟糯米,因此蒸煮较不会有中间不熟问题,口感也较Q弹,南部糯米肠常会在里头加花生。[2]
制作
糯米肠隶属于广义的香肠,内馅以糯米为主。生的长糯米经过浸泡后调味,成为糯米内馅。之后再将糯米内馅灌入处理过的猪大肠中。
台式糯米肠
台湾闽南语,对糯米肠仍以台湾闽南语发音的「大肠」称之,多会加入花生或皇帝豆,然后再予以蒸熟,便可食用。早期一条糯米肠长度约为15至20公分,直径则在3.5公分至4.5公分之间,以秤重计。在90年代经济不景气时期,也曾出现过缩小版的小型糯米肠(长度约10公分,直径约3公分),而且为了降低成本,小型糯米肠里面没有加花生。
糯米肠会先初步蒸过,食用前再调理一次,常见调理方式如下:
潮式糯米肠
潮汕的糯米肠会加入腊肉,先将猪大肠洗净,并用盐除去异味,然后腊肉粒、香菇粒、虾米、红葱头等爆香,再加上五香粉与糯米混和,填入大肠内,用绳或线扎紧两端。
烹调法有煮和蒸。煮是用煮猪肉的水把酿好的猪肠煮熟,切件上桌,淋上潮式甜酱油。蒸是把酿好的猪肠放入蒸笼,以中小火蒸35~40分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