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

粿(闽南语:kué/ké/kér)是闽南民系米糕的总称,在客家语称为,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米浆后加入馅料,以粿印模出各种形状。因加入各种配料而衍生各种称法,如咸甜粿油炸粿甜粿菜头粿草仔粿芋粿[1][2]。因要多花功夫时间制做,并非日常家庭主食,是只有在年节祭拜时才会特别做的供品。 在广东地区,潮汕人也会对于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而潮汕方言里所谓的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但包括的范围又不单纯是“糕”。

咸甜粿
广东红糖甜粿(年糕)

粿印

龟粿印
桃粿印

为了做粿,以前每户人家几乎都会有一把粿印,早先是木制雕刻,后有塑料成品,是用来在粿上印上乌龟外形,中间还带个寿字变成红龟粿,来祈求长寿吉祥。时代变迁后,家庭不做粿,直接到市场买,粿印就少见变成怀念的民艺作品[3]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1. 《潮州音字典》「粿」字条:用米舂成粉末和水搓捏为柔块,裹以甜馅或其他杂料,印以花纹,蒸熟而成的食品。旧俗潮人每于年、节、婚、丧、求神、拜佛时多制之。
  2. .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08-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1).
  3. . 国立宜兰传统艺术中心. [2008-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