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诗经·周颂·有瞽》:「鞉磬祝圉」,「圉」通「敔」。[1]

(台南孔子庙文物收藏乐器)
《三礼图》中的敔

敔的形状像伏,木制涂漆,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即木片)。演奏时,奏者要站在敔旁,把敔放在木架上,以刮动发声,表示音乐的停止。敔仅用于古代宫庭雅乐祭祀音乐的结束时演奏。《尚书·益稷》提及「合止柷敔」,示意音乐的开始,敔则示意停止。

籈的形制以及演奏敔的方法,历代各有变化。东汉郑玄注《尚书》:「敔,状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栎之,所以止乐。」西晋郭璞注《尔雅》:「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朝奏敔:「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宋代聂崇义《三礼图》在敔下说明「今唐礼,用竹长二尺四寸,破为十茎,于敔背横栎之。」从这些注解不难察觉,籈的材质和设计随时间经过而有变化,早期甚至没有专门的形制,后来以木长尺,唐朝改用末端分散的竹片,宋代则规定末端纵切为十段。察今日所见形制,则有三种分别:

  1. 台南孔子庙所用籈,将竹筒的末端破成竹篾。
  2. 故宫所藏中和韶乐敔则是将竹筒末端剖半、剩下的一半破为竹篾。
  3. 如嘉义祭孔所用,为数条竹篾绑成一束。

此三种形制各地不一,竹篾数目有时也不守十条之数,如北京故宫所藏金漆彩画敔,即将半截竹筒析为24条细竹篾[2]。至于演奏,早期只刮动背上的鉏铻,唐以后开始有击打虎首的作法,今日所见,则多半在敔头上敲三次后,再在敔背上的鉏横扫三次。

敔自身形制变化不大,大致上都在鉏铻排列上。常见的有两种:

  1. 鉏铻分列型:如台南孔子庙所藏,二十七齿分为三列。传世文物中,又有三列各九齿以及三列齿数不一致而共二十七齿的分别。
  2. 鉏铻同列型:如《皇朝礼器图式》以及今日所见中和韶乐敔,二十七片紧密排成一列。又有敔背上有方槽,插入木片为略可活动之鉏铻;以及鉏铻完全固定不动两种。

其中,依据鉏铻的形状,又分两种。

  1. 木片状。
  2. 楔子或三角状。

宋代聂崇义《三礼图》所载图形,即为楔子状同列鉏铻。韩国李氏朝鲜正祖李祘下令编纂的《春官通考》[3],以及今日国立古宫博物馆所藏白虎敔也是此形制。

相关条目

参阅

  • 叶振纲,《音乐小百科 ── 中国音乐与乐器》ISBN 957820809X
  • 赵风,《中国乐器》ISBN 7800281183

参考数据

  1. 何九盈、王宁、董琨.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790. ISBN 9787100114240 (中文).
  2. .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26日) (中文). 籈截竹筒而成,从中劈开并削去一半,剩下的一半析为 24 根细竹条。演奏时,以籈逆刮龃龉而发音。
  3. . [2017-02-23]. 所引文献为汉语文言文.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3) (韩语).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柷敔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