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
特色
文本
战国简帛的文本,字体因国别而异,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楚国文本,在六国古文本中自有特色。[2]
秦至汉初的简帛多为隶书,但篆意较深,是秦篆走向汉隶的过渡型态。[2]过去讲古文本学一般止于先秦,李学勤则认为应放宽至汉初,理由是当时的文本仍含有较多的古文本因素。[2]
注释
- 李学勤,裘锡圭,2000。第7页。
- 李学勤,2001。
- 《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 应劭,《风俗通义·皇霸·五伯》:「世之纪事者不详察其本末,至书于竹帛,同之伯功,或误后生,岂不暗乎!」。
参考文献
- 李学勤,2001。《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共433页。ISBN 7 5392 3606 X。
- 李学勤,裘锡圭,2000。《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文学遗产》: 2000(3): 4-17。
研究书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