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叙述中国地理方物均税的作品。整篇文章据传为上古三代时的夏朝君主治水成功后所作(即成书时代在唐虞时期),或夏代史官所录,而后经孔子编入尚书,但近年来成书时代产生争议。

全书一千一百九十三字,以山脉、河流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并对每州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后世《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历史地理学著作以禹贡为宗。

作者

禹贡作者不详,旧说夏官之作、大禹亲笔等,都缺乏实证。成书年代历来多有争论,有夏禹说、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说,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代著作,约成书于前5~前3世纪。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有的地名和水名甚至要到战国后期才出现;而且在《尚书》各篇中,禹贡的语言照理应比出现在它以后的盘庚等篇难懂,但事实恰相反,这说明禹贡问世的时间较晚。

王国维古史新证》认为周初人所作。内藤虎次郎禹贡制作年代考主张战国末至汉初说[1]史念海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2]。顾颉刚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3]

成书时间

战国说

顾颉刚在1920年代初提出禹贡成书于战国,与战国时期疆域的扩大有关[4]:17[5]:265[6]。后来进一步推论禹贡作者的地理知识仅限于前280年以前七国所达到的疆域。因此禹贡是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较秦朝统一时代约早60年;而作者可能是秦国人[7]

史念海认为禹贡的九州是战国前期列国疆域形势的反映,推断作者为魏国人及禹贡成书于梁惠王元年至九年之间(公元前370年-前362年)[8][7]

许道龄认为禹贡是战国末期的作品[9]。蒋善国则论证禹贡作于公元前289年至239年之间,且很可能就在公元前245年前后[10]。英国学者李约瑟则认为禹贡是公元前5世纪的作品[11]

此外,持战国末期说者还有卫聚贤[12]李泰芬张西堂[7]

李民认为禹贡的成书代应在春秋战国前期,但也指出“不能由于它是后人所写定,而抹杀其原始素材的真实性”,又“禹贡写的四至范围决非无稽之谈,它基本上反映出夏王朝的中心地区、与国和周围部落之间的相互关系”[13]

也有意见指出过去学者之所以多认为九州说是在战国后期大一统观念出现后形成的,是因为误以为九州是夏代的行政区划[13]

西周说

辛树帜认为禹贡的疆域与周初分封历史相合,禹贡九州反映的是西周政治,所以禹贡的成书年代是在西周的文、武、周公、成、康全盛时代,下至穆王为止,为当时太史所录[7]

岳红琴认为禹贡主要内容成于西周,并推断禹贡成书应在西周中期。指出禹贡全文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不可避免地有西周以前历史的痕迹,甚至有夏代的史影,也可能攒入有西周以后的内容,如战国的东西,但我们判断其成书年代要以其主要内容为依据。遂公𪾔及其铭文为禹贡主要内容成于西周中期提供了重要的证据[14]

考古学者邵望平认为不管禹贡最终成书与哪年哪代,九州部分是有三代史实为依据的。又商王朝势力所及已达于九州,而九州分野又大体与黄河长江流域由来已久的人文地理区系相合,故不排除禹贡中之九州部分的蓝本出自商朝史官之手或是商朝史官对夏史口碑追记的可能,另一可能则是周初史官对夏商史迹的追记[15]

李学勤在《夏史与夏代文明》认为,“禹贡中的基本素材是古老、真实的,是夏代留传下来的,它的写作年代应在西周时期,很可能是西周晚期完成的。遂公𪾔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记载从春秋提早至西周。”李学勤认为〈禹贡〉虽然成书时间较晚,但九州范围不是战国后期才有的观念,而是夏代实际存在过的人文地理区系,大体与黄河、长江流域由来己久的人文地理区系相合[13]

内容

中文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禹贡是《尚书》中夏书四篇最重要的一篇,全书共一千一百九十三字,分「九州」、「导山」、「导水」、「水功」和「五服」五部分。以山脉、河流作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即九州,对每一州范围、山脉、河流、土壤、物产、贡赋、氏族部落、交通地理等情况作简要描述。

九州:上古期洪水滔天,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将中土分成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

导山:分九州山脉为三条四列,山系概念明确,所记的山真实可靠。以汧山、壶口山、砥柱山、太行山、西倾山、熊耳山、嶓冢山、内方山、㞶山为九山,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

导水:叙述弱水黑水河水瀁水江水沇水淮水渭水洛水九条主要河流和各水系的源流、分布特征以及疏导情形。

水功:指出平水土后,九州统一,九山通行,九川疏通,四方土地皆可居住,民众安居乐业,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

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服。从此九州安定。[16]

注疏

禹贡全文一千一百九十三字。自西汉孔安国以后,历代注释、考证禹贡的人和著作甚多,形成禹贡学,其中以清代胡渭的《禹贡锥指》成绩最着,为集禹贡研究之大成。外国研究者也不少,成绩显著者有德国人李希霍芬,日本人小川琢治、饭岛中夫、内藤虎次郎等。

史记‧夏本纪》及《汉书‧地理志》皆曾记载禹贡全文,始于「禹敷土」,终于「告厥成功」,自汉朝孔安国郑玄,到宋朝程大昌毛晃,还有苏轼曽旼叶梦得张九成薛季宣黄度吕祖谦王炎呉澄王充耘王樵邵宝等专门注释禹贡,二千年以来不知凡几。

较为代表性的注疏作品有程大昌《禹贡论》,傅寅《禹贡说断》,胡渭禹贡锥指》,焦循《禹贡注释》、张能恭《禹贡订传》、黄翼登《禹贡注删》、夏允彝《禹贡古今合注》。

胡渭的《禹贡锥指》最完善,最闳博。但历代对于碣石[17][18]黑水三危九江陪尾三江[19]彭蠡[20]等地名之争辩,至今犹不能止。[21]

评价

自汉至唐,以解释禹贡经文为主,形成「禹贡汉学」。以唐孔颖达为代表,详于训诂,注重师承,失于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宋至清,以考注禹贡地理为主,形成「禹贡宋学」。以宋代学者蔡沈、清代学者胡渭为代表,敢于创新,时有批判,失于武断,牵强附会。

古人误认为禹贡是4,000年前的大禹之作,奉之为“经”,成为《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著作征引的对象。禹贡被推崇到至尊的地位,成为人们必读的经典。明人艾南英在《禹贡图注·序》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李振裕为《禹贡锥指》作序:“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虑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至清末仍有影响力[22]

1930年代后,开始以现代学术视角研究禹贡,以顾颉刚发起的禹贡学会为代表。

今人视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 现代郦学家陈桥驿指出,禹贡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在《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垣县下说:“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至武德入河。”《水经注》又沿此误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济水(或称沇水)最后被误引成为黄河的支流。又禹贡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错误地把漾水以为是汉水的上源,《水经注》同样的沿用此误[23]。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古人不敢批判经书,用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为经书圆场[24],最荒谬莫过于济水“三伏三出”,“在地理上绝不可能”[25]

参考文献

  1. 内滕虎次郎:禹贡制作年代考, 载江侠庵译:《先秦经籍考》,商务印书馆,1931年
  2. 《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
  3.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禹贡(全文注释)》引顾颉刚的「战国中期说」,科学出版社,1959年。
  4. 顾颉刚.《尚书》各篇. 寄居录(二).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 北京:中华书局. 2011
  5. 顾颉刚. 疆域观念之扩大. 景西杂记(四).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 北京:中华书局. 2011
  6. 顾颉刚. 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广州. 1927. 11
  7. 华林甫.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8. 《河山集》二集. 三联书店. 1981年
  9. 从夏禹治水说之不可信说到禹贡著作时代以及其目的. 《禹贡》半月刊. 第一卷. 第四期
  10.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ISBN 9787532503001.
  11.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译本. 第五卷. 第一册
  12. 禹贡考. 语历所周刊. 卷四. 三十八期
  13. 李学勤主编:《夏史与夏代文明》
  14. 岳红琴禹贡成书西周中期说
  15. . [2018-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5).
  16. 《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17. 俞正燮《癸巳类稿》指出:“碣石今存者有二:一在今武定府海丰(今山东无棣县);一在今广东,所谓碣石镇也。”
  18. 黄盛璋《碣石考辨》:“禹贡的黄河经今河北入海,碣石夹黄河入海口之右。今天津市以南,除了无棣县马谷山外,古黄河口都没有山,因此后代也有以马谷山为禹贡冀州之碣石。”
  19. 禹贡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这里的三江系指哪三条江水,一直没有定论。王鏊《姑苏志》中引《史记正义》认为三江是松江、娄江、东江。曹学佺《书传会衷》“以三江为松江、娄江、东江,九江为洞庭”。《御制日讲书经解义》认为三江是松江、娄江、东江,在今江南苏州、松江二府之地。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中说:“按三江,孔安国、班固、郑康成、韦昭、桑钦、郭璞、顾夷诸说不一。”
  20. 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九说:“且如汉水自是从今汉阳军入江,下至江州,然后江西一带江水流出,合大江。两江下水相淤,故江西水出不得,溢为彭蠡。上取汉水入江处有多少路。今言汉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全然不合!又如何去强解释得?”
  21. 牛淑贞:近20年来禹贡研究综述
  22. 《历代〈禹贡〉文献集成》共收录清人禹贡论着四十一种。
  23. 陈桥驿, 叶光庭:《水经注》(二)汾济之水:第309-310页
  24. 陈桥驿, 叶光庭:《水经注》(二)汾济之水:第310页
  25. 翁文灏:《指锥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