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学
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人与其社区、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作性的研究与行动[1],进一步探讨在生态、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不同脉络中的人类行为,并长期致力于预防、赋权、社会改变等工作[2],以有效提升个人安适、幸福感()、社区与社会的生活品质。
| 社区 | 
|---|
|  | 
| 概念 | 
| 观点 | 
| 发展 | 
| 相关 | 
| 心理学 | 
|---|
|  | 
| 
 | 
社区心理学的起源背景
    

有关社区心理学的起源动能,最早可追溯自美国的经济大萧条(1930s)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s)等时期对整体社会所造成冲击。接续,又受到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各项社会与政治改革浪潮之影响,例如民权、和平(或反战)、女性主义、反贫穷()、同性恋权利等运动。[1]
社区心理学兴起的四个面向影响因素:[1]
| 专业发展因素 | 社会冲突因素 | |
|---|---|---|
| 心理卫生方面 | 预防概念被应用到心理卫生领域(如Erich Lindemann与Gerald Caplan) | 心理卫生服务系统的改革(如通过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案) | 
| 社会议题方面 | 社会心理学对团体动力()与行动研究的探讨(如Kurt Lewin) | 社会改革与解放运动(如民权、妇女权益、和平、环境、同性恋权利等) | 
近年来,社区心理学的国际发展已跳脱早期缘起美国的思维模式,开始融入各国在地或跨国区域间的文化脉络与多元价值[3][4],并逐渐形成各自社区心理学的源起基础、影响层面与演进脉络。[5]
社区心理学的国际发展及演进
    
    美国
    

1965年,39位心理学家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斯万普斯科特举办探讨如何训练与培养心理学家新角色及服务模式的会议,以因应社区心理卫生的发展趋势(例如1963年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案的通过),因此「斯万普斯科特会议」促成社区心理学的专业领域正式形成。[6][1]
1967年,社区心理学成为「美国心理学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的第27分会,现在已更名为「美国社区研究与行动协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SCRA)。[7]
1975年,超过100位来自全美各地与波多黎各的社区心理学家及学生们参加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的一场研讨会。此为著名的「奥斯汀会议」,对社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加速社区心理学从社区心理卫生的临床关注,开展至不同社会层面的议题,并且预防、多元观点(如妇女、性别、种族、贫穷、正义等)、社会行动、倡导等成为社区心理学的内核价值。[1]
特色:社区心理学在美国将近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因受到各大学心理学系的神经科学及功能性磁振造影等风潮的影响,其专业发展已面临十字路口的阶段。2009年,在纽泽西州举行的社区心理学双年会中,美国美国社区研究与行动协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曾揭橥四项新前景:全球议题的关注、跨部门及科际集成、以社区心理学及社会正义为价值基础之深化政策影响、促进社会正义之相关研究及行动等。[8][9]
加拿大
    
1970年代,一群深受美国训练及影响的社区心理学家开始在加拿大推动社区心理学教育与实务的发展。
1982年,「加拿大心理学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始设社区心理学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section)。
1982年,「加拿大社区心理卫生期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首度出版。[7][3]
2003年,拉瓦尔大学与魁北克大学蒙特娄分校的社区心理学博士班课程的毕业生正式被「Order of Psychologists」认可能合法使用「心理学家」的称谓。[10]
2010年5月,在渥太华大学举办首次之全国社区心理学会议,其主题为:「社区心理学在加拿大:颂赞过去与展望未来」。过去几年,在魁北克及安大略省四所大学(渥太华大学、拉瓦尔大学、魁北克大学蒙特娄分校、劳瑞尔大学)每两年皆定期召开小型的学生会议,至2008年才决定筹划全国性的会议。[11]
特色:加拿大社区心理学模式最早是立基在心理卫生领域,但也强调社会介入、社会正义、参与(paticipatory)、行动、质性研究等取向。
澳洲
    
1983年,「澳洲心理学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正式成立「社区心理学家委员会(Board )」,此亦为现今「社区心理学家学院(Colle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的前身。
1984年,社区心理学家委员会开始发行「网络」(Network)的通信。至2001年,此成为一个有审查制度的「澳洲社区心理学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期刊。[7][3]
2010年12月,澳洲卫生人力资源部长理事会决定将社区心理学重新纳入「卫生机构执业管理法」(Health Practitioner Regulation Act)认可的心理专业领域之一,其肯定社区心理学家在整体社区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专长资格,例如有关原住民部落、灾害应变等。[12]
新西兰
    

2004年,「新西兰心理学会」首度设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新西兰与澳洲两地的社区心理学家每两年固定举办一次「泛塔斯曼(Trans-Tasman )社区心理学会议」。2009年,第十一届会议是在西澳召开。
特色:早期新西兰与澳洲同属英国殖民地,所以两国的社区心理学发展非常类似,例如皆关注在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相关议题,特别是原住民毛利人的殖民地化,以及如何与多数且占主导地位的白人和解共生。除此之外,合作、多元、赋权与能力促进(competence enhancement)亦是新西兰社区心理学家的内核价值。[7][3]
英国
    
1983年,「社区环境心理学家」(Psychologists in Community Settings)跨专业团体成立,1986年并举办以「Community Psychology in the late 1980s」为题的研讨会。
1991年,「社区与应用社会心理学期刊」创刊。
1990年代开始,英国社区心理学家网络组织每年皆固定举办会议,2010年则在普利茅斯大学召开。
2010年10月,英国心理学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设立社区心理学分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特色:英国社区心理学模式立基在临床心理学、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学与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批判心理学也扮演重要影响的角色。因此,汇集而成一个「社区社会心理学」(community social psychology)的新概念。[7][3]
欧洲─意大利、德国、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
    
1980年,「意大利心理学会」已经设置社区心理学分支(division)。
1995年,「德国社区心理学研究与实务学会」成立。
199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欧洲社区心理学会议。200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
1996年,「欧洲社区心理学家网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的跨国组织创立。
2005年,「欧洲社区心理学学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正式成立。
特色:欧洲的社区心理学与美国模式明显不同。首先,较少聚焦在个人向度,而较强调在群体层面,而且无论个人或群体均被认为会受到全球化及自由贸易的影响。其次,西欧与北欧国家较美国有强而有力的社会政策,特别是在收入再分配(income redistribution)的部份。第三,欧洲社区心理学的理论是集成了传统、后现代与批判的概念,此超越美国社区心理学较为务实的倾向。[7][3][13]
南非
    
1983年,「Psychology in Society」期刊问世,至1993年止,社区心理学是频率次高的期刊主题。
特色:在殖民地化、压迫、种族隔离等历史因素的影响之下,使得南非社区心理学比其他英语系国家更朝向激进与政治倾向发展。除了社会改变之外,南非的社区心理学也关注心理卫生议题及健康促进/预防(如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爱滋病)。[7][3]
拉丁美洲
    
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首创「社会─社区心理学」(social-community psychology)硕士学程。
2004年,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开设「心理学与社区」(Psychology and Community)实务课程。
2005年,哥伦比亚Javeriana大学开设「社区心理学」硕士学程。
2006年,厄瓜多尔尔举办该国首届的社区心理学会议。
特色:由于拉丁美洲是许多不同文化、种族、语言的国家所组成,相对其社区心理学也较为多元,但仍受美国模式影响。在本质上,拉丁美洲的社区心理学立基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批判理论、成人教育模式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因此,拉丁美洲社区心理学强调弱势族群的社会改变及社区介入,也就是社会行动家、解放心理学(psychology of liberation)、政治心理学及社区发展取向。另外,其关注的议题亦含盖都市或乡村的社区组织、健康、住宅、环境与教育需求等方面。因此,形成一个「社会─社区心理学」的独特概念。[7][3]
日本[3]
     
1969年,在第33届心理年会中首度举办「社区心理学议题」研讨会。
1975~1998年,曾办理一系列的社区心理学专题讨论会。
1997年,「日本社区心理学期刊」创刊。
1998年,「日本社区心理学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成立。
2004年,日本与南韩两国开始固定举办「日韩社区心理学研讨会」[14],2008年第四届研讨会在南韩首尔的延世大学召开,其主题为「发展合作性的跨文化议题」[15]。
特色:美国社区心理学刚兴起不久,就被引进了日本,故深受美国社区心理学模式及其早期发展阶段所影响,例如「社区心理卫生」,但大部份的研究仍局限在个人层面或学校场域。近年来,虽然已逐渐扩展至社会结构及系统的探讨,并且是跨领域的取向,日本社区心理学的本土模式还尚未形成。
台湾[6]
     

1990年,中正大学心理研究所首设社区心理学课程。
1991年,政治大学心理系亦开设社区心理学与相关系列(社区咨商、预防心理学、咨询、危机处置等)课程。
2001年,暨南国际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正式将社区心理学列入入学考试科目。
2004年,澳洲社区心理学家Iain M. Butterworth博士受邀在「台南健康城市国际研讨会」中以「Healthy Cities Evaluation」为题发表演讲。
2004年,在台湾心理学会第43届年会中举办「心理专业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领域的多元参与机会及未来教育训练的思考」专题座谈(symposia)。
2005年,在辅导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举办「对弱势族群的不同服务方式:社区心理学的观点」专题座谈。
2005年,台湾第一本社区心理学中文翻译教科书问世。
2006年,暨南国际大学辅导与咨商研究所始设博士班,入学考试科目包括「社区问题与辅导」及「社区方案设计与评估」。
2006年,在台湾心理学会第45届年会中举办「希望在哪里? 看见民众的需要 / 兼谈心理助人专业的教育训练」专题座谈。
特色:台湾的社区心理学相关实务工作最早是由社区心理卫生中心人员开始做一些尝试,例如初级预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健康促进、咨询、危机处置、方案评估等。另外,研究主题方面也几乎是与时俱进,含盖妇女、老人、青少年、未婚怀孕、街友(homelessness)、初级预防、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卫生指针、赋权评估、心理健康政策等。近年来,由于重大灾难事件不断,助人专业领域(咨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也曾做相关的探讨或应用。
中国
     
中国的社会心理学者越来越关注社区心理学,并发展出一系列相关研究。例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犯罪防治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品质、社会支持、社区集体性能、社区处遇、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相关研究,其他群体的研究。2009年亦曾有学者与美国社区心理学家合作在天津市通过城区街道办事处,进行「犯罪被害恐惧」(fear of crime)的调查研究。[16][17]
在实务方面,社区服务人员及民众对社区心理学的认识相当模糊,而误认所谓「社区」只是居民委员会的翻版,或有人偶尔在社区建设的讨论中提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但皆与社区心理学概念相去甚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18][19]
2010年,中国出版第一本社区心理学的简体中文翻译教科书。[20]
特色:中国各地目前正在大力推动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国策,社区心理学这门学科可做为相关理论支持,或为新型社区设置提供行动研究范例,以及化解社区矛盾、建构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心理素质与幸福感等。尤其,社区心理学强调对西方文化和传统心理学个人主义倾向的反动,故其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1][22][23][24]
香港[3][25]
     
香港中文大学曾开设「社区心理学」大学部课程。
2008年,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在「第六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中举办「Community Psychology in Hong Kong」专题研讨会,介绍社区心理学在香港的发展。
特色:目前香港尚未进展到相关社区心理学的方案或专业团体等组织化阶段,仅是少数接受过社区取向训练的心理学家在做零星主题的探讨,如社群意识、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自助或互助团体、预防或早期介入、社区组织与咨询、倡导与社会行动、政策发展(教育、卫生、社福等政府部门的改革)等。另外,因缺乏专业基础与经费资源,故相关弱势服务(贫穷、慢性疾病、社会边缘等群体)的成效也受到限制。
香港心理卫生会在2004年开始举办精神健康急救课程,让社会大众能掌握精神健康急救的相关概念,令维护精神健康的方法广传出去,令更多香港人受惠。
社区心理学的内核价值与概念
    
一、预防重于治疗 [1][26][27][28][1][29]
基本上,「预防」优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更优于「治疗复健」的,因此初级预防较后两者(次级或三级预防)来得重要。而初级预防也称为「全面性预防」(universal prevention)或「心理卫生初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in mental health),其主要目标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状态,或减低问题或疾病的发生率,如在特定期间在某一地区或人口群体产生某类问题或疾病的添加个案人数。初级预防方案的对象是整个群体(如群体介入模式)而非少数或单一的个人,并可分为增加个人强度、减低个人限度、增加社会支持、减低社会压力、增加物理与环境资源、减低物理与环境的压迫等六大面向。
幸福是一种身心健康的状况,其不只是没有精神疾病,而且还能够拥有良好的正向特质、因应能力、工作满意、生活品质等。而家庭往往是个人康健的基石,社区心理学家可以规划提升社会情绪能力、社会支持网络、互助团体、职场心理健康相关预防方案,或是致力于社会服务及政府政策的兴革、倡导等。如此,借由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逐步达到幸福社会的终极目标。
「社区心理意识」(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亦称「社群意识」,或接近「社区精神」(community spirit)的概念,其定义是某一群体居民所共同产生的社会凝聚与情绪链接之感觉,如归属感、地方依附(place attachment)、相互支持等。目前,社区心理学家已进行邻里、学校、教室、互助团体、宗教组织、职场、网络社群等相关社区意识的研究主题。在实务方面,2005年美国卡崔娜飓风灾害有应用此一概念在社区复原的过程之中。另外,有一些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家则探讨如何测量社区心理意识,以及如何借以降低犯罪被害恐惧的相关议题。
1979年,Bronfenbrenner提出「人类生态论」,其强调社会脉络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此生态观点影响到发展心理学与社区心理学两个领域。因此,社区心理学逐渐发展生态层次分析的理论模式,包括「个人」(individuals)、「微系统」(microsystems)(家庭、朋友网络、班级教室、宿舍、工作群组、自助团体、音乐或合唱团体、运动队伍、军事部队等)、「组织」(organizations)(助人服务与健康照护环境、处遇方案、学校、职场、邻里协会、合作建屋单位、宗教团体、在地商业或劳工团体、社区联盟等)、「地域」(localities)(邻里、城镇、乡村地区、都市等)与「巨系统」(macrosystems)(文化、社会、政府、政党、社团法人、国际机构、大众媒体、网络、社会运动、广泛的经济与社会力量、信仰系统、全球化等)。
赋权乃是个人、组织与社区借由一种学习、参与、合作等过程或机制,使获得掌控自己本身相关事务的力量,以提升个人生活、组织功能与社区生活品质。因此,赋权是社区心理学的重要精神与概念之一。赋权通过由下而上、公民参与、协同合作、非正式协助系统等方式,进而使其相信本身是有能力的,事情是可控制或有改变的可能性,专业者在这过程所扮演的角色是合作者与促发者。赋权理论的重要开拓者是美国著名的社区心理学家Julian Rappaport与Marc A. Zimmerman。
人类多元价值是创建在能够彼此皆能尊重不同的性别、种族、文化传统、语言、宗教、国籍、性取向、智能、社经地位、收入、年龄等。为了顺利或有效进行社区介入的工作,社区心理学家或社区咨商员必须接受多元文化相关训练(如RESPECTFUL模式),累积不同于自身社经文化背景的实务经验,培养高度的文化敏感度,以及避免不必要的歧视、偏见或社会分化(social fragmentation)。因此,在以服务群体最佳利益的考量之下,「间接」服务是较可行的协助方式,例如倡导、咨询或相关机构人员教育训练等。
跨领域的协同合作()是社区心理学领域非常重视的专业价值与实务理念。社区心理学家强调找出个人及社区的优势,以促进其正向改变,并且尊重服务群体现有的生活经验、智能、社会网络、组织、文化传统与其他相关资源,因为这些利基往往是其解决或克服问题的最佳良方。因此,社区心理学家通过「公民参与」或「社区联盟」(不同性质的在地机构或宗教团体)的方式,形成一种合作的关系,彼此贡献心力,进而最终让服务群体能靠自己的力量走过难关。此跨领域协同合作、社区联盟等概念的探讨,以加拿大社区心理学家Tom Wolff为代表。
社会正义乃是在社会中,权力、义务、机会、资源等能够做到公正合理地让所有民众均衡享有。因此,社会正义有「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与「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两个重要概念。由于美国社区心理学的兴起是受其1960年代各项社会与政治改革浪潮的影响,以致社区心理学家最强调的专业价值就是社会正义。针对社会改变的部份,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的倡导或社会行销方式,进而影响社会政策或改变公众态度。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领域的差异之处
    
一、社区心理学vs.传统应用心理学[7]
| 社区心理学 | 传统应用心理学 | |
|---|---|---|
| 分析层面 | 生态系统(微观、中层与巨观) | 人际与微观系统 | 
| 定义问题 | 重新架构在社会脉络与多元文化之中 | 立基在个人主义哲学与责备受害者() | 
| 介入焦点 | 能力/优势 | 障碍/问题 | 
| 介入时机 | 预防(事前) | 补救(事后) | 
| 介入目标 | 增加能力与促进健康(wellness) | 减少不良适应或行为 | 
| 介入模式 | 自助/社区发展/社会行动 | 治疗-复健 | 
| 专业角色 | 资源合作者 | 专家 | 
| 研究类型 | 立基在非传统的参与式行动研究() | 以实证主义的假设为基础 | 
| 伦理原则 | 强调在社会伦理、解放的价值与社会改变 | 强调在个人伦理、价值中立与现状缄默接受 | 
| 科际集成 | 批判社会学() 、健康科学、哲学、法律、社会工作(社区发展与社会政策)、政治学、地理学与规划 | 精神医学、临床社会工作 | 
二、社区心理学vs.社会心理学[29]
| 社区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
|---|---|---|
| 强调重点 | 1.影响个人心理层面的外在环境或多元脉络 2.社会地位及脉络的特殊性、社会行动与改变等 | 1.环境的个别诠释、族群的关系或个人的知觉、思考与感觉 2.人类受到社会阶级或文化影响的通则或属性 | 
| 研究方式 | 通常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相关的研究 | 在控制下的实验室情境中,观察志愿受试者的相关反应 | 
| 社区心理学 | 公共卫生 | |
|---|---|---|
| 强调重点 | 初级预防、早期介入、社会行销 | |
| 主要目标 | 解释影响个人或群体健康结果的重要决定因子 | 辨识个人或群体健康的状况 | 
| 介入方式 | 个人或群体的系统与环境改变、赋权、咨询、社会改变 | 特定个人或群体的筛检或转介 | 
| 未来方向 | 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卫生行政、心理卫生指针、心理健康政策 | |
四、社区心理学vs.临床心理学[29]
| 社区心理学 | 临床心理学 | 
|---|---|
| 预防(初级预防) | 治疗 | 
| 健康模式 | 疾病模式 | 
| 优势观点/复原力 | 易病性 | 
| 环境介入:倡导、社会改变等 | 个人介入:心理治疗等 | 
| 外展服务 | 医疗服务 | 
| 由下而上 | 由上而下 | 
| 合作者 | 专业者 | 
五、社区心理学vs.社会工作[29]
| 社区心理学 | 社会工作 | |
|---|---|---|
| 强调重点 | ||
| 介入方式 | 扮演社区组织者、社区发展者、咨询者等角色,而不是个案工作者 | 以应用为主,但通常介入个人与其家庭的生活问题,而不是组织或社区的层面 | 
社区心理学的专业课程
    
根据美国社区研究与行动协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公布2010年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国的「社区心理学」相关硕博士班之校系信息(Guide 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 in Community Psychology),可分为「社区心理学」(大学部、硕士班、博士班)、「社区─临床心理学」(硕士班、博士班)、「社区研究、行动与预防」(跨领域的硕士班及博士班)三大类别,总计有69个校系。
社区心理学的开拓者
    
- George Wilson Albee (1921~2006)
参考文献
    
- Dalton, James H.; Maurice J. Elias, Abraham Wandersman. .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07. ISBN 0-534-63454-0.
-  Jackson, Yolanda K. . SAGE Publications. 2006: reference online.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帮助)
-  Reich, Stephanie M.; Manuel Riemer, Isaac Prilleltensky, Maritza Montero. . Springer]. 2007. ISBN 0-387-49499-9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 Perkins, Douglas D.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9, 44: 76–79.
- Fryer, David. .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8, 36: 572–586.
- 陈嘉凤、周才忠 (2005) 。Swampscott会议四十周年之际,论社区心理学之本土开展与未来方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5年台湾辅导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弱势族群的不同服务方式:社区心理学的观点》之团体论文口头发表,台北市。
- Nelson, Geoffrey; Isaac Prilleltensky. .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ISBN 0-333-92282-4.
- Weinstein, Rhona S.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6, 37: 9–20.
- Smith, Janet L.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6, 38: 23–25.
- Brunson, Liesette. .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st. 2009, 42(3): 18–18.
- Brunson, Liesette. .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st. 2010, 43(3): 29–29.
- AHPRA. . AHPRA Media Release. [2024-04-12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 Arn, Danièlle; Clemens Stieger, Hubert Lobnig, Hannes Guschelbauer, David Fryer. .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8: 429–431.
- Sasao, Toshi. .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st. 2004, 37(1): 21–22.
- Sasao, Toshi. .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st. 2008, 41(2): 21–22.
- 于华林、杨毅.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4): 13–18.
- Liu, Jianhong; Steven F. Messner, Lening Zhang & Yue Zhuo.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9, 44: 93–108.
- 刘盛敏、陈永胜. .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9(5): 16–18, 22.
- 王健. . 中外医疗. 2010, 4: 154.
-  王广新等译.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7-300-12617-3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中文(简体)).
- 刘盛敏、陈永胜. . 社会心理科学. 2009,. 24(104): 370–373.
- 金庆英. .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251): 15–16.
- 封周奇. . 魅力中国. 2009, 83: 84, 79.
- 王广新.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6(3): 90–93.
- Lam, David J.; David Y. F. Ho.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89, 17: 83–97.
- Levine, Murray; Douglas D. Perkins, David V. Perkin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514417-1.
- Felner, Rober D. . Pergamon. 1983. ISBN 0-08-026340-2.
- Bloom, Martin. . Sage Publication. 1996. ISBN 0-8039-7152-4.
- Rudkin, Jennifer Kofkin. . Prentice Hall]. 2003. ISBN 0-13-089903-8.
- Rappaport, Julian; Edward Seidman. .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0. ISBN 0-306-46160-9.
- Lewis, Judith A.; Michael D. Lewis, Judy A. Daniels, Michael J. D’Andrea. .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2003. ISBN 0-534-50626-7.
- Shenassa, E. D.; Earls, F. .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1, 29: 83–85.
- 周才忠 (2001) 。台湾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初级与次级预防工作与评估之现况调查研究。台湾心理学会40届年会口头发表论文,嘉义县。
延伸阅读
    
- Ryan, William. . Vintage Books]. 1976. ISBN 0-394-72226-4.
- Wandersman, Abraham; Robert Hess. . The Haworth Press]. 1985. ISBN 0-86656-391-1.
- Altman, Irwin; Abraham Wandersman. . Plenum Press]. 1987. ISBN 0-306-42513-0.
- Kelly, James 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19-517379-1.
- A Community Psychology of Eth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Kenneth S. Pope)
外部链接
    
- Handout: What is Community Psychology? (Society for Community Research and Action, SCRA)
-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Psycholog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ouglas D. Perkins, Vanderbilt University, USA)
- Psychology & Action: Community Psycholog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YouTube)
- 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ocial Psychology Network)
- Community Psychology in UK Higher Education(CPHE)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UK)
- Center for Community Studies (Peabody College, Vanderbilt University, USA)
- Global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Practice(GJCCP) (An exchange of idea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for community practitioners)
- 台湾社区心理学信息网
- 复元与优势观点发展中心





